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陈晓慈
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共建大德阳,推进新跨越,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努力构建和谐德阳,促进我市第三产业顺利、持续、健康发展,民盟德阳市委就德阳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深入有关部门、企业进行了调研,召开了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基本摸清了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听取了促进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发以来,我市第三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005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1.57亿元,比2004年增加11.7亿元,增长8%,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62.2亿元的28.5%,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94.7万人,比2004年增加2.69万人。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传统业为支撑,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旅游、社会服务等现代化服务业迅速兴起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商贸餐饮业领先发展,规模扩大。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加值为41.06亿元,占三产增加值的31.2%,其增速为10.7%,以文庙广场商业圈和旌东盛唐摩尔商业附中心的相际建成,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成商集团、摩尔百盛、盛高名店、德克士、麦当劳等进入我市,为我市的传统商业服务带来了新气象,提升了我市的商业服务水平。
(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迅速,形成网络。2005年,全市交通运输业(含仓储、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9.17亿元,为第三产业总额的14.6%。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125.48万人次,比2004年增长15%,全市公路里程达到3708公里,除中江县外,五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了水泥路(油路)通乡、通村,围绕中心城区的半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
(三)信息产业格局兴起,前景广阔。2005年,全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完成增加值6.05亿元,比上年增长9.7%;拥有固定电话(未包括小灵通)85.8万户,拥有移动电话97.45万部。目前,我市已经形成邮政、通讯分业经营,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电信为骨干企业的信息服务产业格局。
(四)金融运行平稳,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全市2005年底共有金融机构654家,储蓄网点568个。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年末存款余额480.69亿元,比去年初增加54.5亿元,增长12.8%,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211.48亿元,比年初下降6.01亿元。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14家(其中外资1家),全年保费收入9.83亿元,比上年增长4.57%,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56亿元,增长2.08%,人身保险收入7.27亿元,增长7.1%。
(五)房地产业迅速崛起,速度加快。2005年,全市房产业开发投资达21.54亿元;住宅施工建筑面积高达248.5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76.6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0.79%、41.81%。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12.93亿元。
(六)旅游业开始起步,成为亮点。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旅游业的投入,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入境人数由6755人增加7041人。
(七)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0元,比2000年增加2351元,增长34.6%。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交通费和通讯费支出810元,文化娱乐费(包括旅游和教育)支出1272元,医疗保健费支出401元,居住消费支出694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398元、511元、156元和209元。
(八)三产业改革不断深入,成效明显。近三年来,我市三产企业通过改革,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打破,民营经济开始在第三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2005年全市已有三产个体工商户55080户,比2000年增加5000户;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三行业实现增加值70.41亿元,占三产业总值的53.5%。以国有商贸服务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举措,已摆脱困境,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正在进行,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开始起步。
二、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市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省内兄弟地市、沿海地市三产业发展情况相比,无论从总量和内部结构上,我市第三产业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体制不新,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瓶颈”产业,成为产业结构整体的一条“软肋”,成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发展速度较慢,水平偏低
进入“十五”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虽然高于“九五”时期,但却大大低于GDP年增长速度分别为9.7%、11.6%、12.3%、13.7%和13.7,第三产业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2.7%、11.4%、10.3%、10.4%和8%。五年中,全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同GDP发展速度只有2001年高于GDP发展速度,其余四年分别低了0.2、2.0、3.3、5.7个百分点,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更没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2004年,我市一、二、三产业构成是20.56:47.70:31.70,2005年,一、二、三产业构成是20.36:51.17:28.47。从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看,我市的产业构成是典型的二、三、一结构。是经济欠发达的工业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用发展观点看,三产的结构比不反降,预示着我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给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引起十分重视的信号。
(二)结构尚不合理
我市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等传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大,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娱乐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旅游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难于起到支撑作用;代表社会经济进步水平及人口素质要求较高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所占比重更小。据统计,2005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和商贸、餐饮业两大类传统行业增加值占三产比重高达45.78%,而发展潜力大的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合计占三产比重仅为17.14%,传统三产行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行业发展缓慢,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
(三)管理体制不顺
全市至今没有第三产业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在行业发展、统筹规划以及管理协调等方面缺乏统一。三产行业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如旅游行业,旅游资源分属城建、水利、文物、宗教等部门。市场管理,有工商部门独家管理的市场,也有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与工商部门共同管理的市场,结果是职能交叉、责任不清。从全市总体上看,三产工作管理力量薄弱,扶持力度不大。
