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盟员随笔 >> 盟员杂谈
再访古镇“中国李庄”
作者:王家友   所属支部:广汉支部

古镇李庄,静卧在扬子江畔,名不见经传,连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位置。  然而,因了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海一般的襟怀,接纳了同济大学,这里“放下了平静的书桌”;也因抢救了中华文物瑰宝,保护了一大批知识精英而名震遐迩,终以“中国李庄”如此高大上的身价载入历史,彪炳中华民族史册。

五月,正花红似火,绿荫撩人。焕然一新的长江上游第一古镇李庄,人流如织,它好似来自明清以远的一卷水墨画,舒展现在我眼前,搅动着我的情怀。

六年前的初夏,一个孤独的背包客来到李庄,那就是我。

但,时运不尽人意,但见处处在修缮,灰尘弥漫,看不清楚古镇的芳容。我这背包客只能在沿江古街上走走、看看。在一个极有川南特色的餐馆,喊了一碗豆花,叫了一盘李庄白肉,算是到李庄“过把瘾”。

也许是在“文青时代”留下的情结,也许是对古建筑的钟爱,也许是对林徽因罗曼蒂克爱情故事的兴趣,我徒步大约一公里,去张家小院凭吊中国营造社以及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那时,这里只是一处农家小院,林徽因时代的痕迹荡然无存。

走马观花一天,我没有走进李庄的庄门,竟然不知道浓荫下还隐藏了一处青瓦粉墙、青石板路、窄窄街道的古街古巷。来去匆匆,留下些许遗憾。

 

再访李庄,是承蒙民盟对我的关爱,给了我的机会,总算见到了一个真实的、美丽的李庄——中国李庄。

李庄,千年古镇,如今名震海内外,游人不仅仅限于“文青”,也不仅仅是看热闹的闲客,不同肤色,不同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人都来了。

人们对李庄的青睐和垂青,是这里醇厚的民风和遥远的故事吸引着大家。 在国难当头,李庄义不容辞肩负起沉重的历史责任:接纳了同济大学,接纳了中央博物院,接纳了中国营造社,接纳了一万余莘莘学子和知识精英!功不可没,滔滔扬子江水作证!

有“九宫十八庙”的古镇李庄,写下了悲壮而宏伟诗篇。仅仅三千人的小镇,要接纳一万余众的人口,没有海量,没有良知,没有乡民和乡绅的深明大义,哪里会有今日的“中国李庄”!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济大学铭记李庄深恩,在他们的校史上深深地刻下了“中国李庄”。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掷地有声的承诺永远悬挂在李庄,永远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大后方人民的铮铮誓言!

烽火连三月,教育没有中断,李庄依旧朗朗书声;

狼烟滚滚,博物院的珍贵文物得以保存,幸运没有被强盗掠夺;

饥寒交迫,建筑学家们依然是贫贱不移,钻研、考察,梁思成和林徽因领导的中国营造社完成了包括广汉县古建筑的拍摄、搜集和整理,成果累累!

走进营造社旧址,走进前中央博物院门庭,跨入“盟员之家”,我心潮涌动,感概万端。

当年,热血知识精英们,他们大多放弃了出身名门的优雅生活,却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铭记于怀。他们漂泊天涯,困守巴蜀,其实就是为了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这是多么美丽的“中国梦”!

抗战时期,流行着一支歌,叫《赞美新中国》。歌中唱到“这伟大的担子,要伟大的人民自己挑。看吧看吧,新的中国在战斗之中创造,创造——”同大也好,博物院也好,营造社也好,民盟在李庄的艰难岁月也好,李庄的民众也好,他们都在严酷的战斗中挑起了伟大的担子,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智慧和意志,甚至献出了生命和鲜血。

入夜,夜幕下垂。那摇晃的灯影、小舟上初燃的渔火、那功不可没的古刹、那色彩沉重的历史画廊、那交织着血与火的先贤们的遗踪,全都进入眼帘,全都映入脑际,全都揽入襟怀。

当我离开古镇那一霎那,我和我的同行伙伴,都默默回望历史的一幕,轻声道一声:中国李庄,我们会再来!

 

 

 

 

 


 

上一篇:三进草堂,拜谒诗圣杜甫
下一篇:节约歌
时间:2019/5/27 10:25:43      阅读:948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