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理论学习 >> 思想建设
从“经验型”走向“科研型”
作者:高敏   

––––从对中学德育现状的反思谈起
 
    新时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真谛已诠释为德育为先。反思当前中学德育现状,大多数学校在客观上囿于应试教育的台地,德育大多被重重的功利主义色彩笼罩着,“远虑”不足,“近忧”频频,德育处于“经验型”阶段,缺乏理论层面的实践和探讨,成才先成人,育人活动中有失偏颇的事件时常发生,德育乏力,收效甚微。对此,德育必须走科研之路。
   一、更新德育理念,健全学生人格
    众所周知,中学教育在培养“合格劳动者”还是“优秀新生”的抉择中,天平始终倾斜于后者的,由此中学德育的价值观常常被狭义特指甚至被扭曲异化。中学德育追求“罪犯率为0”和“升学率上升”这二元目标,而偏向于“管理育人”的“管”字上,德育仅作为学校安定的护卫舰和质量提高的助推器;作为德育阵地的政治课被演绎为重智能、轻体难的文化课,目标仅定质于培养社会人和政治家,忽视其对人格和个性发展的作用;班主任则更多地把德育体现为一些规范的养成教育,班会课多半用于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少数班主任简单地滥用品德量化测评来以分定德,变精神为物质;学科教师对德育渗透的领悟和期望也降格以求,把德育作为专治学困生转化的妙药,……凡此种种,当前中学德育观应首先要正本,其次还要更新。
    1、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微观实践中坚持德育为先,各育并重。这是因为德育是照亮各育的光源。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德育,才之帅也。”但丁认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以古为鉴,眼下中学生习作中“文道分离”现象不就是他们知与行上“两面人”的典例吗?当前我们处在体制转轨和知识经济时代将至的新时期,中学乏力的教育只能让中学生困惑和迷茫,为此,持续下去会造就出一批为“智能杀手”、“电脑黑客”或“经济动物”,这绝非危言耸听。
    2、树立人文主义发展德育观。当前高考改革已向纵深,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被日益重视,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人文主义的德育观应运而生,成为中学德育观中的精髓,它要求德育着重发展德育主体,注重德育本体功能的开发和追求德育的内在价值。目前个性化德育实验便是其中一例。中学生处于身心趋于成熟的阶段,“自锁”而又“冲突”,为他们开始萌发关注、馐、完善和超越自我的意识,但行动上却常常于“早恋”等瓜葛,朦胧、非份甚至极端,所以德育应围绕之去发现、研究、引导,并让这一“自主意识”得到理发和积极的满足。
    3、建立“超功利”德育观。一方面德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真正的德育是建筑在充分育德过程中的,这是“远虑”;另一方面,德育也有“近忧”,它是务实的,它的成效本身也涎于功利。在这两方面冲突中,德育观必须“超功利”,否则“忧”与“虑”会从近到远接踵而至。超功利育德,积跬步以致千里,力戒“头痛 头”的短视德育行为是当前中学德育取得成效的保证。为此,中学德育目标特别需要再回归于培养学生“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
    二、落实德育内容,发挥整体功效
    学校范围内的德育内容很多,且各具功能,只有整体落实,才应施兰姆“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整体性原则。其旨在用政策和法律杠杆的手段来规范德育内容,以期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
目前中学德育从内容安排的现状上看不容乐观,政策、课程意识淡化的局面在一些中学学校总以教材,课时不足为由而持续。而对当前中学对德育内容“折枝去叶”的现状,本属于德育的理论界成果和德育先进校的做法值得提倡。其对策为下:
    1、优化政治课模式,省下“知能”的对间,去创设德育问题和情景,让学生在综合和活动中去“唤醒”感知,去体验情感,去实践锻炼,走德育内容综合型集约化之路。
    2、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采用渗透法,鼓励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开设所谓德育的“隐蔽课程”,去适应德育间接性和潜移默化特点,并让学生形成现代化文精神,让学生关注人类和环境,使他们品德升华。
    3、学校尝试建构“大德育课程”。中学校应建立整体全息的德育课程,其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和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中学德育内容落实的阵地多可见一斑,关键是要占领,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校的每一片墙,每一寸地都蕴藏德育,让教学、管理和服务都包含德育,无疑会给落实德育内容开辟出新天地。
    4、创建德育特色校。近年来,一些学校或将德育内容与规范教育、与非智力因素培养融合;或集天时与地利为一体,充分利用德育基地,抓契机,织纽带;或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形成合力育人,这些蹊径的别辟同时也对别校的启迪,德育内容的落实提供独具个性的条件。
    三、优化德育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处于“心理自我”期,即“心理断乳期”,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行为目标和社会道德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从客观的我向主体的我过渡,从他律向自律过渡。从人格发展的阶段看,中学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期,从危机状态和投入状态这两个 度分析,中学生中大多数处于自我同一性的拒斥,延迟状态,少数甚至混乱状态,可见,中学德育必须讲究方法。
    当前经典的德育方法归纳起来无外乎有以下几种:道德知识灌输,行为规范训练、榜样、示范、评价和陶冶等,但这些方法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片面性,如忽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和时代特征以及道德内化过程,忽视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勇动作用等。当前中学德育处在“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的窘境。根据素质教育新要求应如何优化当前中学德育方法呢?
