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盟员随笔 >> 盟员杂谈
读《朱子语类》
作者:王周菊   所属支部:东汽支部

古人读书,只有背得了才说读过。今人读书,匆匆翻过,便号称读了。某近日翻过几本书,自知如此对待古人之书,过于草率。为减少心中愧意,也将所读所想略作记录,算是向古人谢罪!

原以为,《朱子语类》,通篇都记录的是理学家的那些形而上的天理,人性等学说。没想到这次为了讲解宋儒,一步步走入朱子的世界,却收获了意外的欣喜。正如读《论语》而让孔子的形象丰满起来一样,读完《语类》,朱子的形象也因此立体了起来。对于其中很不习惯的宋朝口语,也渐渐习惯并喜欢上了。比如“恁”(近似那么的意思)“渠”(他)等方言口语,初看很怪,后来慢慢爱上了。也许正是这些语言,使得朱子的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看来要了解古人,需要看他的语录,要看语录,需先进入其语境。当然朱氏门人们也是很善问的,没有他们的善问,就无法成就老师的循循善诱。所问所答,从宇宙起源开始,到天地万物之理,人性,读书法,政事,宋朝史事人物以及历代史事人物,以及对诸子、对文章的品评等。一一道来。

朱子的宇宙起源说,非常形象。他说宇宙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理和气,叫做“理气说”。理是宇宙构成的自然规律和伦理准则;气则是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天地之初,只有阴阳之气。这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zā)出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寰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这样的描述,形象深刻。和我们今天认识到的天地无二。而且比以前看到的“气之轻轻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又进了一步。注意他这里说了,地在中央,“不是在下”,他虽然没有直说,地球是圆形的,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星球而已。但是这个结论已经能明了了。

朱子也对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彩虹雷电的形成进行了解释。依然是看起来很亲近,就像小孩子看百科知识全书一样。对于月亮的认识,朱子把我们从文人骚客的悲欢离合之中拉出来。让我们理性地认识到,月亮本身是没有圆缺的,是人所见有盈缺。并且科学地解释了月亮运行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以及产生盈缺的科学道理。至于月光、星光的光,朱子没有现代的天文试验仪器,却依靠他的格物本领以及广泛的阅读科学典籍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月亮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亮,星星是要发光的。这些当然对于今天来说,是很普通的常识。可是古人要认识这些,不容易!

他最喜欢读的就是沈括的《梦溪笔谈》,还有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等。所以他对古代地理,古代医学,也有见地。印象最深的就是《语类》中关于通过观察高山上的螺蚌壳得出了地质变迁的理论“在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还有他对于雪花六瓣形所作的解释也是绝妙的——“雪花所以必六出者,盖只是霰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出。如人掷一团烂泥于地,泥必濽开成棱瓣也。”这也是朱子即物穷理功夫的产物啊!

当然,朱子对于自然界的观察理解,涉及的范围很广,从山川河流,鸟兽虫鱼,日月星辰,霜雪雷电,到花开花谢,四季流转,都是他要认识的对象。而认识这些,都是要穷尽宇宙之理,从而为建立人间伦常和道德服务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科学家,最后都要成为哲学家、伦理学家。只有这样,科学的研究才能真正为人类服务,为宇宙服务。朱子的这种精神和治学方法,对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朱子的人性说的核心就是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完美无瑕的,而气质之性因个人气禀之性有善恶混杂,昏明清浊之分。实际也解释了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说。其“天地之性”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其“气质之性”就是“性相近,习相远”的性。

陆子静说朱子即物穷理,太过支离。从《语类》中可以看出。朱子不惮其烦地穷尽物事之理,最后是要尽人性啊。是要将人之异于禽兽的人之理做到极致,将孟子的四端(仁义礼智)发挥到极致。最后达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对物物事事进行穷理,不是要加重学者负担,而是要时时处处对宇宙之理存敬畏之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沉潜反复,涵养天机。

对于宋儒所说的穷理,其具体方法不外乎接事待物、读书、品评古今人物等。

接事待物就涉及到知行问题。在《语类》中,朱子关于知行问题,本着大学的主张,是“知行相须”,知先行后。正如大学里面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庸里面也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知和行是有先后的。这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不同的。我赞成朱子的主张,因为“知行合一”的前提的所知皆为正知、真知。如果没有朱子的格物精神,无法保证“知行合一”的结果就是正确的。

