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关于优化集中休假制度的建议
作者:高银岭   所属支部:市区支部

德阳市区支部盟员高银岭反映,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旅游业作为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产业,其发展更应体现这一根本思想,让公众在休假中真正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当前,部分地方实施七八月集中休假制度在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与“以人为本”理念不相适应的问题,结合经济发展需求与国际经验,特提出取消七八月集中休假制度的建议:

一、七八月高温天气影响休假体验,限制出行选择

七八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时段,极端高温天气不仅让户外出行舒适度大幅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众的出行范围——多数人只能扎堆前往气候凉爽的地区,导致这些区域游客过度集中,观景、消费、住宿等体验感大打折扣。这种“被迫式”的目的地选择,既无法满足公众多样化的休假需求,也背离了旅游业“让人享受美好”的初衷。

二、集中休假加剧资源供需失衡,推高消费成本

七八月集中休假期间,热门旅游城市和景区迎来客流高峰,餐饮、住宿、交通等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商家往往借机抬高价格,导致公众休假成本大幅增加。普通群众难以享受平价、便捷的服务,甚至出现“花钱买罪受”的情况,这与旅游业“以人为本”、让大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相悖,也不利于消费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七八月为洪涝灾害高发期,增加出行安全风险

我国七八月正值主汛期,部分地区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给公众出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集中休假导致大量人群在此时段流动,一旦遭遇突发灾害,不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会给地方应急救援带来巨大压力。保障公众生命安全是发展的前提,集中休假在此方面显然存在风险隐患。

四、集中休假忽视季节多样性,限制风景欣赏的丰富性

旅游与休假的核心意义之一是感受不同季节的自然与人文风貌,春有百花、秋有明月、冬有雪景,四季之美本应各有特色。七八月集中休假将公众的出行时间过度限定在夏季,使得大家难以体验其他季节的独特风景,也让不同季节特色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均衡利用,未能真正满足人们对多元自然与文化体验的需求。

五、集中休假易催生“请假羞耻感”,影响个体权益与社会弹性

集中休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集体时间至上”的观念,使得部分因个人事务(如家庭照顾、健康调理等)需要在其他时间休假的人产生“请假羞耻感”,担心因“脱离集体节奏”而影响工作评价。这种现象既不利于保障个体的休假自主权,也让社会运转缺乏必要的弹性,难以适应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违背了“尊重个体差异”的人本原则。  

六、分散休假可释放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市场持续繁荣

七八月集中休假导致消费需求在短期内集中爆发,而其余时段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则面临客源不足的困境,形成“旺季拥堵、淡季冷清”的失衡状态。取消集中休假、推行错峰休假后,公众可根据自身时间和偏好灵活选择出行时段,既能避免因扎堆导致的“想消费却体验差”,也能让消费需求均匀分布在全年各个时段,带动相关行业全周期稳定运转,在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推动消费市场从“短期爆发”向“持续繁荣”转型,实现“以人为本”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七、借鉴国际年假制度经验,凸显人性化休假理念的优势

从国际实践来看,多数发达国家推行的弹性年假制度,具体休假时间由员工与雇主协商确定,既尊重个人对季节、气候、家庭安排的个性化需求(如避开酷暑严寒、配合孩子学业周期等),也通过错峰出行避免了资源集中挤兑。这种制度下,公众可自主选择春日踏青、秋日观枫、冬日滑雪等不同体验,旅游消费分散在全年,既保障了出行舒适度,也让各地旅游资源得到均衡利用,更让“休假是个体权利”的理念深入人心,减少了因集体时间强制统一带来的矛盾。相比之下,我国七八月集中休假制度在灵活性、个体尊重、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局限,难以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八、集中休假与现代社会多元生活节奏适配性不足,弹性制度更契合民生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公众生活节奏日益多元,家庭结构、工作模式也更趋灵活——有的家庭希望避开暑期高峰带老人出行,有的职场人士需要结合项目周期安排休整,有的学生群体期待利用春秋季研学体验不同地域文化。七八月集中休假将休假时间“一刀切”,难以适配这些差异化需求,甚至可能导致“想休时不能休、强制休时不想休”的错位。而弹性休假制度通过赋予个体自主选择权,让休假真正服务于人的生活需求,而非让生活迁就制度安排,这正是“以人为本”在社会治理中的具体体现,也更能让公众在休假中感受到被尊重的幸福感。

九、错峰休假为中小城市旅游业带来发展机遇,助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旅游支出在家庭消费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已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但七八月集中休假时,游客多涌向知名大城市或传统热门景区,众多中小城市因缺乏“旺季流量红利”,旅游业发展受限。而错峰休假能引导客流向非旺季分散,让更多像淄博、荣昌这样的中小城市获得展示特色的机会,在非高峰时段吸引游客,通过“小众目的地”的差异化体验打动消费者,进而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旅游促消费、消费带经济”的良性循环。这不仅为中小城市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全国经济均衡布局。




上一篇:关于完善法规保障汽车消费者权益 杜绝“未交车先付全款”行业乱象的建议
下一篇:关于遏制“网络医闹”、构建医务人员网暴防护体系的建议
时间:2025/8/8 17:28:19      阅读:4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