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盟员随笔 >> 盟员杂谈
钩沉什邡 之二
作者:郭辉图   所属支部:什邡支部

什邡缘何又称“禹迹仙乡”?

“什邡”尽管偏居成都平原西北一隅,除了有种种人们熟悉的誉称之外,又被人称为“禹迹仙乡”。细究其由来,大有因由。

其实,这“禹迹”和“仙乡”,既有区异,又有关联。并列一起既勾画出了一段什邡久远的隐伏故事,也凸显出了一段中华文明的伟大历史。

先说“禹迹”。

“禹迹”在中华文明史上是代表着天下。这是中国古人对中国的最初表达。例如: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1]第十三章云:“古人尊禹为神,相信宇宙为禹所平定,用‘禹迹’来作为天下的代称,便假托禹曾划分天下为九区。”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这段话出自《左传.襄公四年》,故事讲的是魏绛引用辛甲的《虞人之箴》劝谏晋悼公不要攻击戎狄,劝他不要像善射的后羿一样。所谓虞人,是当时的百官之一,专门管理山林川泽、鸟兽虫鱼,直接跟打猎有关。这段话意思是说,大禹的天下如此之大,人和动物都应该和平共处,你干嘛要像后羿那样,整天沉迷于驰骋田猎,非得杀害动物,结果丢了天下呢?“戎狄”是当时中原地区的人对西北异族人的一种蔑称。把他们视为动物,把打猎视为打猎。但这里的魏绛的劝谏是希望不要穷兵黩武,嗜杀成性,这不足以得天下。

《禹贡》在讲到梁州(与今天的四川地区大致吻合)时,内容如下:“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导),蒙、蔡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镠)、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愉于沔,入于渭,乱于河。”梁州称梁,疑与秦岭有关。秦岭横亘,绵延1600公里,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西部分界线。梁州在雍州之南,是西周崛起的背景地区。平王东迁,西土属秦。秦岭得名与秦国有关。司马迁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兴自蜀汉。”(《史记.六国年表》)

大禹出生地,经过近些年的研究,一般认为在今天的北川县。其实北川县始置于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治地在今北川县禹里乡青冈堡)。唐贞观八年(634年)置石泉县,取当地古迹题刻“石纽”“甘泉”首尾为县名,治地在今北川县禹里乡镇(老县城)北川县的在嘉庆版《四川通志》中记载为石泉县。在《四川通志》中卷十五.舆地.山川。龙安府十八记载的石纽山条:“石纽山在县南一里,有二石结纽,每冬月霜晨,有白毫自石纽出射云霄,山麓有大禹庙。《名胜志》:帝王世纪,以为鲧纳有莘氏,胸臆坼而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熏修祭享,岁以为常。”而汶川说、茂县说亦有一定的材料。如果不以今天的行政区划为限,可以说,这些传说都在龙门山脉东缘地区。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无数纪念大禹的祠庙。四川、甘肃、山西、河南、江苏、浙江等等,这些地区的人们都认为大禹他老人家曾走过了他们的家乡,因此都至今传颂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北川说大禹出生在这里,山西人说大禹建夏在这里,绍兴人说大禹安葬在这里......

唯有什邡除了有禹王宫之外,还有中国唯一的纪念大禹的伟大母亲的祠庙------禹母祠。

九联坪在红白场以北约2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金岩之下。《县志》记载“一二三坪自右而左,以次微低,又下为第四坪,又斜出而中为第五坪。又斜左第六坪,坪左巨石高五尺余,围二丈五尺,中划断如锯解宽一寸,土人名锯解石。又斜右当五坪之下为第七坪八坪。斜右而上为第九坪,与第六坪左右相对,上三坪横列,山面高丈余,下六坪以次微低。其第五坪当上下左右八坪之中,山中人言禹庙在此,今土中尚有古砖瓦。又言旧磉石皆鑿为磨,古碑今无存。”

红白禹母祠有二。其一是《什邡县志》(民国十八年版)载:“禹王庙治北一百四十里,三江口内有禹母祠。其地怪石嵯岈,层岩左右交插,洛流曲屈环绕,中有九联坪。坪境之末庙基在焉,基址宏阔,古碑屹立,字迹不可辨,疑秦汉间物,相传禹母居此。”其二,《什邡县志》(民国十八年版)载:“禹母祠在红庙场街外天缘桥对面。清光绪七年乡绅陈明调同易尧兴父子以九联坪之祠宇基址早经埋没,恐后来无有知者,故捐此基址三楹,有禹母及大禹神像与内,祠虽鄙陋,而古迹赖以保存。”

现九联坪内之禹母祠只存基址,古碑无存。红庙场之禹母祠也已于1958年修公路时撤除。数千年的遗迹和美丽的传说正在我们这一代人之中渐次消歇。行笔至此,心中的怅惆不禁漫溢出来,不知还有谁堪与知之?禹母祠又何时得以恢复之?

