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关于利用自媒体赋能四川省乡村旅游振兴的建议
作者:钟勉   所属支部:广汉支部

9月23日,李子柒、丁真等作为自媒体典型代表在德阳广汉三星堆镇举办的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庆丰收群众联欢活动中亮相,吸引了众多关注。这次活动成功举办展示了新时代农村新成果和农民新风采,也充分证实了自媒体在带动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参与乡村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9月28日,202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阿坝州九寨沟县举行,第三批11个天府旅游名县正式授牌。天府旅游名县的评选和建立是我省着眼发展大局,聚力聚焦县域主战场,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发展两件大事的重要举措,因此县域旅游得到了全方位发展的同时,对县域经济和农业带动性也越来越强,进一步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县域文化与产品推向市场,打响省旅游名县乡村的名气,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省委省政府应充分利用自媒体独有的优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把乡村振兴发展与自媒体联系起来,更好地践行自媒体传播视阈下的群众路线,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此建议:

一、 以自媒体推广发展地域特色

发挥优势资源特色,透过自媒体做大做强县域旅游特色品牌。实践证明旅游名县带来的引领和发展的效果十分突出,各县域根据自身的优势,打造量身定制的招牌,如以千年蜀都为名的成都、以天府之源为称的都江堰、以熊猫为品牌的汶川、以竹海为重点的长宁、以净土著称的稻城和因三星堆大火的广汉等等。因此,在自媒体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挖掘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展示乡村生活,宣传各地的独特深厚文化,推广乡村特色产品,以此推动特色文化、农业、工业等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把单一的游览转变为多元的体验,把单核支撑转变为全域格局,从而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议地方政府借助大数据平台判断市场需求,建立起能够给予地方特色品牌塑造、视觉包装、推广销售和农情预警服务的中心,助力提升地方特色的知名度和特色产品质量效益,引领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地域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二、 以自媒体推动传承红色文化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透过自媒体讲好讲深红色故事和革命事迹。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财富,也是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充分借助自媒体的强大力量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活态传承。同时,利用自媒体进行红色文化挖掘利用时要注重展现特色、发挥优势,避免“千村一面”,不断深挖红色文化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和革命先烈的事迹,如英雄人物黄继光、张爱萍故居、飞夺泸定桥等都是我省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资源。自媒体发扬红色文化时更要有深度、有独特性、有感染力,地方政府要把握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以此增进群众在红色教育中的认同感,比如在传统节日、革命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线上线下学习交流活动,利用现代数字虚拟技术实现历史人物、场景、故事重建的方式创新乡村基层党建形式,有效提升乡村知名度,壮大乡村产业,在融合发展中激活红色文化新的生命力,让红色文化成为强大发展动力。

三、以自媒体助力乡村招才引智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透过自媒体吸引吸纳优秀人才服务乡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从本质上讲,自媒体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一场全方位人才竞争的革命。利用自媒体宣传推广地方特色,打造美丽乡村品牌的目的是让更多优秀人才和注意力流向乡村,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才工作显得更为迫切重要,一方面,乡村地区需要拥有更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去吸引人才;另一方面,乡村地区还要有相关政策支持去留住人才。通过自媒体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策略,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招才引智政策,如根据人才学历背景、专业优势安排合适岗位以发挥其能力,适当发放补贴减轻其收入压力,解决好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待遇等方面的问题让其获得归属感,以此充分体现地方政府对人才引进的重视。借助自媒体这个平台将四川的地域特色,优质红色文化,悠久历史文化推广传播出去,为让越来越多的“城市精英”选择并扎根乡村,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上一篇:关于在涉及凶杀、暴力、严重犯罪情节或场景的影片片头设置观影提示的建议
下一篇:关于完善疫情期间各类人员心理疏导制度的建议
时间:2021/10/16 22:21:02      阅读:5544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