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有感
时至花月,孟春时节,德阳的大地处处吐露着春天的芬芳。而今国运昌盛,中华传统文化也迎来了它的“春天”。许许多多的国学老师,都从不同角度讲过中国的孝文化。然而再次回到儒家经典《论语》中,听我的国学老师李里先生讲“孝”,更加深入我心。先生以论语中对“孝”的论述,层层铺展,节节递进。用儒家“孝”文化的深刻内涵破解了我平常对“孝”的肤浅狭隘理解。
论语讲孝之大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此处“父之道”尤指父母的优良品德。此“道”是褒义词,是正面的,美好的。对父母优良品德的继承和发扬,便形成中国文化肯定之肯定的发展道路,5000年文化依此而得以延续。有别于西方的否定之否定的断代发展模式。中国文化的绵延不绝,无不归功于“孝”文化的代代传承。任何父母都有优良品德,即便是大恶不赦的人也有优点,也希望自己的儿女做好人,光宗耀祖。如何正确理解圣人之言,需要具体分析,如果是不好的父母怎样落实孝敬?就像孔门弟子仲弓,“犁牛之子莘且角,虽欲不用,山川其舍诸?”其父为“耕牛”,“杂毛”而地位低贱;而仲弓“红毛正角”,可为“祭祀之牛”,山川之神也不忍抛弃!再如大舜,其父瞽子,屡次陷害,舜却以大孝感天,实为至孝之人。为父亲拨乱反正,改正他的罪过也是孝。之所以世人会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有误解,认为“小偷的儿子父亲死后也要做三年小偷”,这是对圣言的极大误解。对任何事物都有共相和殊相,以共相代殊相便会走向“以理杀人”的危险。圣贤的教育向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不搞一刀切。如果父母真有问题,可以劝谏,甚至“大义灭亲”。 如此,孝之总纲,人人可践行之。
孝之第二层次“无违”。不违背本分的孝方是真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家贫无孝子。任何事情都有天理在,只有天是最公平的,人的品评总有偏颇。因为“我”字当先,难以破“我”。故“无违”于天才是孝。如此,任何人,无论贵贱贫富,都可以行孝。二十四孝中,大多是贫贱穷困之中显真孝。董永穷得卖身葬父,却成为千古孝子。可见,给父母钱财多少,不能与孝划等号。对待孝也要素位而行,守分而为。如果为了给父母钱财而取之无道,甚至伤害他人,是为大不孝!
第三层次,“父母唯其疾之忧”。爱惜自己的身体便是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故“病人”是犯错的人,违背了“健康”之理,是为不孝。从文字学角度来说:健者,庭律也,像法律一样严格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者,心情舒畅也,其象形文字,禾苗到秋天结出稻谷,双手采摘,喜悦的心情就是康。故生活规律,心情舒畅便是孝。不按时睡觉,不吃健康的食品,随便发怒,生气郁闷,过渡劳累,熬夜等等都是不孝的行为,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脱。我们好好反省自己,每一个举动,都可能违背“健康”之理,可能导致“不孝”。可见一个真正的孝子,便是一个完美人格的人。圣贤之理原来可以这样指导生活,我们自己智慧不足,如何能理解圣人情怀?仅此一句,彰显出来孝的光辉,对每个中国人乃至西洋人都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如何能“制约人性”,如何会“限制自由”?正如唐诗的格律,丝毫不会影响其情感的自由抒发。杜甫的七律之绝《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严整的格律下,诗人用萧瑟的秋景完美地寄托了孤老困穷的身世,动人心弦且无限感慨!宛若戴着脚镣跳舞,真“自由王国”,凄美无比!更有甚者,我以前的理解“唯其疾之忧”是担心父母有疾,给自己添麻烦,此为“伪孝”。 而论语中的真孝,值得用一生去践行。
“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为孝之第四层次。对待父母,没有尊敬的供养,与饲养动物没有区别。今人常犯的毛病,就在于此。往往把父母当犬马养。终年不见父母之面,自以为寄钱就可以尽孝。语言的交流和身体的亲近,对今天的父母而言是多么的奢侈。为人子女的我们,请收起“我很忙”的借口,周末回家和父母聊聊家常,摸摸父母苍老的手,捏捏父母瘦弱的肩……尊重父母,就是尊敬生命的缘起!
孝的最高境界“色难”。对待父母,和颜悦色,很难做到。做到这个,几乎超凡入圣。即便父母对你不好,仍然对父母和颜悦色,这个更难。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亲身体会。当父母年老,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就可以当儿女看待。如果能把父母当儿女看待,便无所不容。“色难”二字,如一把利刃,刺入我心。反观自照,多少次,父母对我和颜悦色,我回父母怒气冲冲。总是把外面受到的委屈拿父母发泄,而父母总是毫无条件地包容。痛改前非,从当下起!
我们德阳人有着深厚的德孝文化历史,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孝子”?以上学习心得,愿与诸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