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无障碍通道普遍存在被非机动车侵占、商贩占道经营、临时设施阻断等问题,严重削弱设施服务效能。建议如下:
一、完善协同治理机制
建立城管、交警、残联联合执法机制,对占用盲道行为参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实施阶梯处罚。在"浙里办"等平台开通"护道随手拍"模块,市民上传有效线索可兑换公共服务积分。督促物业企业履行通道巡检责任,将无障碍通道通畅率纳入文明城市考核指标。
建议同步开展"清障专项行动",对占道充电桩、违规广告箱等设施进行迁移改造,释放被挤压的通行空间。通过"设施权属铭牌"公示管理责任方,形成全社会守护无障碍环境的共治格局。
二、深化智能监管与执法
重点区域分级管控: 在交通枢纽、医院等核心区域,推广低成本视频监控,联动城市管理平台实现人工视频巡查,及时派单处置。非重点区域可依靠巡逻加强管理。
简化执法取证流程: 通过政务APP开放“占道举报”通道,鼓励市民拍照取证。对查实的占用行为,简化处罚程序,探索首次警告、二次罚款的柔性阶梯制。
三、构建基层共治网络
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明确街道、社区对辖区内无障碍通道畅通的日常巡查职责,纳入网格员工作清单。与临街商户、单位签订“门前三包”协议,明确通道维护义务。
发动社会监督力量: 联合残联、志愿者组织定期开展“清障行动”,组织残障人士担任“体验督导员”。设立社区“护道红黑榜”,公示正反面典型案例。
加强公众意识教育: 在社区宣传栏、校园课程中普及无障碍通道重要性,曝光占道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形成“不占用、勤维护”的社区公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