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经过不断探究,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又进入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可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语文课堂仍然充满了高考知识网络,整天搞得学生冥思苦想,焦头烂额,却收获平平。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为了这样那样的考核,不得不违背语文课堂的特性,去违心的单调枯燥,有意识的传授考试技巧,讲解阅读方法,总结答题步骤。教师不敢迈出自己坚实的步伐,走出一条通往文化盛开的道路,去激发学生追求丰富文化生活的热情,打开多彩文化生活的殿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化殿堂的绚丽,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高中学习生活的迷人。激起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留恋,使学生真正向往语文,迷恋语文课堂。那么,怎样才能打破僵局,让语文课堂丰富活跃、充满生机,荡漾文化气息呢?
课堂文化感染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应敞开大门,让学生窥见文化殿堂上的朵朵奇葩。首先让学生去阅读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烁着作者思想光辉、凝聚作者智慧、体现作者高尚人格的文句,教师讲解中注入浓浓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到文本文化的多彩多姿,甚至让他们忘情,而置身一个美妙的文化氛围之中。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去感受屈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的忧愁幽思和身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满腹怨恨;感受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和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背后的无奈;领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无私胸怀;体会陶渊明“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品味项羽“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穷途末路的绝望呐喊。体验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冷峻和爱憎情感;欣赏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多元的文化蕴含多样的人格,多样的人格成就不同的人生。中华民族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深深痴迷呢?更何况高中生是一群对知识的如饥似渴的青年,只要我们教师满怀热情的去引导他们,感动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学习热情,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力量的,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
营造氛围呼唤文化回归
生活中,让学生感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所不有,要让学生有一种大语文的观念。校园里,我们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无论教室、寝室还是花园、墙面,都要有文化气息,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文化熏陶。教室墙外,书写名人名言;张贴名人画像,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如爱因斯坦、爱迪生、霍金等科学家的名言;普希金、雪莱、华兹华斯等诗人的代表诗句;孔子、陶行知、蔡和森等教育家的教育箴言。教室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张贴各种励志名言,书写校训班训,课桌上,精心选择座右铭。激发学生的斗志,鼓舞学生的士气。还可以通过各种纸贴,兴办各种专栏,展览书法作品,发挥各自特长,让学生展示才华,增强信心,彰显文化气息。作为语文教师特别要利用好教室后面的那块黑板,让它成为学生体现文化积沉的肥沃的“黑土地”。在上面,要尽力挥洒文化元素,让学生精心的耕耘这块“黑土地”。如每周更换版面,抒写自我心情,体现班级时政,编辑时事要闻。还可规定主题,集中收集材料,来加强审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时候,把版面内容与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相结合,增强文化活力,讲求时效性。如学校开家长会,我规定以“感恩”为主题,集中体现对家长的欢迎之情办黑板报,家长会上让主办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解说词的知识进行现场解说,效果非常明显。家长听了学生的解说,热泪盈眶,感叹孩子们懂事了,长大了,理解父母的苦心了。家长们自由发言时积极踊跃。许多家长说,他们从没想过要发言,但因那份感动,不由自主地想去说几句。这种文化传递对学生是最好的影响。寝室里,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巧手,剪出各种花样的剪纸,有的画上图画,贴在墙上或蚊帐里;有的写上名言鞭策自己不断努力,锐意进取。总之,学生生活在处处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自然会产生对文化的关注,受到文化熏陶,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课后作业激发文化热情
有了好的文化氛围,学生心里就会产生许多文化元素,文化活跃的背后就需要强烈的外宣,积淀的背后就需要表达。于是我们就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场所,让学生有了感悟就能表现,当然课后作业就是学生挥洒自己知识的最好载体。于是我让学生准备一个漂亮的抄写本,把自己平时读到的想到的都写上去,把收集到的名人资料进行整理并自我加工,尽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目的、有意义的展现出来。作文中学生尽量绽放文化异彩,展示文学才华。每次作文评讲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并谈写作思路,创作感悟。教师做到每周检查,并实时充分的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让学生有成就感、成功感。使学生作业后就渴望得到肯定,这样语文课就能成为文化传播基地,学生希望得以实现的课堂,语文老师也就会成为学生最希望见到的老师。
总之,高中语文的生命力,来源于文化传播,我们要担负起把新时期的高中生培养成为真正的文化人,就应不失时机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