    1、轻灌输,重体验。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是由他律到自律。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到了关键的时期,人格的发展尚未定型,对高中生德育的方法仅采用灌输,只能让受教育仅知对错,不愿善为。为明知打饭时别人不排队不好,但自己不插队便吃亏,管人者在不管人时必要别人管之类事情依旧屡见。究其原因是灌输的方法只能完成他律,达不成自律的质变。怎么办?灌输之余重要体验。具体做法是:(1)学校无小事,件件可育人,用将“价值观念澄清法”,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知微见著;(2)德育课程中创设德育问题和情境,采用“体谅模式”,注重“角色承担”,实施德育的“情境教学”;(3)尊重高中生心理发展规律,走近学生,攻破他们心理闭锁防线,消除师生间的“代沟”,与学生交心交友;(4)用足用好德育方法中的示范、榜样,评价和陶冶诸法,让高中生在同辈群体中发展,在健康环境中成长。
    2、侧重知、情、意和行形成过程。众所周知,品德心理结构是知、情、意、行。目前中学德育普遍存在着忽亮后三者培养的倾向,也缺乏如何发展后三者有效的方法。中学生在社会和学校生活中常规知而不行,知而妄行的毛病,校内校外,老师在与不在的“两张皮”现象普遍,一些学生一走出校门,心灵就被低俗化的、迷信的东西所占有,有根治上述症结,就要求必须向情、意、行的纵深方面 化,且最终让德育方法与价值内化,动力驱使和规范行为定向等心理过程,将说服与唤醒、训练相结合。“论先后,知先行后;论轻重,知轻行重”,我们必须以现实立意,让德育进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尊重个性,倡导采用个性化德育方法。现代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是鲜明的,德育有其总目标,但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可见德育只能是“根雕”,而不应是“泥塑”。德育的思路和方法应是立足整体,着力个体,目前中学德育尖子生、学困生、后进生和特殊生的个案非常关注,但其中对尖子生关爱有加,而要求不够,对学困生和后进生则恰恰相反,这是不公平的。对此我们应采用个性德育化方法,德育应首先实现教育的民主和平等。
    四、加强德育科研,焕发德育活动
    中学德育工作相对“滞后”与智育,其先导地 未得到显现,究其原因有:大多数学校是以“软”队伍承担“硬”任务,以“配角”态度投入承担“主角”工作,德育方法陈旧等等。
    围绕着上述难题,德育如保才能走出困境呢?出路在于科研。“器利,方可事善。”正因为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造就出一支“科研型”德育师资队伍,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研”结合,变凭经验的做为科研先导的做,贵在钻研,当前德育科研的领域,应涉及到德育的内容、方法、规律和效果评价等诸方面,通过科研,力争使我们高中德育从“经验型”尽早走向“科研型”,使德育真正成照亮各育的径久不灭,节能高效的光源。
上一篇:搭建友谊桥梁 放飞青春梦想(尹全亮)
下一篇:实现中国梦,民盟不辱使命
时间:2013/6/5 15:25:32      阅读:2097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