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援彝干部家属眼中的凉山
凉山,距离广汉600、700公里,对于出生在广汉、工作在广汉的我来说,感觉凉山是那么遥远。直到2016年9月,受省委组织部选派,丈夫随广汉援彝工作组赴国家级贫困县凉山州金阳县助力脱贫攻坚,从丈夫的所见所闻中,对凉山彝族地区才有了一个更加丰满的认识。
金阳位于凉山州东部边缘,东、南面与云南省昭通市的永善、鲁甸、巧家、昭阳三县一区隔金沙江相望,西与布拖县相邻,北与雷波、昭觉两县接壤,是“中国青花椒第一县”“中国白魔芋特产之乡”,是民革中央已故副主席龙云的故乡。幅员面积1588.23平方公里,辖34个乡镇、178个行政村(居)委会,居住着彝、汉、苗等12个民族,现有总人口20.41万人,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81%,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县城驻地天地坝镇,距西昌215公里。境内群山连绵,地势切割强烈,最高海拔4076米,最低海拔540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干湿季分明。奇特的地形地貌和典型的立体气候,孕育了独特的“三带”优质特色农牧资源,森林覆盖率达37.97%;矿藏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蕴藏着铅、锌、铜、铁、铝、硅、磷、石灰石等20余种矿石,开发潜力巨大;金沙江流经金阳长达98.8公里,金阳河、西溪河、甲依河等水能理论蕴藏量达40万千瓦;10万亩索玛花、30万亩百草坡、金沙江大峡谷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因区域性贫困特征异常突出,金阳于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定贫困县,2011年被列入国家乌蒙山连片扶贫地区县。这里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
近年来,凉山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扶贫工作先易后难,从平坝地区到二半山区再到高寒山区,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但是,凉山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贫困现状依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聚集了整个凉山州的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可以说,凉山的贫困根本上就是彝族的贫困。所以,在习总书记的号召下,为了使彝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的目标下,省内外的各种帮扶力量陆续进驻凉山,掀起了一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轰轰烈烈的“战争”,就像汪洋副总理说过的一句话:要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一样自豪。
作为“直过民族”,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很多群众还遗留一些陈规陋俗。最典型的就是生活方式还处在原始落后的境地,住房建造普遍简陋、矮小,有的四处透风,室内黑暗、阴湿,牛羊和人混处一室。同一房屋内一边关牲畜,一边住人。大多数住房不配院坝、不配厕所和畜圈,门前就满满地堆积着一年来的生产用肥,任其日晒雨淋,卫生条件极差,要进室内必须从粪堆上踏过。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长期受到压抑,萎靡不振,加之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制约,人们普遍存在苦熬不苦干的思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部门的帮扶力量,与凉山干部群众一起干、一起苦、一起累,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凉山彝区地区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贫困户的村里通村通组路通了,住上了漂亮的彝家新寨,用上了洗衣机,看上了电视,在家发展致富产业以及外出务工,增了收致了富,孩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养成了勤洗手、勤洗脸等好习惯……
尽管近年来金阳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阶段胜利,但作为一个也参与了扶贫工作的民主人士,针对彝区如何脱贫也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金阳的扶贫工作不能简单地因贫而扶,不能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彻底消除贫困,必须要内力、外力一起合力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这才是凉山彝族地区走出贫困的根本出路。
首先,必须继续加大扶持力度。金阳幅员辽阔,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其所处的攀西地区是推动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甚至在我国大西南的开发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要将金阳青花椒、白魔芋等特色农产品保护好、包装好、宣传好、销售好,通过政府引领,企业打造品牌,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
其次,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苦干实干,增强自身动力。在积极争取更多支持和帮助的同时,自觉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凉山的贫穷落后面貌。面对现代化的冲击,积极应对,作出必要的、适应性的调整,才能争取主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摒弃传统陈旧观念,改革不良习俗,改变不合时宜的生产生活方式,虚心向先进民族学习,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改造改良本民族传统文化,使之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发展的需要,才不至于在急剧变换的现代社会中被淘汰。
再次,狠抓教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一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实实在在提高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注重教育对口支援和远程教育等工作,学习外面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彝族聚居地区继续实施好彝汉双语教育工作。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合彝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彝区发展培养和输出大批有用人才,通过他们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利用娴熟的技术勤劳致富,带动周围的群众一起奔小康。三要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为彝族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生存技能。根据彝族地区的生产生活习惯、气候土壤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使广大彝族群众掌握和运用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四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执行国家生育政策,深入宣传生育政策,让彝族老百姓充分认识“少生优生”、“少生多福”等道理,自觉转变观念,自觉遵守生育计划,促进彝族人口质量的提高。
最后,要移风易俗,改革和破除民族传统不良习俗。引导彝族群众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进入手,对传统不良习俗进行变革。积极引导彝族群众树立创新意识,大胆革除阻碍民族进步、发展的不良传统习俗,倡导“四好”文明新风;要坚决同毒品、艾滋做斗争,引导彝族群众洁身自爱,打好禁毒防艾攻坚战;要引导彝族群众形成积极健康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财富积累观念,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