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盟员随笔 >> 盟员杂谈
情系江阳报恩塔
作者:王家友   所属支部:广汉支部

人生,总有一幅魂牵梦绕的风景常驻心间。

报恩塔,那就是铭刻在你心底深处,既慰籍心灵又痛彻心扉的一座私藏的、久远的历史丰碑。  

始建于南宋年间的报恩塔,是南宋绍兴十八年(即1148年)泸南安抚使冯楫为报母恩所建。报恩塔,栉风沐雨,巍然屹立近九百年。

江阳郡报恩塔,位于蜀南长沱两江汇合口的泸州江阳区老城区内。它俯视长江、沱江,望大江东去,挽不住那一江滔滔春水。它背负忠山,听松涛滚滚,看香樟林红叶翻飞。屹立于闹市中心,却独自享受着清冷与孤寂,直插云端,巍峨壮观。

夜里,江岸酒楼画舫灯火通明,笙歌嘹嘹;江中传来渔舟浆声,渔火点点。浆声灯影,涛声渔火,江风送来醉人的酒香。

时而,风儿吹动了悬挂在塔身上的小铜人,于是铜铃响起。倘若在夜阑人静的午夜,更是让人销魂失魄,平添几多清幽梦境。

 

这座城市依山傍水,是你的第二故乡。特殊年代,风云变幻,让你和你的母亲留在了这里。漂泊天涯的家,像一叶破败的扁舟,被搁浅在异乡,爱与不爱已经没有选择。住久了,入乡随俗,山山水水都寄予了异乡人的情怀,江阳,权作故乡,注入了你的爱。

你在这里度过童年,度过了你的整个学生时代。打开你的书箱,你会嗅到浓浓酒香,你的耳畔还响着报恩塔上那一个个小铜人在风里摇曳所发出的悠悠铃声。

儿时,你吃过报恩塔下那家“公共食堂”卖出来的“十景菜”——廉价到令人感恩落泪的“杂羹汤”,一分钱一大瓢,足足够一家人“润肠”打牙祭了。机房院的市民,每天都排队等待“杂羹汤”小贩。

“杂羹汤”是报恩塔前公共食堂里食客们的残羹剩水,其色彩鲜亮,油脂丰厚,是贫民区人口的“美味佳肴”。老百姓的俗语“贫不嫌妻,饥不择食”。你从那里走来的,即使到了今日,你还在眷恋那些“美味”,用革命语言来说是“不忘本”。

嘻嘻!

少年时,你同小伙伴嬉笑打玩在报恩塔下,看那些进进出出“公共食堂”,穿戴体面,雍容华贵的时代轿子们“扶得醉人归”的众生相。你也看到无数个坐在报恩塔四周石栏杆上的各色被边缘的人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的衣衫破烂,是无家可归的乞丐;有的衣冠整洁但面容憔悴,也许是被时代遗弃了的前朝“遗老遗少”吧。

进入青年,你却糊涂了,随了“革命大潮”,从书房到战场,被“停课闹革命”。从瓦窑坝那威严的教学楼搬到这报恩塔下,住进电影院的票房内的红卫兵联络站,当起《血染红旗》的“战地记者”。你鹦鹉学舌,顺着报恩塔上的震耳欲聋的高音喇叭,也大喊大叫起来。

就在白塔下的“联络站”,你彻夜不眠,写出了一些连你自己都不懂的小报文章:“拥护,支持,打到,造反”,玩尽了新词,结果还是为人做嫁衣裳,在隆隆的枪炮声中,幸好还保全了性命。

当然,也有收获,那就是报恩塔下遇知音——结识了生于京城,被生活的利剑砍断求学之路而在白塔之下学艺求生,养活弟妹的肖君。

肖君身世不凡,爸妈都是北京朝阳大学 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生不逢时,被彻底边缘、毁灭。兄妹三相依为命,被迫辍学。但智慧和善良犹在,一路风雨练就了肖君铮铮铁骨。

清醒了,人也老了。重新回到报恩塔下,推着年迈的的母亲,重温母子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母亲感慨地说:这古老的白塔见证了我们一家人,也见证了与我们命运相似的人家的一幕幕悲欢离合。

报恩塔下岂止一个家庭的故事?这里,曾经有三个演出单位——川剧、京剧和曲艺,他们夜夜笙箫,日日琴瑟,演绎着从古到今的戏文,而哪一出戏,又不是报恩塔见证过的人世沧桑?

报恩塔的故事本来就没完没了,前不久一出根据报恩塔传说的新编古装川剧还火了一阵子。

如今,你母亲也走了,报恩塔前留下母亲的履痕,你每次回去,都要围着报恩塔走三圈,仿佛母亲的音容笑貌就在塔影之下。有时同友人肖君漫步在塔影之下沉思、探索报恩塔之外的另一番话题。

 

 

上一篇:采访春天(外一首)
下一篇:建国70周年庆·我为祖国献鲜花
时间:2019/3/19 9:59:21      阅读:917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