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盟员随笔 >> 盟员杂谈
倾情十年
作者:杨晓莹   所属支部:东汽支部

——写在5.12大地震十周年来临之际

又见阳光明媚,又见夏日静荷,又见故人笑脸,然,一回首,方知今是而昨非。窗外,望眼已不是汉旺高耸如云的紫岩山巅和鳞次栉比的工厂,取而代之的是八角平地上片片整齐干净的现代化厂房。08年已恍若隔世,但即将走来的5.12十年纪念却又把人拉回那已经过去的岁月,此一去离叹,回首走过的十年,终是,留了真情,印了痕迹。

一、帐篷中的《抗灾简报》——此一去离叹  

其实应该不只是我,还有很多和我一样不愿意想起08-5.12这样字眼的人,明明疤痕显著,却仍试图掩耳盗铃地忘却那些疼痛。但,它确是客观事实,任时光如何流转,也无法掩埋。那时候天天在现场奔走,尤其在东汽中学的现场,看着一个个年轻的身躯被抬上卡车,看着一个个已经伤心到麻木迟钝的父母,每天泪水没有断过。

真希望一切都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在一睁眼或是一声“GAME OVER”之后,什么都未曾改变,那些个孩子还在朗朗诵读、那些个同胞还在鲜活奔走,多希望自己具有神圣的力量,可以施展术法起死回生。

但我所能做的,不过是搭载灾民逃离,帮助发放救灾物资……

救援时间黄金72小时后,5月15日晚,时任宣传部长彭嘉指示出《抗灾简报》。它的诞生,让我想起《飞夺泸定桥》的片段,在纷飞的炮火中、在弥漫的硝烟中,我军专门组织了一支小号队,在冲锋时刻,嘹亮的军号响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震慑了敌军。而处于大地震灾难面前的我们,无疑是在进行一场人与自然的战斗,且由于通讯设备的破坏导致联系不畅,公司内部加上家属一万多人的队伍更是需要互通信息。当时的十里东汽人心惶惶,职工们不知道公司决策层在做什么,决策层不知道下面队伍的动向,所有获得的信息都是零星而滞后的。这样一份刊物的出现,成为当时全体东汽人的指示灯和精神航标,大家知道组织还在,东汽还在,感觉找到了精神归宿和凝聚的圆点。

自《抗灾简报》诞生,我作为绝对主力和唯一执行编辑,除了负责报纸版面和文字编辑外,同时还做一些重要的采访及重大稿件的写作及外来媒体的接待,刘岗负责除报纸所需要的照片摄影外还承担逝者遗体的拍照,陈阳作外援。李琴作为科长则负责审校,其定稿直接受彭嘉指挥,出版则受命于时任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朱贤滨。

简报每天一期,公司领导层和中干给予了大力支持,基层通讯员也踊跃投稿,他们,成为《抗灾简报》的力量源泉。

救灾现场,疲惫已极的领导们那嘶哑的嗓子、充血的目光,员工们奋不顾身的身影、忘我的情怀、部队战士那舍生忘死、完全无我的形象、志愿者们那匆忙的脚步、急切的奔跑,遗属们那悲惨的哭泣、绝望的目光……,无一不深深地、深深地震撼着我,久久挥之不去。   

我们为前线将士摇旗呐喊,我们为后方人员稳定鼓劲,我们弘扬在东汽抗震救灾战场战斗者的光辉事迹,我们宣传在抗震救灾现场的感人事迹……。

我们登载东汽人和部队官兵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英勇事迹和英雄个人、我们登载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力量送来的关心和温暖,我们登载与东汽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各项信息,我们登载公司在这期间所作出的各项重大举措,我们与密切关注我们的外部媒体并肩战斗……

前线救人,我们的呼吸随救援人员的脉搏一起跳动、后方安置,我们倾情灾民的饮食起居,八方来援,我们无比感激……。

我们将宣传人的一腔深情播洒在这张报纸上,我们将东汽人对各方的感谢倾注在这张报纸上,我们记录我们所能够记录的闪光事迹、英雄人物,我们记录每一个难忘的瞬间,我们记录每一个重大的时刻……

六月,我们搬到德什路口李琴驻德办公室,后,有同事回归与我合编。

此时,一线救人告一段落,各路大军又投入抢救生产资料的战斗,紧接着,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号角响起……

