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盟员随笔 >> 盟员杂谈
戴季陶在广汉
作者:戴家杰   所属支部:广汉支部

毛泽东写于1926年3月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首篇文章),在论及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时写到“有一个自称为戴季陶‘真实信徒’的,在北京《晨报》上发表议论说:‘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打倒共产党。’这两句话,画出了这个阶级的矛盾惶遽状态。”在此可以看出,大革命时期的戴季陶,是中国政坛上极具影响的风云人物。

作为近代以来(古代的难以考证)生在广汉、官做得最大(民国政府的考试院长、国民党的中央宣传部长)的高层人物,戴季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很正常的。他在政坛的作为,有很多史料佐证,大同小异,基本上没啥争议;但他的家庭和他幼年在广汉的经历,就有各种说法。

据戴季陶在《先母行略》里自述:曾祖父是老大,随高祖迁居广汉,后来陆续添了六个弟弟;他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由大陆的七所大学和南京第二历史博物馆1988年编写的《中国国民党简史》却记载,“戴季陶名良弼、传贤,字选堂、季陶,号天仇,浙江吴兴人”(吴兴县即今湖州)。但《广汉县志》等很多书籍、生前与他有交往的朋友,都说他生在广汉。

他在中山大学当校长期间,因印章落款为“吴兴戴传贤”,他的长辈、广汉的王极对此大为不满,专程去学校面见戴季陶。提起几十年前,戴季陶“还在穿叉叉裤”,就见他父亲牵着他出来玩,现在怎么听说他是吴兴人?戴季陶不想解释,就说那是传闻失误。王趁此责备他;“是啊,广汉山清水秀,才生出你这样的大人物,你父亲也是广汉生的,你的祖宗庐墓也在广汉,君子不该忘本嘛!”戴季陶听得很不耐烦,很快推说事忙,把他打发走,双方不欢而散。戴季陶余怒未消,又打电话把写介绍信引见王的他外侄宋湜狠狠斥责一顿。

1949年1月,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被迫下野,布置要员撤往台湾,通知戴季陶跟随,被他一口拒绝,“愿回四川老家以竟终年。”表明他承认自己是四川人,不是浙江人。

他在广汉的一些举动,更证明广汉确实是他故乡。

1935年夏天,戴季陶回广汉,各界三百多人在公园大公堂(棂星门外、荷花池边)举行欢迎大会。戴季陶向大家回忆自己幼年时期的广汉生活,说自己“是广汉土生土长的人”,广汉许多风俗习惯、方言土话,还记得清清楚楚,并举了些例子。

戴季陶14岁离开广汉,1922年受孙中山派遣,为联络四川军阀而到成都,顺便回过广汉。1935年这次是第二次回乡,他以跪拜礼参见了幼年的私塾老师胡浚清;向县图书馆赠送了《四部丛刊》《万有文库》内的古籍线装书3912册。经历八十余年,虽遭受多次天灾人祸,至今这些古籍仍保存在市图书馆。他的一位姐姐嫁给金堂名士范襄,戴季陶此行又向金堂捐赠了大量书籍。

1938年,他同意亲属提议,在广汉城内文庙附近建一住宅,他亲自画图,并取名“戴二礼堂”。建房需要拆除与戴季陶相识的前清秀才唐少卿的住房,唐不怕戴家威胁,直接向蒋介石写信告状。蒋介石把信转给戴季陶自己处理。他不知蒋介石究竟是啥意思,怕把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只得停建,后来再没开工。

1940年,他向蒋介石夸赞广汉和城内公园很美,蒋介石很感兴趣,专程到广汉,去了县政府,逛了公园,在写有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石牌坊和棂星门旁房公石前留影(后来刊登于《东方杂志》)。

英国人汉明灯1921年编写《广汉县志略》后,广汉没有续修县志。1941年,戴季陶倡导编篡广汉县志,委托国立编译馆郑鹤声等人组成修志调查委员会,计划由他的私塾老师向德三的孙子向伯高等撰写调查报告,并委托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参与,承担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虽然尚未完稿的调查报告至今没找到,但梁思成等拍的几百张照片,失踪近八十年后被偶然发现,由广汉图书馆编辑成《影子之城》公开发行,成为广汉珍贵的史料,深受推崇。

关于戴季陶幼年时家庭的状况、他的经历,众说纷纭。由于那时戴家还是普通百姓,他更是无名小辈,要在档案馆里找文字依据几乎没有希望(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只是还需要人去做这件事),基本上就靠乡亲、朋友的回忆。年代久远,口耳相传,有的逐渐就走了样,让现在的人很难分辨究竟谁是谁非、可信度有多高!我们暂且列举于后,供参考。