为什么红白有禹母祠?这得从《山海经》说起,在《山海经.中山经次九经》中记载:“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术。洛水出焉,东注于江,其中多雄黄,其兽多虎豹。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兽多犀象,多夔牛,其鸟多翰鷝。”从岷山走向、江水、洛水出焉等方位可以确定《山海经》中的“女几之山”就是现在的龙门山脉。

又据上古神话相传,大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禹王。他是黄帝轩辕氏玄孙。尧时被封为夏伯,史称伯禹、夏禹。从黄帝轩辕氏到禹,经历了八世:禹的父亲鲧,鲧的五世祖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是嫘祖为黄帝所生的次子。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茂汶、北川、安县、绵竹、什邡一线的龙门山中),母亲是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几、修己,也叫女嬉。帝尧时,天下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于是,尧杀掉了鲧,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夏禹的母亲因梦食薏苡而生之禹的传说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如:《汉书·古今人物表》、《大戴礼记·帝系》、《宋书》、《墨子·尚贤》、《尸子》、《孟子》、《楚辞·天问》、《吕氏春秋》、《史记》、《水经注》、《吴越春秋》、《越绝书》、《说苑》等等。

在什邡,除了有禹王庙之外,还有禹母祠,专门祭祀大禹的母亲。追溯起来,其因由大概是,大禹之时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换阶段,在远离中原的西羌之地,女性的地位还要更高些。而随着大禹崇拜在中国大地上散布开来的同时,作为西南地区的女权女性崇拜也逐渐随着经济社会的边缘化而被边缘化,也逐渐被男权崇拜为核心的大禹崇拜地区的人们遗忘了。从而禹母祠及其与之相关联的禹母崇拜、女权崇拜仅仅作为一个孤立的信仰现象遗落在了龙门山(岷山之首女几山)的深处。与之作为佐证的还有,孤悬于西南夷地区的泸沽湖附近的摩梭人直到二十世纪还保留有母系社会的一些印记,走婚制还留有某些遗存。所以,什邡的禹母祠及禹母信仰崇拜和传说是一个古老并带有唯一性的文化化石。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

下面,我想讲讲“仙乡”之说。

要讲“仙乡”依然离不开大禹。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九州是大禹老人家用脚丫子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大江南北都有他的足迹,这种足迹是用“禹步”走出来的。

什么是“禹步”?

今人的印象是,道士念咒作法的特殊步伐。这种“步法”,属于咒禁之术,也就是李冰病重之后,为祈请上苍诸位神仙,参星礼斗时行的“三步九迹”之步法。也就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图形,两脚迈丁字步“踏罡步斗”,三步一扭,左右旋转的特殊步子。这种步子的起源是因为大禹老人家栉风沐雨、跋山涉水、疏浚九河累坏了身体,腿脚不便,走起路来像瘸子一样。《越缦堂读书记.子部.杂家书》就说:“禹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按今人的话来说“偏枯之疾”,即四肢麻痹,迈不开步子,而这都是过度劳累出来的。

我们知道,道教是从四川地区发源的,道教是真正中国土生土长起来的宗教。道教作为多神教,信奉的对象大体分“神”和“仙”两大系列,各自数量众多极其庞杂。一类是神。奉祀较常见或较有代表性有“三清”、“四御”、“三元”、日月五星、四方之神等,另外还有许多流行于民间的神也被道教供奉。还有一类是仙。所谓仙或神仙:指的是神通广大、长生不死者,道教所说的仙包括真人和仙人。道教崇奉的真人仙人也多而庞杂,有的来自上古神话人物,有的是道教人物的仙化,还有的是其他历史人物或民间传说人物的仙化。总之,通过修炼飞升成仙是道家追求的理想。

由于历史的原因,什邡地区是道教最早产生就流布开来的核心区域。在张道陵创教时就有了位列二十四治的“公慕治”、“后城治”。后来的道教中著名神仙李真多、李八百、暖子玉、杨通幽、蚕姑、杜光庭等等都是什邡历史上,也是道教史上有名的神仙、真人和思想家,都在这一带活动。唐末五代时期的道教大学者杜光庭所著《仙传拾遗》中记载:本名杨什伍的高道杨通幽“什邡人。驱毒厉,翦氛邪,禳水旱,致风雨是皆能之”,因为以召考之术为唐玄宗寻找到了日思夜想的杨贵妃,被赐名“通幽”,后来他就在后城治上“修葺静室于其顶一旦于群真俱去。”龙门山脉地区自古即为蜀地仙山,再加上蜀守李冰再治理好岷江之后,移师什邡导洛通山,最后鞠躬尽瘁,身化大鹏礼斗升仙,安葬于章山之上。按道教说法他最后成为了“李家道”的神仙。实际上是被后来产生的道教收罗进了道教的神仙谱中。自然的,这一带地区成为了后来广播于云贵川陕的川主信仰产生的核心之地。

因此之故,“禹迹仙乡”之说也就成为了什邡的从上古以迄于今的神话与传说。而这些神话与传说正是什邡其地的迷人之处。“禹迹仙乡”的美誉也可以说是什邡的真正核心文化价值之所在,值得后来人珍视、记忆和传承。

 


 

上一篇:开展安全大检查 确保节假日安全生产
下一篇:钩沉什邡 之一
时间:2017/10/9 15:26:28      阅读:959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