(四)三产业务发展速度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5年,我市工业化水平已达46.82%,工业增加值稳定超过农业增加值,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三产的发展没有尽早超越二产,也未能随着工业化进程实现加速发展。“十五”期间,三产占GDP比重年均30.8%,落后同期工业化水平16.02个百分点,三产对GDP的贡献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与二产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三产企业的“低、小、散”问题非常突出,影响了第三产业的优势扩大和功能拓展。在传统的三产方面,我市多数商业网点多为自发产生,经营商品差别不大,经营手段雷同,有百店一面的现象,缺乏区别于其它同类型网点的鲜明特色,难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光顾,不利于长期持续发展。市区目前商贸零售业仅有一家年销售额上亿元的综合性、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商场,大型企业和购物中心还很缺乏,现代商业组织业态还刚起步。全市现有近百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但是在2004年全省民营批发零售企业综合实力50强中,德阳只有两家企业上榜,且都排在下游水平,而绵阳有5家企业上榜,且有两进入前20强之列。在住宿餐饮业方面,我市仅有10家星级宾馆,其中四星级只有1家,而相邻的绵阳星级宾馆已达31家,仅四星级就有5家。由此看出,德阳商业如此的规模、档次和竞争力,同我市经济地位很不相称。
(五)城市化水平低,中心地位不突出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需求基础,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也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统计资料表明,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将提高一个百分点。但2005年,我市城市化水平均为35.8%,虽然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但与绵阳(36.4%)相比还是偏低。同时德阳由于城市人口少,造成人口居住分散,无法实现人口聚集,中心城市地位不十分突出,也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另外,影响服务业的一些基础建设(如: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同城市总体规划脱节,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协调,更是影响我市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城市化水平滞后将会抑制我市第三产业扩张的需求。
(六)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序偏低
我市服务领域没有完全放开,一些部门垄断经营现象还存在,合理的竞争难以开展,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服务的社会化程序不高。一是我市商业网点体系的整体层次不高,以满足初级交易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形式大量存在。现代百货店、大型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兴业态所占比例较小,折扣店、仓储式会员店等新型业态缺乏。在交易手段上还以现金交易和人工收款为主,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连锁经营等现代组织形式应用率低。经营方式和业态发展的滞后导致德阳商业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德阳市民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造成对全市经济增长拉动的制约。二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服务体系尚未形成。2005年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只占农业增加值的1.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农业服务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序非常低。三是现代化物流业缺位,工业、商贸企业小而全的生产服务方式惯性较大,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自成体系,物流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第三方物流公司,一些三产行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关系未能建立。四是企事业和机关团体后勤服务尚未社会化,而自我服务的效率低,影响了社会化服务业的发展。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扶持不到位。主要表现在:1、研究不够充分。近年来,我市研究一、二产业发展战略较多,并且思路清晰,投入较大,但对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研研究不充分,缺乏作为独立产业的完整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政策支持。2、协调管理空档。全市没有专门从事第三产业的综合协调部门。3、政策支持不力。近几年来,由于没有把发展第三产业纳入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致使政策也没有惠及到第三产业,政策专门用于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资金寥寥无几。4、改革力度不够。实际工作中偏重于工业企业改革,对三产业和事业单位改革抓不紧,致使第三产业发展活力不够,动力不足。
二是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影响了第三产业发展。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坚实的一、二产业基础,并且城市化水平不高,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对服务业的需求少;工业长期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整体规模效应,也使工业生产对服务的需求拉动很小,难以支撑第三产业兴起;我市城市化水平低,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市发展中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相对较少,使与人民群众生产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业、住处咨询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新兴行业发展速度受到限制,影响了第三产业结构模式的转换,制约了第三产业向纵深发展。
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我市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市区,200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1.57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8.47%。目前我市农村服务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匮乏,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杯健全,致使城乡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由于我市农产品的商品率不高,农民的实物消费大部份由自己生产,而且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导致农民对餐饮、娱乐、服务、旅游、卫生、体育等消费甚少,这就限制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全市第三产业的总量扩张。
四是德阳市区未形成中心城市聚合效应,三产业发展缺乏载体。一个城市的形象,是一种可转化的生产力要素,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本”。德阳中心城市的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尚需完善和提高,加之城镇化水平较低,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等原因,不能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使得城市人口聚合效应不突出,直接影响到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发挥,难以带动第三产业向更广的领域拓展。
三、加快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加快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调整现代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市场经济发育,提高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德阳建成为发展最有活力,就业最充分,城乡差别最小,社会治安最好,生态环境最佳,市民文明素质最高的西部最和谐城市”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制定政策,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加快我市三产业顺利、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此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更新观念,提高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经济增长需要三个产业比翼齐飞,尤其是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我市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做大总量,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是第三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在重视发展“四大经济板块”和“主导产业十支柱产业”的同时,还要重视在第三产业中构建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二是第三产业是承接国际国内资本技术转移的主要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国内外先进地区的资本、技术转移,使第三产业投资成为最积极也是最有活力的部分。我市第三产业整体水平低,主动招商引资,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对于促进第三产业结构升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三是第三产业是软硬环境的主要缔造者。无论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是第三产业提供的,城市的软硬环境是外商评价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准,只有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才能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才能推动招商引资上水平,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等生产要素保证。四是第三产业是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我市下岗人员多,就业再就业矛盾突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和转移更多的劳动力。
