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盟盟员、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教授钟勉,西藏航空有限公司运行控制部工程师汪学光反映,我国偏远地区民用航空网络建设虽在脱贫攻坚、边疆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仍面临经济、生态与运营模式三重挑战。经济层面,高原机场建设成本超常规,部分航线年财政补贴超5000万元,低客流密度与高成本投入叠加区域重复建设加剧资源浪费导致收支失衡。生态与文化保护层面,候鸟迁徙路线与机场重叠引发安全风险,航空商业化加速民族文化原真性流失,航班噪音引发农牧民生计受损及补偿纠纷。运营模式方面,客运过度依赖景区流量,缺乏对商务出行、公务通勤、应急救援等多元需求的开发。货运物流服务发展滞后,存在“重客运轻货运”的规划偏差,未能将航空速度优势转化为产业升级动能。建议经济上构建多元收益体,打造“客货协同、服务增值、产业联动、社区参与”体系。生态文化上建立分级管控机制,实施差异化建设,在航线中融入地区传统文化元素,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政策端实施差异化补贴,试点低空经济走廊共享空域资源。
民盟盟员、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教授钟勉,西藏航空有限公司运行控制部工程师汪学光反映:党中央高度重视偏远地区航空服务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明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偏远地区民用航空网络建设成效显著,西部高原、边疆及山区新增支线机场37个,通航县覆盖率提升至82%,在交通升级、脱贫攻坚、边疆安全等方面发挥战略作用。然而偏远地区航空发展在快速推进中仍面临经济可行性不足、生态约束趋紧、运营模式单一等深层矛盾亟待解决。
一是经济可持续性不足,成本收益失衡。受制于偏远地区人口密度与出行习惯的刚性约束,航空客运需求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如西藏阿里普兰机场日均旅客不足百人,航班客座率持续低于50%,运营成本回收困难。加之高原、山地等复杂地理条件显著增加机场建设与维护成本,如四川稻城亚丁机场因冻土施工、高原供氧等特殊技术要求,项目总投资达13亿元人民币,且冻土区跑道年均维护成本高,进一步加剧地方财政负担。同时,部分航线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云南独龙江航线等项目形成年度政府补贴超5000万元的“财政输血依赖”模式,若财政支持中断将直接面临停航风险。此外,川滇藏等地机场存在重复建设,区域协同效应缺失,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是生态与社会风险并存,保护与发展面临矛盾。在生态层面,生态敏感区域的机场建设与运营,对脆弱生态系统构成直接威胁。如玉树巴塘机场为例,年均12起鸟击事件,暴露出机场选址与候鸟迁徙路线重叠的规划缺陷,既威胁飞行安全,更可能引发生态链断裂风险。在文化领域,航空交通加速商业化进程,引发传统社会文化生态解构风险,如云南香格里拉机场通航后传统藏式建筑商业化从15%飙升至70%,“去语境化”开发致民族文化原真性流失。在社会治理层面,航空运营的负外部性与边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兼容性问题日益凸显,如青海果洛玛沁机场周边畜牧业受航班噪音影响,牦牛受惊流产率上升2%,由此引发的环境权益纠纷频发。在社会治理方面,航空运营给边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如青海果洛玛沁机场周边,航班噪音致牦牛受惊流产率上升2%,“私力救济”引发的补偿纠纷频发。
三是运营模式局限,制约可持续路径创新。当前偏远地区民用航线运营模式呈现单一化、低端化,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客源结构过度依赖单一流量入口,缺乏对商务出行、公务通勤、应急救援等多元需求的开发,导致航线抗风险能力不足,难以形成稳定客源基本盘,以甘肃张掖机场为例,其80%客流集中于丹霞景区旅游客群,2023年景区因生态保护实施流量管控后,机场旅客量同比骤降45%。另一方面,航空物流服务发展滞后,存在“重客运轻货运”的规划偏差,未能将航空速度优势转化为产业升级动能,造成资源功能性浪费,制约“航空+乡村振兴”融合深度,如西藏那曲机场缺乏冷链设施,鲜虫草等特色产品需绕行拉萨运输,运输时效长、产品损耗高。
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经济效能,构建多元收益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客货协同、服务增值、产业联动、社区参与”的多元体系。鼓励执飞偏远地区的航空公司客舱模块化改造,运输松茸、疫苗等高附加值货物,同时开发“科考专线”“旅游包机”等定制产品,如西藏阿里机场为科研团队提供一体化服务,提升航班收益与客座率。地方政府引导机场联合航空公司、景区推出“机票+旅游产品”套餐,增强消费粘性以对冲单一客源风险。同时依托高原航线气象数据价值,开发专业数据产品,开辟市场化收入渠道。加速国产大飞机在偏远航线应用,降低单座运营成本。在农牧区机场周边布局“航空冷链产业园”,实现特色产品高效空运,同步开通跨境电商包机降低运输成本,将航空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试点“航空合作社”模式,政府与牧民共建运营主体,将收益按合理比例用于分摊运营成本、设备更新和牧民分红,减少政府财政兜底压力。
二是兼顾生态与文化保护,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建议构建“分级管控—绿色运营—文化守护—动态调控”协同保护体系:运用遥感技术评估机场周边生态敏感性,划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可开发”三级区域,实施差异化建设,规避候鸟迁徙路线、生态红线区等敏感区域选址。推进绿色运营,机场全面采用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本土低碳建材,部署无人机AI监测系统,动态调整航班起降时段以降低生态干扰。实施“航空文化税”,机票附加专项费用用于传统村落与非遗保护;打造“非遗主题航班”,融入苗绣、藏式礼仪等文化元素,促进活态传承。建立机场周边生态健康指数(EHI),综合水质、植被覆盖率、噪音等指标,超阈值时自动触发航班量调控,实现开发与保护动态平衡。
三是优化政策法规,完善精准支持体系。创新差异化财政补贴机制,对医疗急救等民生航线实施“固定补贴+绩效奖励”,保障基础服务可及性。对经营性航线推行“阶段性补贴+市场化激励”,引导航司拓展多元客源,减少单一景区依赖。深化空域资源改革,在新疆、内蒙古等地试点“低空经济走廊”,打破通用航空与民航空域壁垒,共享航路资源降本增效。支持西藏那曲等机场开辟“生鲜直航专线”,扭转“重客运轻货运”偏差,释放“航空+乡村振兴”潜力。引导资金投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避免机场资源功能性浪费。同时,建立产业协同政策工具箱,通过税收优惠等鼓励航司与地方特色产业联动,引导资金投向物流基建。将航线运营纳入地方政府统筹考核,强化“客源多元化—产业规模化—运营可持续化”协同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