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盟德阳市中江总支部盟员,中医院社会事务部主任,中江县人大常委委员刘虹(13981013222)反映: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将公立医院满意度测评机制由固定达标线(如住院90分、门诊90分、职工85分)调整为与同区域(如市、省)医院平均分比较排名。这一转变初衷虽好,却在实践中异化了评价功能,“平均分”成为动态移动标靶,迫使医院为追逐排名疲于奔命,形式主义滋生,基层负担骤增,员工患者双输,亟需系统性优化,使测评回归推动服务持续改善的本源。为此建议:设立全国基本达标线,实施分组分层评价,按医院等级(三甲、二级、社区)及地域(发达/欠发达)分组竞赛,调整指标权重;严禁考核加码,强化精准帮扶;审慎运用结果,破除“一票否决”;强化制度保障,促进“双满意”联动。
民盟德阳市中江总支部盟员,中医院社会事务部主任,中江县人大常委委员刘虹(13981013222)反映: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将公立医院满意度测评机制由固定达标线(如住院90分、门诊90分、职工85分)调整为与同区域(如市、省)医院平均分比较排名。这一转变初衷虽好,却在实践中异化了评价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以评促建”作用。现行机制下,“平均分”成为动态移动标靶,迫使医院为追逐排名疲于奔命,形式主义滋生,基层负担骤增,员工患者双输,亟需系统性优化,使测评回归推动服务持续改善的本源。
一、存在问题
现行机制主要引发三方面乱象:其一,目标异化催生短期行为。医院为追赶浮动平均分,精力多用于测评期突击应对,如强化环境布置、要求员工背诵话术、甚至暗示患者好评,忽视慢性病管理、急救能力等长远服务提升。基层医院资源匮乏,被迫将有限资金投入“刷分”,无力夯实医疗根基。其二,行政压力层层加码压垮基层。省、市、县逐级下达更高排名指标,形成“数字考核鞭链”,资源最弱的县乡医院不堪重负,为完成不切实际的任务,数据造假风险激增,正常医疗秩序受扰。其三,结果滥用诱发恶性循环。部分地区将满意度与医院评级、重大项目绑定,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导致医院极度焦虑。为保资格,干扰测评真实性(如筛选满意患者填表),陷入“低分—无资源—服务更差—分更低”的死局,挫伤改进积极性。
二、工作建议
为重塑测评公信力与实效,建议立足《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维护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原则,推动以下改革:
(一)优化评价体系,突出科学公平。依据《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分类评价精神:一是设立全国基本达标线(如病人满意度≥60分、职工≥65分),未达标者重点帮扶而非重罚;二是实施分组分层评价,按医院等级(三甲、二级、社区)及地域(发达/欠发达)分组竞赛,使县医院与同级别比,避免与省级医院同台;三是调整指标权重,患者评价加重流程效率(如等候时长)、慢性病管理等“硬实力”;职工评价纳入薪酬公平性、晋升机会、培训支持等核心关切,引导医院完善用人制度。
(二)严禁考核加码,强化精准帮扶。落实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要求:一是严令禁止层层加码,省级卫健部门需审核市县级下达的考核指标,确保符合医院实际能力;二是压实加码责任,对因盲目加压引发大面积造假或服务瘫痪的地区卫健部门追责;三是建立帮扶机制,对低满意度医院,派驻专家组诊断症结(流程、人力或管理),定制整改方案;四是设立“进步奖励”,对满意度持续改善(如连续两年提升)的医院给予资金或政策倾斜,激励内生动力。
(三)审慎运用结果,破除“一票否决”。 参照《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综合评价导向:一是在医院评级、项目审批中,限制满意度权重(建议≤30%),综合考量医疗技术难度(CMI值)、安全记录、政府任务(医联体建设、基层支援)等核心指标;二是设置整改缓冲期,对首评未达标但医疗实力强的医院,给予1年整改期;三是对基层医院申请“区域医疗中心”等,放宽绝对分数要求,重点评估服务可及性及对乡镇卫生院的辐射带动效能。
(四)强化制度保障,促进“双满意”联动。立足《“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人本理念:将职工权益保障纳入医院评价体系,推动建立薪酬协商、职业发展等长效机制。唯有员工“工作舒心”,方能传递“真心服务”,切断“员工不满→服务下滑→患者差评→惩罚员工→更不满”的恶性链条,实现患者就诊体验与员工职业尊严的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