关于读书,朱子有九字诀“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眼和口用功的地方是文字。对于文字,朱子说要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堪到底”。而心头的功夫就是看义理,要读出滋味,化为己有。要读到精熟,才能见得义理。当然,朱子也对于读书的精读和泛读,有自己的见解。跟其他诸家的读书法也大同小异。而朱子对于陆九渊提出的不必读书的说法,进行了痛斥,认为是害人的。我们今天也有这样的乡愿,不得不警惕!当然陆九渊不读书是有前提的,一则他生性聪敏,二则,他少时已经泛览群书。所以初学者,千万不要忘记了不读书的前提是读了书。

朱子一生著述很多,用力最多,耗时最长的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对于此书,朱子建议,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当然这是对于成人而言,已经完成了“小学”的功夫,即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和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然后开始读《大学》。我们今天教孩子读儒家经典,不一定要按这个次第了。因为今天的孩子都没有完成“小学”的学业呢!

当然,在《语类》中,也有相当篇幅谈到理学思想。其中“理一分殊”,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在此之前,我一直没有搞明白。朱子在这里借用了佛家“月印万川”来做比拟,就清楚了。物物各自有一个理(事物之理),却又同出于一个理(宇宙之理)。形形色色的具体事物都是从“理”中派生的。即是“理一分殊”。日用事物之上,自然就有道理。这也是朱子要格物的原因。朱子对外界事物,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无论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还是人类社会的一举一动,都是他格致的对象。所以朱子要求他的门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勤,要像佛家说的勇猛精进。

读了四书,就要读五经。五经中的尚书,朱子和很多学者一样,认为《书经》的今文尚书部分是伪书。原因很简单,今文尚书是汉初老儒伏生背出来的,今文反而比古文更难,诘屈聱牙主要说的就是今文书。他就怀疑,为什么伏生他老人家偏偏记得难得,而记不得容易的?对于《禹贡》,朱熹做了深入研究和实地考察。认为书中所记地名和山水和宋朝时候不一致。认为大禹当时并没有遍历天下,是史官记载,当然有不符合。这也体现了朱子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当然,对于《诗经》,他的观点也是和前儒不同的,体现了朱子的美学造诣。朱子认为诗经的诗句更注重言情,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而不在于诗教,所以专驳《毛序》。朱子的观点为后世《诗经》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风气。不过某以为,对于儒家十三经之首的《诗经》,其诗教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其作为“经”学,而不是作为“集”学内容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一点,不敢轻易苟同朱子观点。

《语类》中对于宋朝的时政也有评论。对于宋朝的积弱,朱熹认为是朝廷长期“可以有为而不为”的结果,引起靖康之祸也是朝廷决策失误所致。对于王安石变法,他和其他文人不同,没有持全盘否定态度。不过对于变法中理财的问题,他认为,与民争利,忤逆人情,遗祸无穷。正如大学讲的“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对于宋初人物的点评,也毫不为尊者讳,指出张浚(就是我们绵竹的紫岩先生)有忠义之气,但才能短缺;岳飞精忠报国,却是一个“横“人,并因此而丧命。并指出秦桧害死岳飞,是秉命于高宗,非秦桧一人之意。对于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朱熹也指出了其弊端,说把那些有血气、有个性的人才都剔除在外,留下的都是气宇恹恹的下等人物。像辛弃疾那样有“横”性的人才,也未尽其能,实在惋惜。

对于作文之道,朱熹强调“文以载道”。这和苏轼的“文以贯道”不同。朱熹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苏轼是由文及道,因文明道,在朱熹看来就是本末倒置。当然可以理解,朱子是道学的集大成者。这种观点印证了他之所以是道学家,而苏轼不是。在《宋史》里面,苏轼是没有列入《道学传》的。而朱熹本人除了是理学家,更是罕见的文学家,他的诗歌言志抒情做到了极致。因此对于苏轼的文学成就,他也怀有敬意。

这本《朱子语类》算是匆匆读过了,若朱子在世,肯定会将我“治狱“。因为这样的书,实在不是几天功夫可以读得,需反复涵泳咀嚼。

读完此书之时,恰逢立春。因此还是用朱子的《春日》一诗作为此文结语: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但愿在生机勃勃的春日里,开启我的下一站读书旅程,更好地体会朱夫子发明的圣贤之心!

 

 


 

上一篇:绿色的诗(二首)
下一篇:重视我国传统养老文化在现代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合理运用
时间:2018/2/23 10:49:05      阅读:879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