8月底,《抗灾简报》总计出了六十期后停刊,《东汽报》复刊。

在第二年的全国工业企业优秀报刊和新闻评选中,《抗灾简报》参评,我获得了策划类一等奖,同时,我的稿子《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获得通讯类一等奖、《风、树、叶》获得标题类一等奖。是年,成都企业新闻协会将我评为先进个人,我的报道《温总理三到东汽》获得专项新闻奖、德阳日报、东方电气报也将我评为优秀通讯员。

面对这些荣誉,我的内心很平静,如果不是今天提笔回忆,我也从没想过要将其告知于人,甚至在那之后不久的竞聘演讲中,我都未往这方面想,当时,只是觉得好难过,忘不了昏黄的灯光下我总是写着写着成串下滑、不听使唤擦了又落的泪水、忘不了深夜躺在凹凸不平的帐篷心系废墟之下同胞的煎熬辗转难眠,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光滑的皮肤开始起长起斑纹……。彼时,宣传战线新来负责人重新洗牌,我却不得不违心地走上台去和人比演讲……。想来那时候的我,激进、敏感、爱哭,如今回头,还是有些难堪,无法完全忘却那种被碾压的心灵感受,却更多的惭愧自己玻璃般脆弱的心。但是,也好,毕竟经历蜕变后在成长。

此一去离叹!

真的很感谢当时和我一起战斗的宣传人和通讯员及各路支持者,《抗灾简报》成全了我作为文字工作者在艰难时刻一颗想要战斗的心、成全了我作为一个编辑记者战时存在的价值。

二、重建之路-——板房中,那些不能忘却的人和事

再后来,搬到板房,我们宣传的重心落在重建。重建,是一场二次创业的战斗,更是一场对参与者身心的洗礼。

每天奔走在重建现场,我的内心跳动着激动的小火苗,对每一个采访对象倍感亲切,对每一点进展都热血沸腾。我描写崭新规划、描写科学重建、描写第一个投产车间、描写第一炉出炉钢铁、描写东汽馨苑的神速进展、描写八角基地的日新月异、描写每一个难忘历程……。

我的笔下,新基地的画卷在徐徐而又急切地展开,五朵金花活灵活现……,我的《中铁八局-情结东汽》获得全国工业企业新闻一等奖、《绝地新生》获得公司评选的杰出贡献奖,……。

但,我最难忘记的还是重建办规划组的年轻人。他们直接隶属重建办主任胡军。胡军其人,属于标准的儒雅型、低调、睿智、大气。顺便说一句,《重建之路》没有他的鼓励和支持不会出生。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所以他手下的这帮小伙子个个朴实无华、吃苦耐闹、踏实肯干。对于震后重建的东汽来说,重建办规划组就相当于战争年代的作战计划室。几乎所有的重建蓝图和大的构架、制度等都要经过这里。科长助理邓力文侧重总体计划,王昌忠侧重土建、张军侧重设备,袁文洁侧重立项,谢文科侧重安全和环评 ,周翠丽负责工程的前期报建……,大家紧密团结、相互协作、相互补位,以高度的热情兢兢业业的奉献着。组长王昌忠时年34岁,孩子刚一岁多,老丈人也因为地震而得了抑郁症需要照顾,家里家外, 他两头忙得不见天日, 副组长张军是前期组里跑现场最多的人员。从着手选址到现在新基地的建设进展日新月异、初具雏形,他是这个过程的全程见证人和参与者。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阴雨霏霏,有时候忙到深夜12点,虽然感觉特别累,但同时他也觉得很充实 。……

卡尔.马克思有言: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而他们,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很好地诠释着这句话。

很幸运,2010年,我被借到重建办写长篇报告文学《重建之路》,搬到了规划组板房。

在那里,看起来阳光灿烂、实际上内心有些小自闭的我,不仅可以每天亲身感受他们忙碌的身影,也感受到了他们亲切的关心和照顾。邓力文、王昌忠、张军、谢文科、张裕闻等都和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我的合作伙伴张维平,更是一个性情随和、很好相处的年轻人。在那里,过往的得失都被渐渐融化、我的内心变得稳定、平和,胸腔里再次单纯的激起了奋进热血,只想着如何能用手中的键盘将他们这帮重建路上尖兵的风采一一展现。

得益于我日常重建的采访和稿子较多,再加上张维平在重建办时也做了许多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的《重建之路》编写很顺利。几个月后,《重建之路》创作出版完成,我不得不离开他们,虽然内心很是不舍,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是我相信度尽劫波真情在。这帮可爱的年轻人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底。