(二)科学定位,完善第三产业发展思路和指导原则
“思路决定出路”。目前我市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处在新一轮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起步阶段,要、抢抓机遇,紧紧扣住德阳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做大经济总量为核心,以发展服务业为重点,对第三产业发展思路和指导原则进行科学论证、科学定位,努力实现第三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一是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第三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以做大经济总量为目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第三产业,优化行业结构,发展支柱行业和领军企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二是坚持以增加就业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大下岗职工安置力度,使第三产业成为就业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三是坚持以发展服务业为重点,鼓励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房地产、旅游、医疗保健等消费性服务业。四是坚持第三产业和一、二产业并举、共同发展的方针,增强第三产业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发展活力。
(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加快建立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根据我市的发展思路和自身特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激活增长点,加快具德阳特色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积极挖掘特色旅游资源,依托广汉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和龙门山脉优越的天然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我市的历史、宗教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地方文化特色游、休闲度假游、工业特色游,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人气。要结合我市“创优”和“申旅”的机会,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改革,运用市场机制加大景点建设力度。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市建设、文化产业开发和秀美山川建设结合起来,构建德阳特色旅游新格局。二是加快构建西部职业教育基地的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市职业教育主体,先后建成国家级、部级重点中职校14所,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全省高职“四强”行列,据统计,两院在校生2.2万人,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要求,目前,应加快引进知名院校在本地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创办二级学院,增加在校学生人数,扩大城市人口数量,构建西部职教基地。三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抓住成德轻轨快速通道建设和构建山水园城市的大好契机,要把住宅建设与美化城市环境结合起来,在大力开发面向大众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同时,潜心打造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多种层次住房,以吸引更多外地(特别是成都)购房者来德阳安家,加大消费人群。整合房屋开发企业,提高新建住房,特别是高层住房售出率,挖掘住房开发资金潜力。规范房产市场,提高住房建设和物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要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全方位、大范围开发和共享。鼓励和引导商业性信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支持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信息服务业,大力培育发展律师、会计、咨询、评估、调查、经纪人等各种信息中介组织和大众传媒。五是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要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特别是大型商贸企业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做到合理有序发展。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实现大流通带动大市场,大市场促进大生产。要深化交通、仓储企业改革,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特流企业到我市建设区域性物流公司。六是着力打造文化体育精品。对民族文化和体育产品综合、系统的发掘开发,打造精品,不仅可带动地域三产经济的具大发展,更是扩大地方影响,增加城市聚合力的有效办法。要利用德阳三星堆等古文化和历史资源,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邀请知名人士和专家,认真研究,深入探讨,以综合开发,打造精品的思路,发掘具有文化底蕴和轰动效应的文化体育的“主打”精品来牵引三产市场,促进三产业发展。要加大宣传,推销力度,争取权威媒体特别是海外知名媒体和海外旅行商的介入宣传,提升宣传力度和气势,形成规模效应。七是注重发展社区和农村服务业。要大力发展家政、初级卫生保健、文体健身娱乐、婴幼儿教育寄养、物业管理及养老服务等项目。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建设管理机制,促进各类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建立起多行业、多层次、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整合农村供销社资源,利用网点优势和闲置设施,加强合资合作,实行贸工家一体化。积极发展农村中介服务和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服务。
(四)制定政策,进一步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市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我们要在用好、用足、用活现行政策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第三业发展的新措施、新政策。一是加快德阳市区中心城市建设。要高质量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镇化率,按照突出重点,积极有序的原则,加快市区教育中心、购物中心、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等辐射县市的城市体系的建设,促进德阳市区区域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功能。要高水平实施城市管理,坚持以“卫生、整洁、畅通、安全”目标,以统一事权、统一管理、统一执法为手段,以创新用人机制和工作机制为保障,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立足基层的原则,积极推进城管工作进街道,进社区和向有关乡镇延伸工作,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二是要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调动三大厂和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性,解决企业和城市融入一体建设美好德阳的问题,提升城市品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三是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向资格审查转变,打破行业垄断,只要符合条件,就要即予准入,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投资政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四是要注重第三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创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活人才的运行机制,提高第三产业人同整体素质。
(五)加强领导,推进第三产业再上新台阶
目前,我市第三产业缺乏权威性的综合协调和管理部门,更缺乏第三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政策和相应的综合管理部门。建议市政府成立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对全市第三产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和考核监督,合理制定和编制第三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政策,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综合分析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执行情况,协调解决第三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领导,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像抓工业、农业一样,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经济发展的快捷增长,抓好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是要结合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及时制定符合我市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要采取措施对企业进行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三是要提高对得点企业的扶持,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引导名牌产品企业的市场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四是通过引进、重组等方式,积极培育具有较强况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推进我市第三产业再上新台阶。(作者系民盟德阳市委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