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曾是一座繁华的古镇。
海棠也蕴藏着历史的故事。
但今天的海棠,在大凉山深处微凉的山风之中,显得格外宁静安详,丝毫不曾想到,这里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曾经人声喧嚣,车鸣马嘶,过客匆匆,铃声悠远。
海棠坐落在大凉山深处的磨房沟,周边地势山陡谷长,一条田坝河由南而东,从小镇边上蜿蜒流过,注入尼日河,最终汇入大渡河。穿行在小镇不太宽敞的水泥小路,道路两边是散落的民居,参差不齐。新修的白墙红瓦小楼,早已抹去了小镇曾经古老的痕迹,也早已看不出这里是灵关古道上那喧嚣繁华的小镇。虽名为镇,但其规模很小,走在曲折的小街上,只当是经过乡下的一个小村庄,不知名的,默默无闻的,在中国任何一个农村,都会有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
在路边石墩上,坐着一个老太太,拄着竹杖,头缠着白色头巾,微微笑着,露出仅存的两颗牙齿,看着我们这群外来观光客。我猜想她应该是当地彝族人,她脸上的微笑里,也许藏着许多海棠的故事,那些在人生岁月里,慢慢经历过的,又慢慢消逝在时光里的故事。我走近她,对她说,阿婆,我给你拍张照啊。她笑笑,马上坐正了一些,把竹杖拄在身前,双手叠在上面,尽力用最美的姿势,迎接镜头。镜头里的阿婆笑得很自然,很安祥,微微歪着头,张开瘪瘪的嘴,露出仅存的两颗牙齿。
海棠小镇值得一看的地方,是一处依然保留着古朴厚重气息的北城墙,据说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关卡。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们,在崇山峻岭之中艰难跋涉,在云雾缭绕的深山峡谷中蜿蜒前行,当远远望见雄伟而森严的海棠古城墙时,一身疲惫的的乏累,顿时都烟消云散了,仿佛远航已久的渔船,回到了宁静的港湾,身心都得到了安慰。
遗憾的是,今天这里,只剩下一道残破的城门了。
曾经那长近千米的古城墙,重兵把守的东、西、北三座城门,在斗转星移的时空里,只剩下眼前奄奄一息的北城门了。那长满青苔的大青砖和发黑的城墙石,似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早已远去的城墙的威严和海棠的繁荣。
拱形的城门洞下,是一条大小不一的石板铺就的路。也许是由于年代久远,石板之间的缝隙较大,现在也已经用水泥抹平,方便人们行走。城墙下方是由大块厚重的条石,打凿平整砌筑而成,上方是由大青砖砌筑。有些青砖上依稀可见“道光十八年制”等字样。城门拱顶之上,长满了茂密的杂草,生命力旺盛的绿色藤蔓植物与依然坚挺的枯枝相互缠绕着。城墙壁上爬满了青苔,与依稀灰白厚重的青砖,相互映衬,向人们展示着时空转移后留下的痕迹。
在城门口的两侧墙上,每一边有一个碗口粗的大洞,同行的老杨介绍说,这是当年驻守城门的官兵,在关闭城门时插门栓用的大洞。城门一关,粗壮的大原木门栓往两边洞里一插,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城门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海棠北城门 二零一二年七月”的字样,像是一道古城门的护身符,在告诉人们,这是海棠仅存的古迹,不能再拆掉啦!否则,真就成了历史的罪过!
