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子同志,1961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1967年支内从哈尔滨汽轮机厂(哈汽)来到东方汽轮机厂(东汽)。1978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继而被分配到成都科技大学(今川大),主要从事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四年后又调到上海汽轮机厂(上汽)。在工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一再动员下,决心离开大城市回到东汽。
在职时,由王平子同志主持和参加的9个课题先后获得德阳市和东方电气公司颁发的二等、三等奖。早在1966年,他在哈汽与其他技术人员研制的G-I型调节阀就登载在机械工程手册上,这是真正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但因在文革年代,这项成果就被“默默无闻”地应用着。他撰写过15篇论文,发表在国内二级及以上刊物中,其中有两篇还参加了国际会议,加上在《东方汽轮机》和厂科协上发表的文章,总计有40多篇。他还参加了机械工业部发电设备战略研究——洁净煤发电技术装备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中与其他人合作一起编写了《超临界汽轮机的现状和开发前景》分报告。与刘万琨合作编写了《超临界汽轮机》专集,并为工厂的汽轮机培训教材撰写了《600MW汽轮机》简介一章。
王平子同志还熟练掌握多门外语,能进行英、俄、德科技文献的翻译工作,此外也能做中译英的工作。有2本正式出版的英译中译著(与康振黄教授等合译),一为《心血管血液流变学》,另一为《流体力学实验教程》。曾任中国发电设备行业协会汽轮机分会组织编写的《超临界压力汽轮机文集》的副主编,文集内有他的4篇德文译文,英、俄摘译文章各1篇。
1996年,他获得德阳市1996~2001年度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他曾是两届市政协委员,又是德阳市民盟两届市委委员。
2000年3月,王平子退休了。与其他绝大多数退休同志不一样,他是躺在病床上办理退休手续的。1999年6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发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却感染引发多种疾病,诸如腰椎间隙炎,强直性脊柱炎,后来还有骨结核,胸膜结核……那时躺在病床上的他被病魔无情地折磨着,时时刻刻都疼痛难忍,不能站,不能坐,只能躺着。靠服用强烈镇痛药(如曲马多、美菲康等)镇痛,生活不能自理。吃饭要老伴喂,大小便要老伴在床上侍候。主管医生两次跟他说:“西医拿你没有办法了”。很多医生私下都认为他可能再也无法站起来了。 生病期间,厂领导和同事、朋友对他十分关心。张绳铨厂长、宗福新副厂长、王超书记、时任产品开发处处长的陈新有同志、总工程师王为民同志及工会领导、统战部领导、总师办和产品开发处领导及同事、朋友多次到医院和家中看望他。加上老伴无微不至的照顾,亲人对他早日康复的期盼,这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他的全身都充斥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一定要站起来!一定!!”他于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用药。穿着特制的钢架护腰,强忍着疼痛,像婴儿一样学坐,学站,学走路(那时他两腿肌肉已全部萎缩)。2000年国庆前夕,终于能站起来了。经过不懈的努力,坚持锻炼,他终于能够自如活动了。除了身高一下降低5 cm及“强直性脊柱炎”后遗症外,骨结核、胸膜结核等疾病都随之消失,这真是一个奇迹!