三、电站服务——再见,亲爱的兄弟

2010年7月,我到了电站服务部工作。

感谢能让我进入新领域新部门新岗位的领导。在我生命的历程中,是你们给了我再次拥有新平台新领域的机会,再次感受到了许多的美好。

这是一个大集体,当时大约一百多人,后来曾一度发展到超过200。在这里,我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如果说,宣传工作是务虚的话,那么这里就是务实,宣传战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话,这里就属于物质文明建设。刚去那阵子综合组座位紧张且人员也多,我申请到市场部去实习了三个月,等再回时,两位同事调走。我的工作一下子增多起来,固定资产、安全、车辆调度和机票订购、培训、宣传、会议室甚至报刊杂志的订阅,后来又增加了工会工作。每天都匆匆忙忙,但我却感到充实。

在那里,我最大的快乐源于整个队伍的和谐,源于大家对我的友好和信任,而最大的成就感却源自于杂志《用户服务》的出版。时任书记马现云于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颇为内行,在他的推动下,《用户服务》自2011年九月始发,季刊,历时三年左右、共出版11期,发行对象主要是公司领导、中干群体和服务部内部。它的出版,在公司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不仅许多热心的职工向我索要杂志,而且甚至有时在半路,就有同志拦住我说:“杨晓莹,你的《用户服务》杂志办得好啊,以前我们都不知道用户服务处的人成天具体做啥子,只晓得老出差,更不知道我们生产的产品去了哪里、合作伙伴都有谁。 机组在现场是啥样子,现在通过你的杂志不仅看到了我们机组的归宿,也看到了我们的客户和我们的人在现场情况。真好。”

其实我又何尝不是,从1997毕业,除一年在东汽中学外,总计在宣传战线干的年月十二生肖都溜达一圈了,但是对我们机组生产后的总体情况、去向何方、服务人出差咋样也都是模糊的概念,更何况各分厂处室的作业或工作范围都只是公司的部分之一,当然缺乏全方位的认识,而现在,通过我们的杂志,不仅让东汽人看到了自己孩子(机组)长成后的模样、还看到了她嫁往何方、婆家如何。与有荣焉!

我们的杂志分为“装机 .投运”、“改造.检修”、“产业.市场”、“管理.创新”、“荣誉见证”、“人在征途”、“感悟心灵”几个大的板块,“装机.投运”主要是新机组在电厂现场安装的即时再现、“改造.检修”则是对老机组的重检和升级、“产业.市场”则主要是备件销售和同流改造等市场内容、“管理.创新”则登载我们的技术、管理在等方面的论文或成果等,“荣誉见证”则是我们与电厂互动的平台,主要是电厂发来的感谢信和各种荣誉、“人在征途”则是长期出差在外的服务人的心得体会,其中还有电厂掠影页面展现电厂风采、而“感悟心灵”则是职工自我发挥、心灵展示的平台,登载文学或艺术类的稿件,比如人生感悟、影评书评、艺术绘画等。

记得发刊时我写道:“时值金秋,国庆到来之际,我们的刊物首期问世了,尽管它很稚嫩,它盛载了我们殷殷的心意和点点的足迹,盛载着我们对公司的热爱、对客户的真诚、对祖国的深情。……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当我们看到新的机组开始发电,当我们听着老旧机组重新轰鸣,我们的心底欢喜在跳荡。 我们驻足,我们沉思,我们欣喜,我们为新的航程的打气。当我们穿行在世界各地的电站,当我们驻足在异国他乡的机组,我们自豪,我们骄傲,为我们是祖国的团队,为我们是东汽的一员。”

可以说,《用户服务》调动了部门几乎所有员工的写作细胞和热情, 80%以上的同志都发表过图文稿件,而杂志则几乎人手一册。它的成功,毫无疑问源自全体干部职工的鼎力支持、源自我身后具有很强凝聚力的强大团队。

而在安全管理方面,我引以为豪的是虽然是从零着手一点点的学习和积攒,但不仅自己通过了取证考试,还组织了部门最大规模的现场人员取证考试,一次性取证达到三四十人。其时因为这是一个全新而复杂的领域,我也一度沮丧过、灰心过,但老大李传军在关键时刻与我进行了我语重心长的谈话并邀请到他原来所在分厂的安全管理人员对我予以指点,而安管部的领导和片区负责人也在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所以,安全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政研工作等领域,因为马党支书记现云的得力支持,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工会工作也进展顺利,在为不幸患了尿毒症的一位同事的募捐中,当时部门连协议工在内总计204人,共捐款61700元,人均302.45元。……

