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大唐诗圣杜甫的故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浣花溪畔,凄凉过,美丽过;寂寥过,繁华过,乃蜀都之胜景也。
杜甫草堂,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期诗人杜甫的避难所在地,因其在此写下敢恨敢爱的宏伟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于是世人又称草堂为杜甫的“茅屋故居”。
现代诗人冯至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这就足以告诉我们,杜甫草堂是研究杜甫举足轻重的、诗人灵魂归宿之地。
杜甫草堂建堂迄今1259年,历经无数天灾人祸。如今雨过天晴,国家重视文化遗产,使得草堂四季如春。拜谒者源源不断,千诗碑前人头颤动。盛世华年,也带给了诗圣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时代。
一
我初到草堂,要追溯到五十二年前的夏天。那时的草堂满目萧然,让进园的人“独沧然而涕下”。
当年,美得醉人的酒城被“造反”的枪炮搅得昏天黑地。学校早已放不下平静的书桌,学生们带着不同字样的红袖套被迫逃亡,大多数人躲进成都东大街175号“接待站”,过着包吃,包地铺睡觉的“传奇”生活。
白天,无所事事,我同我的同伴一起走进草堂,那是第一次。新鲜、好奇。不过,见草堂一片狼藉,又是一阵心疼。
文革中,园内园外都是一样的贴着大字报,拉着红横幅,都在“赞美”与“打倒”的声浪里。杜甫草堂也蒙受奇耻大辱。大儒郭沫若先生一本《李白与杜甫》颠倒了他对杜甫的评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扬李抑杜风潮,杜甫一夜间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孝子贤孙。幼稚、狂热的红卫兵被名人所迷惑,亦群起而攻之。自然,杜甫草堂难逃浩劫。
园内杂草横生,迁客骚人所想象的书香气荡然无存了。我们目睹破败不堪的草堂,无不联想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苍凉的意境。安史之乱已经是陈旧的历史,杜甫何曾想到,若干年之后,历史竟然重演。
我们走在空蒙寂寥的草堂花径上,看暮云翻卷,被枪声赶出校园的无知学子,又奈何于现实?
二
二到草堂,是外孙强强十岁那年,暖融融的早春二月。
爱女一家风尘仆仆从海外归来,侄女伊伊相约成都聚会。去杜甫草堂,是伊伊作东,她是学美术出身,是一位有着艺术家素养的向导。我们一行三代人,喜气洋洋走进杜甫草堂,醉入唐诗的古韵乐章之中。强强不认识遥远的杜甫,他乖乖地跟着长辈们穿行在有诗有画,有花有草,且飘着红灯笼的喜庆园林之中。小朋友蹦蹦跳跳,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萤光,嘴里却不停地询问。
此时的杜甫草堂已经提档升级了,一条中轴线把草堂的主要景点链接起来,万木葱茏,芳草绿地,草堂呈现出一千多年来最繁荣、最富贵、最热闹的景象。这里,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公园,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名人故居了。被重新命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我们悠闲地漫步在草堂庭院,被浓郁的唐风宋韵所陶醉。我们深深感受到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当代中国人眼里已经是一尊顶天立地的文化巨人了,是世界文学史画廊里的东方诗圣。
杜甫在草堂的岁月,抒写了众多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诗篇,他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即使“处江湖之远”亦是满满家国情怀的典范。杜甫,原本是李白的朋友,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个现实主义,一个浪漫主义,代表了唐诗发展的方向。“扬李抑杜”乌云早已消散,迎来了明媚的杜甫草堂之春。
三
三到草堂,见到了一个崭新的杜甫草堂——千诗碑,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
五月,正是杜甫草堂繁花似锦的时节,我赶上了这个难得的时机,自我陶醉,品味杜工部的书香诗韵。
千诗碑前人流不绝,欢快的游客笑得那么灿烂。不论游人对杜诗的懂与不懂,但做剪刀手势,表示点赞是统一的画面。如今没有人出来向大诗人泼墨了,朗朗晴空,让茅屋不再凄婉,墙外广夏千万间,杜公在云彩之中开怀大笑,此乃杜粉之快哉也,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之美景。
工部墙外的浣花溪原本同草堂浑然一体,如今围墙相隔,自成一个公园。那边厢的诗意也是浓浓的,也有千诗碑,但不仅仅是杜甫,还有从古到今的诗人杰作。游人可以在读诗的同时,去细细品味、鉴赏风格迥异的书法艺术。
浣花溪啊,流水潺潺,绿竹摇摇,曲径通幽,游兴不尽。从杜甫草堂博物馆到浣花溪公园,走了大半天毫无倦意。
草堂风景如画,杜公海纳天下朋友。
改天,等我的孩子们归来,会再次携手走进这令人神往的杜甫草堂博物馆,畅游浣花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