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专题调研
汉剧部落守候人的中国梦(王家友 肖铁成)
作者:王家友   

汉剧部落守候人的中国梦
 
----对广汉汉剧现状的调研
                                  
中国民主同盟广汉支部委员会
                                    
   沉寂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广汉汉剧,在当前文化产业大腾飞的新形势下,能不能融入这个潮流,能不能像八十年代初期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蓉城舞台重新吐艳?我们带着种种疑惑对广汉汉剧的复苏之路,传承之路访问了广汉汉剧尚健在的几位艺术家。广汉汉剧的前世今生怎么回事?广汉汉剧与时代博弈,遇到了什么尴尬?对汉剧的未来有什么梦想?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我们有信心捍卫、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汉剧,怎么了?是我们这次调研课题之一。
 
前世今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  辛弃疾
    汉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清初形成于陕西汉中。汉中与四川为毗邻,川北一代对汉剧并不陌生,四川称之为“汉中二黄”或“汉调二黄”,有别于湖北汉剧。汉剧深受川剧的影响,被川人喜爱的汉剧有二黄、西皮、桄桄、郿鄠四种声腔。这四种声调,乃是汉剧悠扬婉转动人心弦的基本曲调。几百年来汉剧这一来自民间的优美戏曲穿越了秦巴山脉,在广袤的四川大地上扎根落户,与四川的本土戏曲(川剧)争艳斗芳。
    2006年,四川唯一保存下来的广汉汉剧被国家鉴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同川剧,包括极富特色的川剧“泸州河”流派同时享有“非遗”的美誉。在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内也把广汉汉剧列入其展览馆内,也给前来参观的戏剧爱好者带来了极大的快慰,但也留下几许疑惑。时过境迁,如今广汉汉剧团有“牌子”,但没有班子,也没有演出场地。自2008,汉剧代表性传人李绍坤老人因病逝世后,仅有其弟子易俗、庞家林、杨藴辉(民盟盟员)、李素华(民盟盟员)、李志华,陈开福、廖世勇、邓德华等老一辈艺术家还健在。他们之中最大年龄已80岁,最小年龄近70岁了。如今,他们成了苦苦留守汉剧部落的最后几位执着的守候人。
对戏曲,我从小就有着颇浓的兴趣。笔者成长在长江和沱江汇合口的川南泸州,那里有着浓郁川江号子----“非遗”文化遗产“泸州河”(高腔)川剧滋润过我幼小的心灵,因此我也算半个戏迷吧。半个戏迷到了广汉,不止一次看过广汉汉剧团的演出。看过汉剧表演艺术家,民盟盟员杨蕴辉、李素华同志及易俗、庞家林先生的演出,至今难忘。杨蕴辉老师一出《游西湖》,声情并茂,春光四溢,惊艳满座观众,那个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被权奸贾似道害死后,变为鬼魂复仇的李慧娘形象,至今还浮现在我脑海里。  
广汉汉剧是由陕西汉中地区入川的“三科班”发展起来的。“三科班”又称“老陕班”,即“久太班”、“天太班”和“云太班”大组合。据考证,清代光绪年间,师太查奈松先生将汉中地区的“久太班”、“天太班”、“云太班.”统一起来,带入四川。著名汉剧艺人有刘久强(原久太班科生)、李天文(天太班科生)、岳玉鳯(男旦)等。他们自汉中带来了汉调皮黄、汉调恍恍、汉调郿鄠三个剧种的不同唱腔和代表剧目,深受四川人民的欢迎。
    1947年,李天文、李紹坤父子在金堂城厢建立永玉剧团,李绍坤任团长。李绍坤(1930---2008)文武兼攻正生,塑造赵匡胤演活了历史。李绍坤先生在1950年率团到广汉城关演出,与广汉工农剧团合并,成立广汉群众川剧团。1953年,李绍坤率团至彭县,后与彭县学习剧团合并,成为彭县川剧团。1956年该团演出的《刘秀走南阳》荣获“四川省青少年戏曲汇演一举拿下四个一等奖,即演出、演员、音乐和教师一时汉剧誉满蓉城。1957年,以该团为班底,加上散在四川各地的前”三科班“弟子,成立了温江地区汉剧团,由李绍坤任团长,编制为30人左右,主要艺人有李天文、李绍坤、刘久强、岳玉凤等。他们演出的剧种包括:汉调皮黄、汉调恍恍和汉调郿鄠。于是,由陕西入川的汉剧在西坝一带达到了鼎盛时期。
    1979年温江地区汉剧团下放到广汉,更名为广汉剧团。
    名字几度变换,位置不断地迁徙,但当时以李绍坤先生为代表的汉剧传人,依旧固守阵地,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推陈出新上演了《二度梅》、《王宝钏》、《牧虎关》、《游西湖》、《走南阳》、《焦裕禄》等250多出优秀剧目,成就斐然。
 
