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我国人口已经连续3年出现负增长。人口变化新形势将对学前教育事业产生重大影响,各地学前教育已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亟需根据时势变化采取合理应对策略,科学规划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我省学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利用。
一、我省学前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出生人口减少影响入学率。近两年,全省逐渐呈现出生育率下降的趋势,成都市虽净流入人口增加,但新生儿数量却呈下降态势,其他市州的个别县市区下降率甚至达50%以上,断崖式下降的态势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机构的收生情况,导致以往的“入园难”变成了“收生难”,个别县级城区幼儿园已出现“空班”现象。
(二)学前教育机构生存趋艰。近5年,各县市区立足幼儿园学位不足的问题,狠抓学前教育设施建设,新建了一批公办幼儿园。从目前看,公办园收生率只有50%-70%左右,而民办园更是举步维艰,一批小型民办园难以支付房租费用,不得已停办,大型民办园收生也仅有30%左右,部分学前教育机构面临无生可收的困难境地。
(三)农村学前教育供需失衡。农村幼儿园遇关停潮后部分民办园已停办,但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较多,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幼儿基本靠老人年照料,幼儿接送不方便。另外,农村缺少幼教专业教师,农村公办幼儿园法人代表多由小学校长兼任,园长基本由小学部教师担任,教保人员通过抽调小学教师、招聘社会人员解决,多数“两教一保”师资配比未达标,民办幼儿园往往由老一批代课教师开设,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幼教服务,与农村家庭的期望差距大。
(四)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前教育往往由各县市区根据地方财力予以保障,目前部分县市区的保教费收费和生均经费偏低,仅能维持学校基本运转。另外,多数公办园聘请了大量临时人员(含保育员),这部分人员的工资、五险一金得不到财政经费保障,均靠保教费来保障临时人员的工资和保险。
(五)校园周边环境差。部分幼儿园周边脏乱差现象突出,有的校园左右危房林立,安全隐患较大;有的校园地处老街中心地带,上学放学容易形成拥堵。
二、建议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源泉。做好学前教育发展,既是民生期盼,也是为治蜀兴川蓄势蓄力。必须适应新形势,及时对全省学前教育发展予以优化完善。
(一)科学分析、合理布局学前教育机构。要立足全省学前教育分布情况,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充分考虑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学龄前幼儿数量和变动态势为基本依据,科学有序统筹学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好适龄入学人口变动的科学应对,统筹安排学校的合并、资源整合,提高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积极发展托幼事业。目前,城市中超过1/3的家庭有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供给和需求缺口还很大,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家庭托育的实际需求。要鼓励支持幼儿园开展0—3岁,尤其是为2—3岁幼儿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在幼儿园开设托幼班,安排专职教师负责托幼业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入园幼儿数量减少的问题。
(三)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统一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公办幼儿园公用经费管理办法,编制公用经费预算,给予一定保障。与已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签订服务协议,并据实核拨幼儿园财政补助经费,完成“80、50”目标任务。
(三)加大幼儿园教师补充力度,保障公办幼儿园的投入和师资配备。根据办园规模补充幼儿教师,建议用2年时间基本补齐城区公办幼儿园教师,用3年时间为乡镇公办幼儿园每班至少配备1名幼儿教师,逐步解决当前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有效提高全市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四)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深化园园结对共建活动。虽然新生人口比例下降,但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要在现有基础上,合理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园所教研改革,根据不同阶段幼儿园教师的发展需要,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支持,要增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班次密度,多到省外发达地区学习提升,拓宽眼界,在教学观念上与一线城市靠拢。深化城区公办园与乡镇公办园、民办园的结对共建,把好的做法经验推广普及,实现全省学前教育整体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