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自主可控碳纤维产业生态支撑低空经济战略发展的建议 民盟四川省委委员、民盟中飞院支部主委、德阳市政协委员、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教授钟勉,广西产学研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民盟广西区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民盟广西区委直属经济基层委员会第五总支部副主委莫振广联合反映:在国家放开低空经济政策、释放低空经济市场后,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VTOL)等相关产业发展迅猛。然而我国碳纤维产业却由于其“高端产能闲置”与“新兴需求爆发”结构性失衡,面临着成本高企阻碍产业渗透应用、高端产能闲置资源浪费、新兴需求爆发式增长等问题。为此建议:一是攻坚国产替代,突破成本与技术瓶颈,加速高端材料国产化;二是搭建供需平台,整合闲置产能与碎片化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三是抢占发展先机,搭建技术标准与绿色循环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建立自主可控供应链,完善风险防控与资源保障机制,增强产业链韧性。
民盟四川省委委员、民盟中飞院支部主委、德阳市政协委员、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教授钟勉,广西产学研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民盟广西区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民盟广西区委直属经济基层委员会第五总支部副主委莫振广联合反映:在低空经济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VTOL)等产业发展迅猛。但当前我国碳纤维产业存在“高端产能闲置”与“新兴需求爆发”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一是成本高企阻碍渗透应用。目前国产碳纤维大、小丝束均价分别为72.5元/千克和95.0元/千克(2024年T700级碳纤维跌幅达27.6%)(2024年碳纤维行业专题报告),远超传统金属材料,2025年国产化将导致风电、汽车等领域的渗透率不足25%(中国制造网2025)。国产碳纤维高端预浸料、T1000级纤维等仍依赖进口(2024年进口量1.6万吨,日本占37%),欧美企业不断采用降价方式压低国产替代价位(如T800级价格2024年降幅达15%)(《中国化工信息杂志》)。低空飞行器(如eVTOL)制造中,由于包括碳纤维等在内的轻量化材料占据了20%-30%的成本(《中研网2025》),高昂价格直接限制了其规模化量产。二是产能闲置与资源严重浪费。2024年国内碳纤维的产能是13.55万吨,但实际产量仅5.9万吨,整个行业开工率长期低于50%(《新材料周报(250616-0620)》),同时库存积压高达1.65万吨(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数据);大丝束(T300-T700)同质化程度高,且工业级航空航天用高模纤维(如M55J)的国产自给率不足30%(《中国化工信息杂志》),导致高端碳纤维领域“有产能无产出”。三是新兴需求爆发式增长。预计2025-2030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将从16.49万吨跃升至26.61万吨,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0.05%(《碳纤维:市场占有率分析、产业趋势与统计、成长预测(2025-2030 年)》报告)。在无人机领域,预计2024年-2029年全球市场规模将从352.8亿美元增至676.4亿美元,CAGR为13.9%(Mordor Intelligence数据)。在eVTOL领域,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增量将超50%,达57.5亿元(碳纤维占比超70%),全球订单超过6300架,到2030年需求将增至1.18万吨(CAGR为69%)(StratviewResearch数据);2025年全球航空航天碳纤维市场将达到35亿美元,其中eVTOL的贡献率将超30%(MarketsandMarkets数据)。综上所述,碳纤维高价阻碍其在风电、汽车等潜力市场的渗透,更难以支撑低空飞行器大规模量产的需求。同时, 大量产能闲置导致企业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受严重拖累,高端技术更新迭代迟缓。如未突破成本和技术瓶颈,将会丧失万亿级低空经济市场先机,同时加剧高端碳纤维材料进口依赖风险,甚至危及产业链安全。
为此建议:
(一)攻坚国产替代,突破成本与技术瓶颈,加速高端材料自主化。一是设立千亿级专项创新基金。工信部联合财政部设立专项基金(如中央财政60%+地方配套30%+社会资本10%),实行分阶段考核,重点投向大丝束原丝技术及24K以上的宽幅碳化装备国产化等领域。二是推行“双激励”式设备采购政策。 财政部联合税务总局设立企业申报“绿色通道”,鼓励采购国产碳化线企业给予购置价30%税收返还(如单企上限2亿元),支持全额投保首台(套)质量责任险,助力企业降低技术转化风险。三是建立过程材料强制应用机制。工信部/民航局动态更新高性能材料供应商目录清单,若eVTOL主机厂采购国产T800级以上碳纤维超额(如50%)的整机给予补贴,将碳纤维国产化率纳入载人eVTOL适航认证强制指标。
(二)搭建供需平台,整合闲置产能与碎片化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信部建设“碳纤维云链”平台接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如光威复材、中复神鹰等头部企业(产能>5000吨)强制开放实时产能数据(如按GB/T 38527-2020标准),并基于智能匹配算法按部件参数自动撮合供应商。二是推行“碳化产能银行”模式。工信部所属行业协会作为牵头组建产能调剂中心,企业闲置碳化线按计价挂牌(如150元/小时),接单企业享受地方政府一定额度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如退税10%-50%、单笔订单上限500万元)和产线升级贴息贷款(如12K→48K大丝束产线改造)。三是构建“三极协同”碳纤维产业走廊。国家发改委在长三角极突破T1100/M65J级复合材料,服务C929等大飞机项目;在粤港澳极建立无人机基地,建立72小时快速响应制造体系;在成渝极布局eVTOL一体化,建设“材料-设计-制造”联合实验室,缩短研发周期。
(三)抢占发展先机,搭建技术标准与绿色循环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建立强制性材料准入标准。民航局制定《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准入规范》,实施分级管理适航认证制度,到2026年国产纤维占比提升(如在eVTOL主承力结构占比≥40%),2030年实现T1100级自主保障。打通军民协同认证通道,开放军航复合材料实验室向eVTOL企业开放检测资质。二是创建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工信部牵头组建“低空经济材料产业创新中心”,采用“赛马制”或“揭榜挂帅”方式,由主机厂、材料企业、科研院所组建联合体,攻关eVTOL专用复合材料设计、快速成型工艺、回收再利用等关键技术。三是实施绿色循环先锋计划。对采用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材(CFRTP)的企业给予碳减排积分交易优先权(如1吨CFRTP=0.8吨配额);将再生碳纤维(rCF)纳入国家绿色材料目录,设置珠三角建设区域性回收中心(深圳/珠海试点),推行“以旧换新”政策(如1吨废弃兑换0.3吨新纤维配额)。
(四)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完善风险防控与资源保障机制,增强产业链韧性。一是突破国际竞争壁垒。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碳纤维专利预警平台,实时监控东丽 T1100(2027年到期)/赫氏 IM10等碳纤维高端型号的核心专利,定向启动规避设计研发。二是主导区域标准体系。推动中国-东盟碳纤维循环标准纳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针对欧盟“碳纤维禁令”风波引发的广泛争议,联合东盟制定《跨境绿色回收白名单》。三是夯实要素保障根基。在新疆、内蒙古等绿电富集区规划建设零碳碳纤维产业园,配套特高压绿电直供;在哈工大、北航等高校设立“低空材料专项班”,企业技术骨干带薪入校研修;实施“工程师回炉”计划(如每5年强制6个月返岗研修),实现人才定向培养和技术创新迭代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