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建议构建全民标准化应急手势体系
作者:钟勉   所属支部:民盟中飞院支部



摘要:构建全民标准化应急手势体系  民盟四川省委委员、民盟中飞院支部主委、德阳市政协委员、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教授钟勉反映:当前我国应急手势推广面临多重困境:特殊群体在紧急情况下“有口难言”,公众应急技能普及率不足1%(《中国公共卫生管理》),远低于发达国家25%-70%的水平(约83.2%的德国人接受过心肺复苏训练,美国约40%的成年人已完成或有意接受急救/CPR/AED等课程,约35%–49%的日本受访者表示曾接受过CPR培训),现有手势标准分散且缺乏国家级规范(中国民航局发布的《航空手势信号联络规范》仅限于民航领域内部使用,不向公众或其他应急体制推广,也未形成统一的国家级公众应急手势标准体系)。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一是建标准,熔铸国家手势规范。二是嵌全域,打造全民浸润式普及。三是强实战,打通关键救援链条。四是固长效,构建政策保障生态。


民盟四川省委委员、民盟中飞院支部主委、德阳市政协委员、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教授钟勉反映:近日,据新浪网报道,“外卖小哥亮出送医手势紧急送医”的新闻引发热议,凸显应急手势在生死关头的关键价值。当前我国应急手势推广面临三重瓶颈。一是特殊群体呼救困难。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2000万听障人士,其中面临紧急时刻“有口难言”的生存危机。如河南汝南县1546名听障人士长期处于“呼救无门”状态,更有甚者,如呼吸道梗阻者更因失语丧失求救能力,据齐鲁晚报报道《心脏骤停,多数人错过“黄金4分钟”》显示,沟通屏障直接导致黄金救援时间流失率超87.7%。二是公众应急能力存在短板。据南方都市报“猝死抢救成功率不足1%,中国急救中心倡议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核心应急技能普及率不足2%(北京等大城市仅1%),致使心脏骤停、气道梗阻(占意外死亡70%)的现场施救率不足1%,死亡率高达99%。新华网曾发布题为《公共场所里的这些“救命神器”,您留意过吗?》的文章显示:即便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备,超80%民众因“不会用、不敢用”致设备闲置。三是推广机制缺统一规范。当前,国内各地自救手势标准混乱(如,上海竖拇指、广州握拳),缺乏国家级规范。如,福建虽建成无障碍呼救系统等基层创新,但未形成统一范式,反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知难度。为此,亟需以标准化手势熔断沟通壁垒,构建全民应急沟通“生命线”,建议如下:

一是建标准,熔铸国家手势规范。卫健委联合应急管理部、残联,整合国际成熟手势(如窒息握喉手势),发布《国家应急手势指南》。明确手势适用场景、操作规范与识别要点,以科学、普适、易识别三原则统一全国基准。

二是嵌全域,打造全民浸润式普及。将手势课程嵌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必修模块,开设专项实训课程。在社区服务中心、公交站点、医院等公共场所滚动播放90秒手势教学短片。利用短视频平台、政务新媒体发起“手势守护生命”等互动传播,开发“救记星”类APP扫码推送手势教程。

三是强实战,打通关键救援链条。将手势识别与应对纳入急救考核体系,确保至少5%人口掌握“黄金四分钟”技能。将标准手势库植入120调度系统,并增设手势触发应急包定位功能,缩短搜救时间。AED等急救设备旁强制配置手势图解,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四是固长效,构建政策保障生态。将手势普及率纳入“健康中国”行动及文明城市测评,对推广企业给予税费优惠,设立“急救先锋”企业认证,开通全国手势应用反馈平台,年度更新指南。修订《紧急医疗救助条例》,明确“善意救助免责”条款,保护施救者权益。



上一篇:关于解决企业异地分公司人才政策困境的建议
下一篇: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中破产重整、和解企业信用修复的问题和建议
时间:2025/7/2 15:15:17      阅读:1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