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银发经济产业面临从业人员老龄化与低学历化并存、青年人才留用率低等突出问题。根据近期调研的旌阳区几家养老行业代表企业,如德阳万势大健康集团、德阳市家道家政服务公司等企业为例。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基本特征一是女性养老护理员占据绝对主力,占比超过89%。男性从业人员比例太低,以调研的德阳市家道家政职业培训学校为例,去年共计学员196人,其中男性不足10人。二是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的大龄女性成为养老护理员的主要群体,还存在部分60多岁的养老护理员,这种“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现象反映了当前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年龄偏大特征。三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养老护理员占比过半,相对较高学历的护理员仅占极少数。这导致养老护理员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偏低,专业技能水平也参差不齐,学习比较困难,也增加了培训难度。四是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9-12小时的工作时间占比最高。然而,他们的薪酬待遇却相对较低,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养老护理员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这种高强度、低回报的工作现状使得很多年轻人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望而却步。五是尽管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对社会老龄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的社会认可度却相对较低。很多人认为这个工作是“伺候人”的,缺乏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以实地调研的家道家政和万势大健康两家企业为例,近年来均有与高校合作,吸收养老专业相关学生实习,但是最终留用人数极低,万势大健康集团300余人,高校毕业生仅留用10-20人左右,更多年轻人不愿从基层干起,更愿意从管理层干起,导致留用率低。全区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养老机构数量少,目前旌阳区社会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只有6家。养老机构对场地的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能满足的场所较少,同时现在很多老人也有自己社交、娱乐等需求,不愿意去太远、太偏僻、不熟悉的养老环境。
综合以上原因,为此建议从提升职业价值认同、构建完善养老护理技能培养体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渠道入手,破解青年人才不愿投身养老护理行业的困局。
一、建立职业荣誉体系,重塑社会认知
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设立“星级养老护理员”评选机制,对技能突出、服务优质的护理员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同步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体验日”活动,邀请媒体记者、青年学生等群体沉浸式体验护理工作,通过纪录片、短视频等融媒体形式传播护理员的职业价值,重点宣传等典型人物事迹,打破“低端伺候人”的刻板印象。同时,可以设立男性从业者专项补贴,在职业院校开设“男护专班”,探索打造“男丁格尔”等技能培训品牌,提高男性从业人员比例。
二、构建阶梯式成长通道,打破职业天花板
推动进一步完善的养老护理员培训体系和认证机制,提高护理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鼓励有能力的院校开辟面向社会的培训通道,提高训后就业质量。传统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更偏向于体力工作,根据近期的调研情况,目前养老产业中已经有很多智能或者半智能设备投入市场应用,能够极大减轻养老护理员的体力劳动。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养老产品的持续迭代,时代对养老护理员的工种具有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因此建议将养老智能设备的使用、失智症照护、康复辅具应用等新兴技能纳入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的范畴。同时鼓励养老机构实行“师徒制”,让青年人才清晰看到从临床护理向技术管理、教育培训等多元领域发展的可能性。
三、创新校企共育模式,前置职业认同教育
当前养老护理行业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青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错配。调研显示,老龄群体的服务需求已从基础生活照料向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等深层次领域延伸,而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仍停留在传统技能培训层面,导致从业人员难以满足新型服务需求。建议以"职业认同前置化、能力培养精准化"为突破口,重构产教融合生态链。一方面建立"双元育人"课程体系,破解供需错位难题。推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老年心理学应用”“老年人沟通艺术”“老年康复辅具应用”等模块化课程。采用“院校导师+企业技师”双师授课模式,将真实服务场景嵌入教学环节。例如,在《老年沟通艺术》课程中设置“认知症老人情绪安抚”实训,通过VR技术模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行为特征;在《老年康复辅具应用》课程中引入智能护理床、移位机等设备操作考核,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另一方面实施"三段进阶"培养计划,贯通职业发展通道。针对青年从业者"不愿从基层做起"的痛点,设计"护理员-护理长-院长助理"的阶梯式成长路径。开展"沉浸式职业体验",学生有机会赴合作养老机构进行轮岗实践,由企业按同工同酬原则发放实习津贴;根据实习表现,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养老机构运营管理、适老化改造等真实项目,表现突出者可获企业储备干部资格。
通过“课程重构-路径创新-政策赋能”三位一体的校企共育模式,既能让青年学子在职业启蒙期建立价值认同,又能通过清晰的晋升通道破解“基层留人难”困境。此建议立足社会观念革新与职业体系重构双轮驱动,以提升职业尊严感为抓手,为银发经济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