昔日风华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毛泽东
    广汉汉剧在地方戏剧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五十年代时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李亚群同志看了由汉剧老艺人岳玉凤先生亲授并导演,由汉剧青少年演员杨德贵(饰刘秀)、现我支部盟员,当年仅9岁的李素华(饰殷梨花)主演的《刘秀走南阳》后,激动万分。在此剧的颁奖仪式上,李亚群同志说:“一出昆曲《十五贯》救了一个剧种(指昆曲),一出《走南阳》救活了汉剧。”
    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汉剧在四川发轫、扎根、发展,到了八十年代达到了她的鼎盛期。汉剧在川半个多世纪,经过几代人的接力传承,为川西北地区戏迷和观众塑造了一个个不同时期,个性迥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汉剧部落最后的几位守护者-----汉剧传人易俗、杨蕴辉、庞佳林、李素华、杨德贵、李志华,陈开福、廖世勇以及过世的前辈艺术家们 所演出的剧目足以是一部鲜活的广汉汉剧史!
    管中窥豹,从他们演出的部分剧目足以窥见艺术家们在历史长河里的贡献。
    易俗先生主演《卖画拍门》、《寇准背靴》(川台现场直播)、《辕门斩子》、《武家坡》、《七人贤》等传统戏和样板戏、现代戏,一时成了西坝汉剧迷追捧的角儿。
    杨蕴辉、庞家林伉俪在舞台上扮演的也是连理鸳鸯。他们领衔主演的  《游西湖》、《蝴蝶杯》、《白玉楼》、《铁钉床》、《状元媒》、《刘三姐》等传统戏至今在西坝戏迷中留下了十分美好的记忆。光阴荏苒,这对老艺术家还在苦苦守候在汉剧部落里,追忆往昔,期盼未来。
    盟员杨蕴辉同志主演《拦马》、《岳母刺字》均获一等奖;此外,庞家林主演《逼上梁山》、《焦裕禄》曾风靡西坝。
    盟员李素华同志,自幼学艺,9岁在省城与12岁的杨德贵联袂主演《刘秀走南阳》,不仅仅红了一对小演员,他们都获得了1956年全省青少年汇演一等奖,还红火了汉剧这个引进的剧种  。李素华主演《游西湖》、《拷红》、《传枪记》、《红灯记》、《搜山》等 从青衣到彩旦,从古装到现代戏,李素华曾经倾倒过一个时代的戏迷和观众。
    李志华老师是1959年入道的后起之秀,她的汉剧《黛诺》、《红灯照》、《秦香莲》《游西湖》《铁钉床》及《水乡游击队》等不同内涵的女主角,展示了她当年的风采。
     《 游西湖》,是汉剧团的当家剧目,当时的一线旦角演员都在担纲主演。观众为了目睹这些角儿,有的一连看过好几场。品味“李慧娘”,与“李慧娘”心灵对话。
    即使在文革“万马齐喑”的背景下,广汉汉剧任然活跃在舞台。他们根据样板戏移植的汉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巡回演出,为当时普及革命样板戏的历史环境起了示范作用,也宣传了汉剧这一剧种。这些汉剧艺术家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解透彻。他们在发掘、整理、上演传统戏的同时,还改编并移植了大量的现代戏。如《焦裕禄》、《瑶山春》、《雷锋》、《欧阳海之歌》、《刘文学》、《刘胡兰》等在观众中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益。为紧跟政治中心,艺人们还常年奔走在农村、工厂,有时送戏到学校。杨蕴辉同志还深情回顾当年下乡下厂演出时的盛况,她说:“在正戏演出之前,还得加演一则反映当地的好人好事小戏,且最受欢迎”。
    从汉剧入川鼻主查奈松师太到刘永强、李天文、岳玉凤师爷,一直到李绍坤之后的以上汉剧传人,他们用自己的艺术良心和艺术天赋为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国家把广汉汉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艺术家们的肯定,广汉汉剧载入了“非遗”的史册。
 