站在城墙下,用手轻轻地抚摸城墙,仿佛是在抚摸巨人的身躯,粗壮、敦实、厚重,他岿然不动,凝视前方,像是依然在守卫着身后的藏彝儿女,守护着远方归来游子温暖的港湾。
沿着城门小路,继续往前走,在小镇边上的河流上游,有一座与北城门同时代的古桥。当地人叫它“新街子桥”。这座桥是南方丝绸之路零关古道上的一座清代石质拱桥,是连接南北古道,进入海棠城的必经之地。古桥桥面不宽,跨度也不太大,在桥身的东西两侧,现在依然还残存着低矮的石条护栏,被石缝里长出来的杂草半遮半掩着,显得很破败。如果不经介绍,根本看不出这是一座经历了两三百年的老桥了。时光荏苒,老桥平凡朴实的外表之下,不知见证了多少茶马古道上的兴衰与荣辱。
海棠小镇还有一处,值得去看看,那就是千佛寺。
千佛寺是海棠镇现在仅存的一座寺庙。据说,历史上的海棠镇庙宇众多,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不仅有佛教寺庙,如观音庙、西来寺等。同时,道教、儒教的寺庙也在小小的海棠,扎堆聚集,鼎盛发展。如玉皇观、关帝庙、药王庙、城隍庙、土地庙、文昌宫等。这些庙宇供奉着各路神仙,既有高高在上,受万众瞩目的顶级大神汇集的庙宇,也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专业性很强的庙宇,如土地神、药王神、灶神、财神、送子观音等,他们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信众前来膜拜,满足升斗小民对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曾经那么多的庙宇,到今天,只剩下千佛寺一座寺庙,让人唏嘘不已,感慨沧桑变化。虽然名为“千佛寺”,带一个“佛”字,但眼前这座寺庙,已并非纯粹的佛教寺庙。这从寺庙山门前的一块“关公庙”的石碑,可见一斑。关公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在民间百姓的观念里,他早已成为忠勇仁义的化身,所体现的是儒教的伦理道德精神。他甚至被当做与赵公明比肩的武财神。当然算不得是佛教中的人物。而这里,却供奉着关帝。除此以外,在千佛寺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观世音、药王等诸天大佛,各路神仙都汇集于同一座庙宇,这倒是极为罕见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善男信女,虔诚老太,不论是想要完成什么心愿,要拜哪一尊神仙,都会汇聚到这里,找到人们心中早已定位相应管辖职责的大神,点燃香烛,虔诚膜拜,捐入功德,了却心愿。所以,千佛寺平时都是香火缭绕,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寺内的建筑风格,与供奉的各路神仙息息相关,既有佛教的宗教建筑风格,也有典型的道教宫观建筑特色,里面的殿堂名称也反映出不同的宗教流派。比如大雄宝殿、千佛殿、祖师殿、城隍殿、五观堂等。寺里还保存着不少的石碑,有的保存很完整,字迹清晰可见;有的由于年代久远,斑驳陆离,文字漫灭,难以辨认。其中有一块石碑,在佛堂前台阶下很显眼的位置,老远就看见了。石碑上面刻有“漢夷”两个大字,每一边都有边款,隐约可见“大郡侯……”,“同治九年仲冬”等字样。同行曾来过的老师介绍说,这块石碑,是一块残碑,完整的石碑上面,是“漢夷率服”四个大字,表示汉藏彝等西南地区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意思,有民族和睦,国家统一的意思。但这块石碑,在历史动荡之中,被损毁了。只剩下今天看到的这半块石碑。
寺内可看的地方,还是挺多,不仅有各种神灵坐像,同时也有不少雕刻、楹联、挂幅及文字史料介绍等。其中,我看见一副长楹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地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古笑今,笑世间可笑之人”,中间上方是四个硕大的字:“容天容地”。这一副楹联很有名气,在很多寺庙当中,也比较容易看到。它也体现了儒道释所追求的开阔的视野和豁达的胸襟。
海棠小镇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最值得看的地方,其实不是这些人文景观,而是周边的自然风光。历史上的“海棠八景”,也说明了这点。有诗为证:“晴明南水渡碧流,昆季松荫客题秋。龙泉晚馨惊后悔,大佛晨钟勉前修。世兮飞鸾驱竹马,云中返辔明犀牛。龟蛇紧守尊武座,雨雾凉峰不自愁。”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污染较少,更多的保留了最自然,最优美的景观和淳朴的民风,以及老百姓原生态的生活风格。
经历和见证了千百年历史变迁的海棠古镇,在往复循环的时光中,依然保留着这些自己的风格,是很不容易的。这里人们闲适的生活,是那些生活在都市那喧嚣嘈杂的水泥丛林中的人们极为羡慕的。
当有一天,也许我再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我想,我就不愿意再离开了。我想要在这里,看那蓝天白云,看那峡谷溪水,吹着那轻柔的风,漫步在高山草甸,看着美丽的鸢尾花,花开花谢,一年又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