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关于解决企业异地分公司人才政策困境的建议
作者:曾娅 罗众禹   所属支部:东汽支部

摘要:民盟东汽支部副主委、东汽全重实验室二级副主任工程师曾娅,民盟德阳市委会办公室主任、秘书长罗众禹反映:目前,许多企业在异地设立分公司,但是由于公司的法人注册地和员工的社保缴纳地不在同一地区,于是员工在两地都无法享受人才优待政策,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困境,给人才的流动和招引带来桎梏。为此建议:建立区域人才政策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常态化区域人才政策协调机制;优化人才优待政策评定标准,弱化户籍、社保缴纳地等地域限制因素,强化人才对企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考量;推进人才政策跨区域互认,对于异地分公司人才,工作地与注册地相互承认对方给予的人才待遇;完善人才服务配套措施,加强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人事档案、社保关系转移接续 “一网通办”,为人才跨区域流动提供便利。同时,优化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


民盟东汽支部副主委、东汽全重实验室二级副主任工程师曾娅,民盟德阳市委会办公室主任、秘书长罗众禹反映: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为拓展业务版图、优化资源配置,纷纷选择在异地设立分公司。这种跨区域经营模式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人才政策衔接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公司人才难以享受注册地与工作地的人才优待政策,严重影响人才吸引力与企业竞争力,亟待关注与解决。

许多企业在异地设立分公司后,均面临人才政策不兼容困境。以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为例,法人注册地在德阳,员工社保在成都缴纳,导致引进人才既不符合成都优待政策条件,又无法享受德阳的相关政策福利,成为真空地带。再如浙江金华,部分本地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这些外地人才因社保关系不在金华,无法享受金华一系列人才政策,尽管他们为金华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关键智力支持。类似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制约企业发展与人才价值发挥。

企业异地分公司人才在两地都难以享受优待政策,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从企业角度看,极大削弱了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优厚人才政策是吸引高端人才的关键因素。异地分公司人才政策的缺失,使企业在吸引顶尖人才时处于劣势,增加人才引进难度与成本,阻碍企业创新发展与业务拓展。从人才角度讲,影响人才工作积极性与归属感。人才选择就业时,不仅关注薪资待遇,也看重当地人才政策带来的附加福利,如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政策缺失使人才应得权益无法保障,降低其对企业与工作城市的认同感,导致人才流失风险增加。长此以往,不利于区域人才集聚与经济协同发展,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

为有效解决企业异地分公司人才政策困境,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区域人才政策协调机制: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常态化区域人才政策协调机制。参照长三角地区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员涵盖三省一市的人才服务机构、人事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组织部门等,共同协商解决人才跨区域流动中的政策衔接问题,促进区域人才自由流动与优势互补。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成都、重庆,以及联系日趋紧密的成德眉资四市等,可以针对企业异地分公司人才政策问题,制定统一、明确的人才认定标准与优待政策执行规范。

二、优化人才优待政策评定标准:适当调整人才优待政策评定标准,弱化户籍、社保缴纳地等地域限制因素,强化人才对企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考量。如淄博尝试创新引才方式,出台《淄博市柔性引才实施办法》,突破 “全职工作” 政策瓶颈,规定在不改变市外人才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前提下,实现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的柔性引才,其全职聘用的各类人才可申报淄博各类重点人才工程。各地可借鉴此类做法,让更多为本地企业服务的异地人才享受到政策红利。

三、推进人才政策跨区域互认:鼓励各地探索建立人才政策跨区域互认机制,对于异地分公司人才,工作地与注册地相互承认对方给予的人才待遇。以川渝高竹新区为例,明确新区引进培育的人才可叠加享受两地人才优惠政策,取消跨区域流动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确认手续,为人才提供两地金融贷款、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 50 项专属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消除人才因工作地与注册地分离产生的政策落差,提升人才获得感与满意度。

四、完善人才服务配套措施:加强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人事档案、社保关系转移接续 “一网通办”,为人才跨区域流动提供便利。同时,优化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如南通为大专生以上层次人才到企业工作提供每月 500 - 3000 元的综合补贴,最多可享受 3 年;海安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在城区购置首套预售商品房给予购房补贴。各地应加大此类公共服务投入,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上一篇:民盟中飞院支部于眉山三苏祠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下一篇:建议构建全民标准化应急手势体系
时间:2025/7/4 14:25:48      阅读:1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