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旅产业已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引擎。文旅产业对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提升城市形象意义重大。淄博烧烤以烟火气点燃城市热度,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6114.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30亿元;天水麻辣烫借力短视频引流,2024年3月1日至26日,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35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5亿元,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优质文旅资源只要开发得当,就能释放巨大能量。当前,群众对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德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既是顺应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回应群众期盼的迫切需要。
德阳坐拥丰厚文旅家底。三星堆古遗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其新馆开放后日均游客量屡创新高,成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地标。白马关景区承载厚重三国文化,庞统祠、金牛古道等遗迹星罗棋布。此外,绵竹年画村非遗体验别具一格,九龙山-麓棠山旅游区以温泉和生态资源吸引游客。这些资源禀赋构成德阳文旅发展的坚实基础,具备深度开发与联动发展的巨大潜力。
但从群众实际体验和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德阳文旅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点散线断”,景点如同散落的珍珠。三星堆、白马关、孝泉古镇等景点分布较散,缺乏直达交通专线和联动游览线路,游客往往“看完一个景点就走”,难以形成连续消费。二是“故事不活”,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对三星堆神秘古蜀文明、白马关三国风云等独特IP挖掘流于表面。故事讲述能力薄弱,缺乏如洛阳“唐宫乐宴”、开封“清明上河园”等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地域名片模糊,尚未形成如“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般响亮的城市文旅口号。群众感叹“知道这里有历史,但感受不到历史的温度”。三是“产业不融”,特色转化能力较弱。对比西安的兵马俑文创、苏州的丝绸伴手礼等成熟案例,德阳的文旅商品仍停留在简单纪念品阶段,绵竹年画、中江挂面等特色物产未能与旅游深度结合,产业间未形成“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的良性循环。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三方面发力,让德阳文旅“活起来、火起来”:
第一,织密交通网,让景点“串珠成链”。 以交通路网为骨,串联三星堆、白马关、绵竹年画村、九龙山-麓棠山等核心节点,构建“古蜀文明探源-三国文化体验-非遗风情休闲-生态康养度假”主题环线。强化与成都联动,融入“天府旅游名县”体系,实现“成德同城化”文旅引流。同时可以借鉴杭州“西湖环湖公交”模式,通过便捷交通将部分原本分散景点连成片,让群众“坐着专线游德阳”。
第二,激活文化魂,让故事“深入人心”。打造三星堆沉浸式体验馆,用全息投影还原古蜀祭祀场景;在白马关开发“三国实景剧本游”,让游客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历史;邀请非遗传承人驻场景区,现场展示绵竹年画制作技艺。可以学习成都“武侯祠三国文化体验区”,用互动体验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提炼“智造之都、古蜀之源”城市形象,利用新媒体矩阵讲好德阳故事。
第三,延伸产业链,让消费“有滋有味”。依托本地资源开发特色商品:例如以三星堆文物为原型设计时下流行的文创产品类型,将绵竹年画元素融入服饰箱包等常见的产品,把中江挂面结合方便速食食品进行开发。可参考丽江“东巴纸文创”的成功经验,建立“景区+工坊+电商”销售体系,让游客“来了想带走,带了能回味”。
在此,建议以“景点串成线、文化讲成诗、好物带得走”作为德阳文旅发展口号,凝聚发展共识。
提升德阳的文旅产业发展水平,不仅能让群众享受更优质的文旅服务,更能为德阳发展注入新动能:短期可提升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额度,带动餐饮、住宿等行业增收;长期能打响“古蜀之源、三国故地”品牌,让德阳从“旅游过境地”变为“旅游目的地”。更重要的是,通过文旅融合,能让本地文化被更多人知晓,让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和城市认同感不断提升,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旅游富民”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