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持续提升,2024年已达到67.00%,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城乡差距、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国家重要的制度安排,在促进城镇化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健全的社保体系不仅能够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还能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一、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社保体系在促进城镇化发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0.7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其次,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和医保报销比例逐年提升,有效保障了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的基本生活。
二是在促进劳动力流动方面,我国已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为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提供了便利。同时,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保政策不断完善,如实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专项扩面行动,有效保障了农民工权益。
三是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我国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逐步实现城乡社保制度统一。此外,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社保待遇水平,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社保投入,有效缩小了城乡社保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社保体系在促进城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社保覆盖面仍存在盲区,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尚未纳入社保体系。其次,社保统筹层次较低,地区间社保待遇差异较大,影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二是社保转移接续机制仍不够顺畅,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时存在障碍,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在城乡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问题较为突出。此外,社保待遇水平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三是财政投入不足也是制约社保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区社保基金收支压力较大,影响了社保待遇的可持续性。四是社保信息化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性增加带来的管理需求。
三、意见建议
一是完善社保制度设计,扩大覆盖面,将灵活就业人员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纳入社保体系。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全国统筹,缩小地区间社保待遇差距。
二是优化社保转移接续机制,简化转移手续,提高转移效率。针对农民工群体,建立更加灵活的参保和转移机制,确保其社保权益不受地域流动影响。同时,建立社保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和医保报销比例。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中央和地方社保责任分担机制,确保社保基金可持续运行。推进社保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平台,实现社保信息互联互通,提高管理效率。
四是鼓励地方探索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为全国社保制度改革积累经验。加强社保政策宣传,提高居民参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