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关于规范民用无人机使用的建议
作者:李玉兰   所属支部:市区支部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民用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农林植保、影视航拍、应急救援等领域,成为低空经济的重要支柱,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然而,由于相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无人机“黑飞”“扰航”“扰民”“侵犯隐私”等问题频发,亟需构建科学规范的监管体系,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安全。

一、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隐私权保护面临挑战。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常被滥用,多地出现偷拍居民住宅、浴室等私密场所事件,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偏远地区成为监管盲区,引发公众对隐私安全的普遍焦虑。然而,受害者常因取证困难、操作者身份难锁定而难以维权。

2.安全隐患持续增加。部分商家提供破解禁飞区服务,如陈某通过远程操控帮助用户绕过电子围栏,此类行为已构成刑事犯罪,但仍屡禁不止。部分操作者擅自闯入禁飞区域,存在干扰民航飞行、撞击建筑物、无人机失控坠落伤人等风险。

3.监管体系存在盲区。现行法律法规对250克以下微型无人机管理薄弱,实名登记率不高,对非经营性无人机管理不足,处罚力度与违法成本不匹配,导致“黑飞”现象难以根治。

二、对策建议

1.完善法治保障机制。推动地方性法规与国家层面立法的衔接,按重量、用途、空域细化分类标准。将250克以下微型无人机纳入强制实名登记范围,要求经营性飞行需持证并投保责任险,覆盖人身伤害与隐私侵权风险,个人娱乐用途则限定飞行高度。    

2.强化技术能力防控。推广无人机云系统,整合民航、公安、空管数据,实现飞行计划实时报备与轨迹追踪;在机场、政府机关等敏感区域部署“低慢小”无人机探测系统(如“鹰眼”),识别违规飞行。  

3.加强社会协同治理。建立公安、民航、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社会协同治理合力。开展“安全飞行宣传月”活动,制作多语言操作指南,明确禁飞区与法律责任;要求销售商履行告知义务,禁止宣传破解服务。开通24小时举报专线,指导民众通过拍照取证、报警或民事诉讼等途径维权。

民用无人机的规范管理关乎公共安全与技术创新双重命题。建议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生产企业、使用者四方联动,通过“法规约束+技术管控+社会共治”的三维治理模式,既释放低空经济发展潜力,又筑牢安全底线,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真正实现“飞得起、管得住、用得好”。




上一篇:建议以法治完善激励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强化农用锂离子电池装备热失控风险防范
时间:2025/6/3 10:03:36      阅读:1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