2002年4月,在身体好了一些后,他就打电话给王为民总工程师,希望再为工厂做些事。王总考虑到他在外语方面有一定优势,安排他到档案馆做资料文献的翻译工作。
从病床上起来后,他试着将手头的日文资料翻译成中文。第一篇文章经商宇同志校对后,在《东方汽轮机》上发表。这对他是极大的鼓舞。此后干劲倍增,把日文期刊《火力原子力发电》上联合循环发电技术讲座的十多篇文章都翻译整理出来,并以《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一书的名义,在厂内印刷出版。
2005年8月以前,所有资料文献的翻译工作他都是用手工完成的。8月份,由于原来预定要撰写国家863“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课题子课题3技术报告《超超临界汽轮机关键技术研究》的同志身体不适,总师办希望由他来挑起重任。那时,他电脑操作还很不熟练,中文打字也刚学,这无异于要赶鸭子上架,但还是毅然把这一任务接了下来。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任务,由王平子、王建录、范华三人编写的该报告终于于2005年9月正式成文出版。自此以后,他的电脑操作就熟练得多了,同时还会用拼音输入法(以前他们没有学习过汉语拼音)输入汉字,所有的翻译、文字工作都用电脑进行。
2006年,总设计师王建录同志希望他参加《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4卷“火力发电工程燃气轮机篇中联合循环汽轮机”一节的编写工作,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电气大典》是一部综合性专业工具书。是在专业手册基础上(大量最新技术参数和图表),增添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设计经验和发展动态,并附有应用实例,强调实用便查,共15卷,每卷书的总字数约220~250万,工程非常浩大,全国有3000多名专家参加了这项工作。在大规模引进大型发电用固定式燃气轮机前,我国在联合循环汽轮机方面基本上没有实践经验,国内的有关资料文献也不多。于是,他以不久前编译的《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为主要参考资料,再参照美国GE等公司的资料,完成了报告的起草工作。为此,还先后随编纂组到西安、上海、南京出差开会。经过数十次的修改方最后定稿。
根据东汽的具体情况,一般很少给被返聘的同志分配任务。对他也是这样,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件事和一些零星任务外,其它任务都是他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从不同渠道得到很多外文的文献和资料,任务始终是满的,每天都要工作近7个小时。
2005年初,他开始了西屋公司引进资料汽轮机设计手册(“转子和叶片设计手册”及“压力容器设计手册”)的翻译工作。上世纪80年代,我国从西屋公司引进电站汽轮机的技术,三大厂(上汽、哈汽、东汽)都得到了这份资料。它带有规范性质。三大厂曾想联合把它翻译出来,但没有成功。现在,退休了,有时间了,他决心把它全部翻译出来。这样,可以为东汽厂自己的规范建立框架;同时为新同志熟悉工作提供方便。断断续续地,此工作一直到2008年10月才完成。那年,公司规定年满65周岁的返聘人员一律不再返聘,产品开发处(他在2006年已由产品开发处返聘)在年初给他们开了欢送会。但是,他抱定一种信念——已经开始了的工作应该有个善始善终,作出的承诺也应该兑现。尽管没有了待遇,工作还是要继续干下去。而且,以前手写的手稿应该全部换成电子版的,形成正式文件,这样才能给使用者提供方便。2008年10月下旬,全部手册(原文约2833页)翻译完成并将图表等都打入电脑。翻译稿将近3000页,若以一页880字计算,共约260万多字。
从2002年5月开始接受返聘到2008年10月,他将英、日、俄、德文章、资料、文献翻译成中文及将中文资料翻译成英文的字数据保守估计已远远超过500万。翻译的文章中,有些发表在《东方汽轮机》上,还有很多因种种原因而未发表。资料、文献则基本上都是公司所需要的。在这段时间内,同时撰写了一些报告和文章,除上面提到的两个报告外。还在《东方电气评论》和《大型铸锻件》上各发表一篇文章。《东方汽轮机》上也有三篇。并与西安交大老师一起带了一名研究生。2007年,他被评为德阳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08年以后,虽然不再返聘了,但他继续在为厂里做贡献。先后为产品开发处翻译了俄文资料;撰写了《1000MW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的设计及发展趋势》的专著;翻译了英、日、德文的风电专利229篇;中译英的风电资料共12篇;为产品开发处翻译了6册日文燃气轮机资料,总计有700多页。而且为了技术人员能方便参阅资料并节省在职人员的工作量,他自己扫描了所有的图形并把它们翻译到文件中;最近又为厂里翻译德(英)、日、俄文期刊上的文章,准备厂内出版译文集,向厂内技术人员介绍国外发电技术的最新动态、最新进展……
王平子同志退休后为所做的这些事情付出了许多,但他觉得收获也不小。他从学习、工作中获得了很大的乐趣,从取得的成绩中获得了某种满足感,甚至是成就感。而且,他觉得做这些工作使他的生活更有规律,使他的身体更健康。因此他在做这些工作时可以不分星期六、星期天,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如果身体许可,他愿意一直这样干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