蓉城吐艳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
    文艺也是时代的晴雨表。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咋起,传统戏重新登上舞台,这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其实也是文艺的春天到来。于是,广汉剧团再次排练出汉剧恍恍《游西湖》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带到蓉城演出。1980年6月的成都掀起一阵汉剧热的风暴,演员激情演出,观众热情掌声,媒体火热宣扬!《四川日报》在6月15日星期版以《汉剧之花重新吐艳》为题作了一次激动人心的宣传。其中《游西湖》和《寇准背靴》还在川台和电视台做了转播。广汉汉剧在改革开放之初收获了极大的荣耀。
    一票难求的《游西湖》让蓉城的观众激动了好一阵子。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有以下原因吧:一是汉剧唱腔优美,有秦岭以北大漠的豪放之苍凉美,也有蜀水撩人的丝丝入扣那种缠绵美。阳刚与阴柔完美结合,产生了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二是广汉汉剧传人杨蕴辉、庞家林等精湛而动情地表演,使久违传统戏,且如饥似渴的戏迷和观众如痴如醉起来;三是剧情打动人心。《游西湖》,是由明代周朝俊传奇《红梅阁》改编成各种剧种。汉剧《游西湖》在移植上有大的创新,几代人接力传承,达到了艺术的炉火纯青;四是人们历经了人妖颠倒的文革磨难,人们深恶痛绝制造冤案的非理性时代。孟超是一位忧国忧民,有着艺术良知的剧作家,“意气贯长虹,奋笔诛权奸”,因撰写昆曲《李慧娘》,昆曲《李慧娘》竟被打成“毒草”。在西湖畔对正直善良的太学士裴舜卿喊了一句“美哉,少年!”的李慧娘,竟被权奸贾似道当场用剑刺进胸膛,慧娘含冤而死。为李慧娘“鸣冤”的剧作家孟超,被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千古奇冤,最后孟超也如李慧娘那样蒙冤而死。呜呼!文革恶魇,且可重复。一旦文艺复苏了,李慧娘形象又重放光彩,这样的特定环境,就给汉剧《游西湖》等剧目的吐艳添了重彩。
    汉剧一时走红了,广汉剧团也招进了一批对汉剧有志向的学员,广汉籍青年川剧表演艺术家李莎就是其中一位。李莎,系民盟广汉支部盟员李治全同志的女儿,扮相俊美,是一个演女小生的料子,于是庞家林老师收为弟子;杨蕴辉感觉李莎是旦角的好材料,也把李莎认作爱徒。在两位艺术家的悉心教诲和指导下,李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97年,李莎调入四川省川剧院后,改学了川剧,艺术之路不断延伸。因主演《都督夫人董竹君》成为2002年中国第19届梅花奖得主,且获白玉兰主角奖,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李莎从汉剧这块沃土走来,在振兴川剧大潮中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明星!李莎是广汉汉剧生命的延续,这是汉剧部落最后的守候人的欣慰与曙光。 
 
时代博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习近平  (十八大会见中外记者讲话)
    大千世界,物种的危机与消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剧种也是这样。纵观我国戏曲史,自明清以前大约有300多个剧种,但到了现当代,仅存100多个。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会不会继续消亡,还没有一个预言家敢下结论!广汉汉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昔日的光环渐渐褪去,面临时代的博弈,被边缘了。这是时代对传统的一种挑战,这几位辛勤的汉剧部落守候人,仅仅靠个人的努力是无力回天的。
    互联网的升级速度,电影电视的发展,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快餐文化与快节奏生活的接轨冲击着戏剧舞台。地方戏面临的尴尬不仅仅是广汉汉剧。大剧种“川剧”喊了20多年的“振兴”,如今连地级市的川剧团都频于解体,改成了“传习所”。
    广汉汉剧,小剧种,地处县级市,空间和视野有限。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似乎有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苍凉感!
    带着疑惑,笔者拜访了汉剧团老团长易俗先生,问及他的想法,他也是一脸的无奈。不过易先生也很乐观,他认为我们只要抓住文化大发展的机遇,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还是要努力下去。他说“伟大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作为汉剧艺人的中国梦,就是要动态传承汉剧艺术,这是我们的追求与梦想!”。
    是啊,习近平同志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广汉汉剧部落里的守候人,为了崇高的艺术使命,为之筑梦一生!在其有生之年,依然有梦,有理想,这是何等可贵的艺术气节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一,希望政府拨一笔专项资金作为挖掘和保护“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资金,利用现有的汉剧艺人,搞一组有声有色的音像制品资料,对唱腔、音乐和优秀剧目保存起来,动态传承汉剧艺术;同时组织专业音乐人员搜集整理汉剧的唱腔、唱词,谱成词曲归档永久保存。这样,音像、词曲都有了,对汉剧的研究与传承有了依据。
    二,利用文化馆的场地,适时举办汉剧唱腔、唱段的培训班,有现有艺人到场对一些汉剧爱好者和青少年做讲座,这也是动态传承的最佳方式之一。
    三,适逢节日庆典,政府和文化部门多邀请汉剧艺人的演出,重视汉剧艺术的传承;
    四,戏剧进校园。培养下一代对汉剧艺术的欣赏能力,提升青少年的戏剧人文品质。
    汉剧部落的最后守候人,情意殷殷,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款款深情,他们的中国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同一个梦。我们为老艺术家的中国梦祝福!
       采访对象:
       易  芳       广汉市文化馆干部
       易  俗       前广汉剧团团长,德阳戏剧家协会理事、著名生角演员
       杨蕴辉      民盟盟员,著名旦角演员
       庞家林      著名生角演员
       李素华      民盟盟员,著名旦角演员
       李志华      著名旦角演员
 
撰稿人     王家友
审稿人      肖铁成
2013年8月1日
上一篇:德阳市统计局关于德阳市生猪、粮食等主要农村统计数据衔接情况的报告(魏陈)
下一篇:关于我区法治旌阳创建工作的调查与建议(白雪)
时间:2013/7/26 15:22:13      阅读:2610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