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趋势。据统计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面对“银色浪潮”的快速到来,我国自建国以来出台了近60项养老服务政策,为我国养老制度的建立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指引。但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基数大、速度快、未富先老等显著特征,这也直接导致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仍存在社区养老配建规模偏低、功能不全、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政策重城市轻农村、重物质轻精神、重设施建设轻服务供给等系列问题。
根据中西方历史发展脉络表明,人类通过创造文化、运用文化来实现主体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最终实现集体价值观、信念、态度、取向的融合统一。养老文化是一种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集体合作行为,养老保障体系是特定文化背景的逻辑结果,其无法摆脱特定的文化设定,更不可能从根本上对抗既有文化传统。因此,对于养老保障体系的研究不应该只停留于对运行机制体制的设定探讨,更应充分关注养老保障制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设定,最终实现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理性运用。
我国传统养老文化以家庭养老为主,以儒家孝道文化为核心,强调家族化、集权化、固有化。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浸染和人们对于自由、平等、民主价值观的普遍认同接受,使得我国现代家庭结构不断缩小、代际分居广泛流行,家庭重心向下转移,家庭养老能力不断弱化。同时,社会化养老所强调的政府和社会的“社会共同责任”观念也成为当代养老特征。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旧有的养老文化已经不能应对我国老龄化变化形势,也不足以满足养老事业发展需求。如何将传承千年的儒家传统孝道文化进行摒弃和升华,并适当添加新的元素,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人口结构、家庭模式、交往礼仪和社会秩序的变化,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运行进行有效弥合,是我国养老保障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在养老保障实践中通过文化形塑寻求内生化的文化支撑系统,实现养老保障的文化共融和重构,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现代养老文化建设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结合、道德与法律并重、全民共同参与、自助与互助并举的原则。二是坚持去粗取精原则,建立起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父慈子孝、敬老爱幼文化。三是在全社会开展现代养老文化宣传教育,加强孝文化的基础教育,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营造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四是避免制度保障替代家庭保障的认知出现,提倡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政府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保障体系。五是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养老保障思想进行世俗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补充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六是规划设计老年人宜居的交通系统、居住场所和文化活动场所,大力发展老年文化产品,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