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预制菜争议凸显知情权危机 加快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作者:钟勉   所属支部:民盟中飞院支部

摘要:预制菜争议凸显知情权危机 加快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民盟四川省委会委员、民盟中飞院支部主委、德阳市政协委员、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教授钟勉反映:当前消费者与企业对“预制菜”概念界定存在认知差异,导致消费信任度受损,反映出消费市场对餐饮真实性和透明度的迫切要求,也凸显出加快构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必要性。为此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卫健委加快构建多层次标准体系,为监管执法提供直接依据;二是强化明示制度实施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三是建立健全全链条监管机制,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与行业健康发展的平衡;四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行业良性发展与消费者需求满足的双赢局面;五是加强科学普及与信息公布,促进行业信息透明化。


民盟四川省委会委员、民盟中飞院支部主委、德阳市政协委员、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教授钟勉反映:

一、现状

近日,一场由公众人物与餐饮企业引发的预制菜争论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争论核心在于“预制菜”概念界定存在认知差异:消费者普遍秉持“非现做即预制”的朴素认知,而行业则依据《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将中央厨房配送排除在预制菜范围之外。这种定义理解的分歧导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产生明显认知鸿沟。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消费者要求餐馆提前告知是否使用预制菜,半数以上消费者明确反对餐馆使用预制菜(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这反映出当前消费市场对餐饮真实性和透明度的迫切要求,也凸显出加快构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二、存在问题

(一)概念界定与认知差异问题突出。尽管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但是消费者仍停留在“非现做即预制”的认知层面,缺乏对预制菜的科学系统了解,导致消费信任度受损。

(二)标准体系与监管框架尚待完善。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制菜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地方层面,广东省已出台了8项省级地方标准(如《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等),上线全国首个“预制菜”相关标准。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将把“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写入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指导行业协会制定《公示指南》。但整体而言,国家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监管框架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行业快速发展加剧监管紧迫性。当前我国预制菜行业体量正在不断扩大,截至2025年初目前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预制菜相关企业超6.8万,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9500余家(天眼查专业版数据)。2022年市场规模已达4196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飙升至107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3%(艾媒咨询数据),到2030年中国餐饮规模破10万亿(《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行业的快速扩张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餐饮商家使用预制菜明示意愿较低,推广工作面临较大阻力。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进程。建议国家卫健委尽快出台发布《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等要求,为监管执法提供直接依据。同时建立健全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为补充的多层次标准体系。

(二)强化明示制度实施力度。省市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应通过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形式,明确要求餐饮服务单位在菜单、点餐页面或店内显著位置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三)建立健全全链条监管机制。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入手,建立健全全过程监管机制,确保食品安全风险可控,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与行业健康发展的平衡。

(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鼓励行业自律,引导预制菜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构建行业良性发展与消费者需求满足的双赢局面。

(五)加强科学普及与信息公布。建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牵头,加强预制菜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解释预制菜的定义、生产工艺和安全标准,增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科学认知,促进行业信息透明化。



上一篇:关于立法规范餐饮行业预制菜公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建议
下一篇:关于规范我市出租车营运言行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建议
时间:2025/9/15 9:12:11      阅读:8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