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盟员随笔 >> 盟员杂谈
读《梁家河》
作者:王周菊   所属支部:东汽支部

梁家河这个名字很熟悉,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知识青年下乡的地方。可是没有想到,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竟然几次热泪盈眶。

关于知青,我问过父辈,到我们村里的知青参加劳动吗?能吃饱吗?和乡亲一起劳动吗?乡亲们告诉我,村里有句骂人的俗语“你怎么跟知青一样”。就是说在我家乡来的知青是不干活的,或者是干不好活的。他们住的都是条件比较好的村民家里或者专门修的知青点,吃住都比梁家河好很多。

我也听一位老同事聊起他们下乡的情况,这些调皮的城里娃娃经常和村民打架,偷吃村民的红薯、土豆。当然他是作为笑料和我聊起的。但是从他那里,我对知青的印象不好,而且从后来的观察看出,他们没有达到锻炼的效果,他们没有土地情结,没有人民情怀。

然而看了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经历,我才知道,作为真正的知青,他把自己完全农民化,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这样的经历对于他,不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而是难得的生命财富。因为在那里,他学到了人生的大学问。正是这片黄土地,培养出了一个怀揣着人民,根植于大地的国家领导人。

为人民做实事,永远做大地的儿子。这样的伟大情怀是在梁家河培养起来的。

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这样的人生信念也是在梁家河建立起来的。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艰苦的岁月里,他接受了严酷而又珍贵的人生考验,触摸了一个真正的乡土中国,树立了做人民公仆的伟大志向。

习近平刚到陕北,完成从北京娃到村里娃的兑变之初,在生活上、心灵上承受巨大痛苦(是痛苦,更是考验);吃着那些难以下咽的食物,还经常挨饿;住在卫生条件极差的窑洞,用煤油灯照亮;参加劳动强度很大的农活,手指磨破出血;几个人睡在一个炕上,满是虱子跳蚤……当我读到这些,忍不住哭了。我是农村娃,也未曾受过这样的苦!

关键他还要顶着“黑五类”的帽子,心灵上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他入团,入党,都要经过十次以上的考验,反复申请。

看到这些的时候,我哽咽了!

当他离开梁家河,老百姓自发送行,他泪别梁家河,我也泪奔了。他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这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第二故乡!他是众知青中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河的。那些相处了六年的“小伙伴”们,步行送他十里开外。

经过了这段磨炼,形成了他坚强的意志,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充满勇气和信心。有了这6年的深入群众,他以后始终把自己置身于民众中,感到很踏实,也很有力量。有了和这些最底层劳动者的亲密接触,他在此后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把“人民”挂在心上,都把人民的幸福挂在心上。

他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后,晚上点着煤油灯夜读,如饥似渴地吸收全面的知识。读到这里,我的泪眼模糊了视线。作为寒门子弟的我,对此深有同感——知识改变命运。而这个改变的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六年,对于人的一生,不算太长,也不算短,尤其是青年时光。所以我今天看这些书,了解习主席的人生经历,不是为了政治目的,而是要给自己更多启发和激励。人生的际遇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但是如何度过,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不用埋怨,用心珍惜。时光不可倒流,珍惜每一寸光阴,上好每堂人生课,让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如果他像其他知青那样,始终摆脱不了城里人的傲气,脱离群众,遇到困难就退缩,荒废时光。那上山下乡的这堂课,他不可能完成得这么好。

这就是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就是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习近平说他人走了,心留下了。他现在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了,在他心中,何止是梁家河,祖国的每一个小山沟,每一条小河流,都是他的牵挂!

读完这本书,通过习总书记青年时候的成长经历,我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新的认识!

 

 

 

上一篇:我心中“最美职工”人选
下一篇:三十而立于事,立于德——学习《习近平在正定》
时间:2019/5/10 9:08:58      阅读:855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