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线搭桥人,情暖贫困生
——民盟广汉支部引资助学情况
中国民主同盟广汉支部自改革开发以来,在盟省、市委和中共广汉市委统战部的直接领导下,全体盟员发扬盟的光荣传统,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努力为社会服务,为盟的历史,为本市的教育、文化、科技,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八十年代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支部所举办的新民学校成绩裴然,曾荣获四川省为社会服务先进集体称号,已故前主委黄家康同志亦获得全国先进个人的荣誉。
随着时代的进程,民盟广汉支部全体盟员与时俱进,进入九十年代又因引资助学受到了盟省、市委及中共广汉市委的重视,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为广汉盟的历史谱写了新的篇章。
支部老盟员邓伯海同志是引资助学的牵线搭桥人,邓伯海同志利用海外关系,请来了美籍华人、其挚友-----江伟道先生来我市捐资资助贫困学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即建立了以助学为宗旨的“振华教育贫困生基金会”。
“基金会”出资人江伟道学生与邓伯海同志在青年时代在广汉中学念书时的好友。
江先生原籍苏州人,系美国纽约州政府的资深官员,著名的环保博士,美国规划师学会创始人及终生会员。他不仅仅学术上有极高成就,而且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多次蝉联纽约地区“华新”主席和中美联谊会会长等职务。
中美建立以来,江先生多次回大陆学术交流和探亲访友,是一位和平的使者。当江伟道先生重新与故人邓伯海取得联系后,江先生对祖国眷恋之情更为浓烈。在1989年到2000年之间,江先生两度回到广汉,旧地重游,老友相逢,其乐融融。江先生到广汉均受到市委、市府和相关部门的热情接待,也作为我们支部的朋友多次会见盟支部领导和盟员,就捐资助学一事作了诚挚的交流。我们也多次约请江先生作有关中美关系、金融风暴等方面的专题报告。
从2000年起,江先生即向贵州、洛阳、苏州、广汉四个省市设置“江伟道先生贫困学生奖学金”。而广汉,则通过邓伯海同志是他捐资助学的重要阵地。首先从广汉三中(现广汉五中)试点,决定以他个人的财力,资助家庭经济拮据的学生完成学业。于是“广汉振华教育贫困生基金会”在广汉市委、市府和外事办公室的领导下,在民盟广汉支部的积极支持和全面配合下应运而生。为此,广汉市政府的邓副市长、徐副市长均身先士卒,亲自带队挨家挨户访问贫困学生。继经贫困学生遴选委员会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与不懈努力(遴选委有盟员二人参加),根据“奖学金”的宗旨与要求,认真负责地作到四个坚持,即:坚持雪中送炭;坚持访贫到户;坚持公正评审;坚持奖后教育。
迄今为止,接受资助的单位,已由一所学校扩展到广汉中学、金雁中学、广汉五中、广汉六中、雒城三中、南丰中学、南丰小学等七所学校,每年资助的名额已由一名中学生增加到35人之多。到了2000年又有大学生8人,中学生26人,小学生3人得到资助。从2000年到2009年截止,历年累计受资助贫困生304人(其中大学生41人,2人为研究生),资助资金达338,900.00元。
在以上得到资助的贫困生中,除个别同学因家庭突然变故,导致辍学者外,极大多数在校学生都得到德、智、体三育并进。他们勤奋努力,少数同学还出类拔萃,表现突出。如原广汉一中毕业生胡云和段林二同学均以640多分的高考成绩分别考上国防科技大学与复旦大学。胡云同学入学后一直名列前茅,品学兼优,后被国家保送读研究生,胡云同学毕业后,还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汇到“基金会”,并说要让爱的火种传递下去。又如麦小宇同学亦因品学兼优,得到川大校方关注,同样被保送上研究生院。
2004年度获奖的应届毕业生,竟全部考入高校,无一人落榜。他(她)们入学之后,都能发奋图强,要求进步,有3人任班干部团支部,三个入党,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江伟道先生获知自己资助的学生健康成长十分高兴,民盟广汉支部也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肯定。
盟员邓伯海同志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的爱心不老,青春永在。自江伟道先生踏上广汉这片热土,自江先生为董事长的“振华教育贫困学生基金会”诞生那一天起,邓伯海同志就把这一种神圣的工作当作自己晚年的事业来做。他奔走于学校与学生之间,奔走于盟支部与广汉市相关部门之间,可谓“壮心不已”壮志犹存!
民盟广汉支部对邓伯海同志的大义行为,总是在各方面给予支持,中青年盟员都纷纷以他为榜样。李玉同志把四川航天学院从成都引来广汉落户就是邓老的示范作用啊。我们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都把“基金会”的工作列入支部活动的重要议程。前主委曾光宗,现主任肖铁成曾多次与江伟道先生会面,经常关注“基金会”的运作情况。
十多年过去了,“基金会”良性运行,江伟道先生仅2008年—2009年就两度来广汉督查奖学金发放情况,民盟广汉支部两位参与此项工作的盟员积极配合,帐目清楚。
牵线搭桥人,情暖贫困生。因了我们支部的牵线搭桥,因了邓伯海同志的满腔热情,江伟道先生的善举在我市得以实现,三百多名贫困学生才获得了援助完成了学业。这种大爱正在延伸,以胡云为代表的受恩学生已接下爱的火种,他们将从自己青年时代就开始了自己“爱”的传递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