戴季陶在《先母行略》里说:宗族分为七支。本支(自己的直系)初为陶业(那个时代,多为土陶),到爷爷时期,经营不景气而歇业,平时作画自娱;其父也和爷爷一样,也作画度日。戴季陶六岁时,爷爷去世,家庭负债累累;此后跟着哥哥读书;十四岁时,被父亲“弃养”。为何被弃,又在哪生存,他没说。

与戴季陶有交情的好友邓穆清在《戴季陶与广汉》里说,戴“祖父戴廉(洁轩),父小轩亦出生广汉,教书为生,善画海棠、金鱼,并知医术。”

《广汉县志》说:戴家迁入广汉后,“在中西街开碗铺,世继其业。”即后代都是这个职业;其父“兼业中医外科”;戴季陶“六岁在汉州(即今广汉)入塾读书。”

但《广汉历代人物传略》又是一种说法:先祖“入川经商,其后定居于四川广汉连山镇”,曾祖做啥没说;祖父、父亲“以务农为生”。

愚集在《戴传贤二三事》里说,“戴传贤的父母亲,年青时在广汉县城居家,因经营生意失败,迁居成都四道街,靠教私塾为生。祖茔在广汉连山土溪河附近。”

至于戴季陶生于何地,《广汉县志》称:在“今广汉县城内花市街”;邓穆清回忆,“生于广汉县城中西街王申甫宅”,但寄住还是租房,王戴两家是什么关系,不详;《广汉历代人物传略》说“出生于广汉连山”。

戴季陶幼年在县城读过私塾,有很多记载,但究竟是离开连山独自进城读书,还是家住城里在附近就读?《广汉历代人物传略》记载,戴季陶幼年时,“在英国传教士安如磐的帮助下,在广汉基督教福音堂做杂活,食宿于此,并资助入私塾读书”、“1902年赴省城”,“1905年举家迁居汉州城内”。按此说法,他是离家进城。

但《广汉县志》记载,安如磐1902年才到广汉,在“西街租铺面一间,宣传基督教义”。如果这年戴季陶就去了成都,那在福音堂干杂活、受帮助读私塾的可能性有多大?还有传说:戴季陶在连山放牛,把牛丢失而逃进城内教堂,被牧师收留干杂活,后来帮他读书。几岁的娃娃失踪了,家里不寻找?

戴季陶说他是“跟着哥哥读书”,1905年他去日本留学那年,被父亲“弃养”,说明此前与家庭一直有联系。如果他没撒谎,那说他离家出走、独自进城就不可能了。

据愚集的说法,戴季陶祖坟在连山土溪河附近,大概这是戴季陶家居连山、他生于连山的重要依据。但这远不能成为铁证,据邓穆清回忆,1935年戴季陶回广汉期间,“曾到外西狮子堰祭扫祖茔。”说明戴季陶生前,戴家就在县城生活,不然绝不会长辈在连山去世,附近就有祖坟,却要抬到几十里外的城边来安葬(那个年代广汉还没有实行火葬)。当然戴季陶的高祖迁居广汉后,是否曾在连山生活过一个时期,直到他祖父时期才进县城,也不能完全排除,那么连山也有祖茔就不奇怪了。

1949年2月11日,戴季陶夜服安眠药自杀。他的灵柩由行政院长朱家骅、亲儿子蒋纬国等护送到成都,在文殊院隆重祭祀,后安葬在外西枣子巷戴家墓园,与生母、原配、三嫂和侄儿四人墓地相邻。那时广汉还是国民党的天下,戴家为啥把墓地选在成都,而不是祖坟所在的广汉?愚集的说法没错,戴季陶的母亲尚在,他就把家迁到了成都。1935年戴季陶回广汉不久,邓穆清曾多次以记者身份,去过位于成都吉祥街“百二梅花馆”的戴家。

1952年成都修建中医学院,墓地被征用,戴家的墓迁葬于罗家碾。后来墓被盗,遗骨也被抛弃。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岸关系逐渐缓和,蒋纬国托人寻找遗骨,几经周折终于如愿,将戴季陶和他结发妻子的遗骨火化后,合葬于成都北面的昭觉寺。

戴季陶不去台湾,说要回四川老家终老,但却去了广州,既没回成都私宅,也没回广汉故乡。看来戴季陶对四川、对广汉的未来已经不抱什么希望,故乡之情已经很淡薄了。

 

 

 

 

 

 


上一篇:忆往昔岁月峥嵘--纪念我的恩师礼广贵先生
下一篇:川东反共救国军游击纵队司令罗希圣落网记
时间:2021/6/21 10:13:24      阅读:3134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