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现状
大米制品(如米粉、米线、年糕、粽子、米糕等)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群体广泛,市场规模超千亿元。然而,当前我国大米制品行业普遍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现行标准多为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缺乏全国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一空白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滥用添加剂、使用劣质原料或简化生产工艺,甚至引发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制定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必要性
1. 食品安全隐患突出
部分企业违规使用防腐剂、漂白剂或工业原料,导致重金属、微生物超标等问题;小作坊式生产环境脏乱,缺乏规范化管理,增加食源性疾病风险。
2.标准覆盖面有限
仅有淀粉及淀粉制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标准,不能涵盖以大米等粮食加工品作为原料的食品类别。
3. 市场公平竞争缺失
标准不一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合规企业因成本较高难以与低价劣质产品竞争,抑制行业创新升级。
三、具体标准制定建议
1. 原料与辅料控制
规定原料大米的最低质量等级,明确重金属(如镉、砷)、农药残留限量指标。
限制非必要添加剂,禁止使用硼砂、吊白块等非法添加物,规范防腐剂、增稠剂的种类及用量。
2. 成品质量与标签要求
设定成品感官要求、以及微生物(菌落总数、致病菌)、理化(酸价、过氧化值)等核心指标。
强制标识产品类别、原料产地、添加剂名称及过敏原信息,储存方式、保质期等关键信息。
3. 检测方法
统一检测方法标准(如PCR技术鉴别大米掺假),提升结果可比性。
制定大米制品国家强制性标准是守护“舌尖安全”、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建议相关部门加快立项调研,构建覆盖全品类、全链条的标准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