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席卷全球如洪水猛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变异性、不可控性。目前我国内建立全民免疫屏障,规范各项监测管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效。但在这场疫情防控持久阻击战中,各行业、各角色人员均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疫情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重大创伤,而疫情背后随之带来的二次伤害更是不容小觑。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截至2017年,中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因此及时尽早开展有效的疏导干预可缓解和防患因疫情带来的困顿下各种心理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一、现状问题
(一)确诊患者以及境外及中高风险返回隔离者、密接者
1、在面对疾病治疗时的未知结果,内心有恐惧感和无力感。甚至有强迫症、睡眠障碍、躯体化、抑郁悲观情绪或过激行为。
2、隔离治疗中因活动的范围小,生活情感单一。产生孤独、焦虑症。对事情表现有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
3、治愈出院回归社会后可能被过分关注、被特殊对待,被社会群体排斥或回避。会产生无助、愤怒、委屈情绪。
(二)医务人员及从事疫情排查管理等工作人员
1、定点救治医务人员接收太多负面信息感到自责,为无能为力的病患感到悲愤。另一方面对于自身原因,比如远离家乡,惦记家人,暴露在污染环境随时担心染病,防护不够,无法保证正常休息和生活,增加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2、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群体,作为守住防线的大群体,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对各项政策的落地落实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并长期保持高度警觉性,无法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适度的调节。另一方面防疫工作难度大,群众不理解不尊重,不接受一些消毒隔离防护措施,甚至出言出手侮辱、打骂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感到委屈、悲愤、绝望。
(三)普通民众
1、面对疫情的害怕和恐慌,担心自己被传染、害怕家人被传染、担心疫情会持续。对于网络上有大量关于疫情的消息孰真孰假,感到困惑和不安。道听途说地抢购东西,如抢购口罩、双黄连、消毒剂,甚至在超市抢菜等,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2、由于防控新冠肺炎的需要,大家取消了各种聚会,只能在家活动,因此生活缺乏交际和娱乐,自然觉得孤独无聊。因疫情受影响的旅游业、娱乐业等从业人员经济萧条困顿,有一些人会出现焦虑、抑郁、沮丧、绝望、愤怒等情绪反应,还会有心慌、胸闷、头疼、腰腿疼、胃肠反应,甚至出现睡眠问题。
3、对于疫情防控形势的不了解,盲目乐观,忽略防护不服从防疫规定。
二、有关措施建议
(一)组织开展大型精神健康疏导宣教,加强积极主题思想建设
1、各精卫中心和心身医学科等专家学者应统一组织高度重视,制定具体宣讲计划,充分利用当地心理人才资源组建相应专职兼职心理援助队伍,全覆盖到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全社会,切实落实到有需人群。
2、各单位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办公室,负责宣传传播积极向上的主旋律思想,组织开展适当的拓展运动或文艺活动释放压力。对出现有焦虑、恐慌、烦躁等情绪的职工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疏导和干预服务。
3、编制印发放心理健康知识手册。汇编整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防疫知识手册》,传播心理防疫的科学知识,为民众提供科学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
(二)加强各单位各部门心理健康监测,了解职工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疫情防控一线岗位人员,推动进一步完善劳逸结合制度建设。
1、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心理晴雨表"或定期开展心理测试,及时分析了解职工心理动态,尽早发现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精准的心理援助服务。
2、重点关注一线群体,建立完善休假制度。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识别高危人群,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如自杀、冲动行为等。
(三)针对各类人群开辟多方式健康咨询和心理援助
1、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干预,需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大部门患者不愿面对或耻于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建议开辟电话专线、网络专员、公众号等方式,并向全社会公开化,完善心理援助体系和制度建设。
2、做好重点人群心理辅导和咨询跟踪服务工作
密切关注从疫区或隔离点返回人员,做好跟踪回访,根据不同情况做好心理支持服务,减轻疫情可能造成的二次心理创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