电站服务的五年,终生难忘,不仅有一个愿意随时无条件提供支撑的中干群体、更幸运地是碰到了一帮在背后积极挺我的兄弟。有不止一个小兄弟对我说:“杨姐,你就是我们的大姐大。”大姐大不敢当,可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真的很感动很自豪。

2015年末,我们的队伍重新划分,不得不与许多兄弟分家,工程部大部分和市场部却留下了。真的舍不得离开他们,好在我最喜欢去串门的技术服务部绝大多数小子们都还在,还有工程部的几个和装机部那帮家伙也一起了。

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五年,几乎燃烧了我所有的激情。我知道,那样的日子不会再来了,可是,那些记忆却再也无法消散。2010-2015年,亲爱的弟兄、亲爱的老同事们,谢谢你们给了我那些阳光明媚的岁月,谢谢你们给了我温馨热情的友谊。未来,美好的东西一定会在岁月中发酵,酿出甘美的醇酒,历久弥香。

来吧,那些已分开的兄弟,让我们再像五一运动会那样点一次名:

周泉、文祥、冯志飞、杨阔 、袁超、童万钧、周涛、陈志明、谢小林、云宪龙、舒桃、贺晨、汪鑫、唐伟、谢建国、游金、彭慧、张难难、吴旭东、何盛国、王永忠、伍远国、张巍、施剑、…,还有一些比我年长的大哥,文晓东、张台文、陈容江、余宏才、张勤、罗富春、冯忠贺、马幼灵、赵定佳、刘伟龙 、刘用国、曾军、胡伟、田川、何东、殷增杰、马拥政、吴贵福、严刚、罗国溢、叶铨……,还有检修组的刘勇、赵宝、刘军、罗力、张华、唐猛、吴科军、吉垚、侯乾坤、廖勇、徐涵、罗家元、唐瑶、苟信杰、龙朝洪、杨晓辉那帮娃……

还有许多没有点到却不会忘记的兄弟姐妹……。

四、项目管理中心——且行且珍惜  

与服务分开后,原电站服务半数人马与计划项目处和核电处、燃机处合并、组成项目部(2016年更名项目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公司合同产品从生效执行、修订、变更及执行过程终止处理到合同关闭的全过程管理和用户接待及客户关系管理,同时负责产品合同的货款回收资料归档。

在服务部时,作为综合组成员,去留都有选择性空间,在经过艰难的心路历程后,我最终抉择到项目部,搬到了三楼。技术服务部的兄弟们办公室仍在八楼,装机部还是分散在八楼和六楼。作为我一个感性的个体,我不可能不在意与什么人相处,是以面对三楼陌生的群体,内心少不了失落。

那时我经常想,生命中有很多事都是一种宿命,比如2003年如果不是因为电脑原因错过川大新闻研究生的面试,比如后来在我的小说创造正如火如荼时因为某人几句对号入座的嘲讽,那么我后来所有经历的一切又是另外一副样子,可是偏偏就是那个人,让我的前路转了好多个弯,却最后还是得留在他的身边,我曾跟他玩笑:一见LF误终生。但生活还得继续,日子还得微笑面对。所以,既来之、则安之。

在新部门的日常工作大部分与在服务部时期一样,但《用户服务》杂志成为过去,在这里办《项目管理简报》月刊(后更名为工作简报),简报的内容也较为程式化、固定化、所以相对来说在文字上要轻松一些,固定资产工作不再涉及、车辆派遣也慢慢不再插手、机票则随着公司的政策变动而只余国际部分,但工会工作则由我全面负责,劳保管理工作也由我接手。日常反而比以往更辛苦和忙碌。也曾抱怨、也曾试图甩掉部分工作,但最终我还是承担了下来。

不为别的,只为班子的信任和支持,现任总监李曦滨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属研究员级高工,如果说早期的接触只是有感于他的直接的话,那么在后来的工作中,则渐渐被他的细心和才气所折服,尤其是他在部门职代会上的讲话让我惊讶,居然能将那么程式化和教条化的工作内容表述得那样生动和激情,真正是文武全才。但我更感动的是这个人的耿直,是什么就是什么,没那么多转弯抹角。这样的领导相处起来不累,适合我这种在心眼上少根筋的人。而书记田伟则不仅有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且其在对人和事的处理上有超强的敏锐性和准确性,不仅能在很短时间内洞察到你到底想什么,而且能给你提供明确清晰的建议,这很难得。

在这样的班子手下干活不会心累,所以觉得甚合我意。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计划和核电及燃机的人也慢慢熟悉,相处日渐融洽,在日常工作中不仅各部领导而且员工们也都积极支持,让人在劳累之余深感欣慰。

2016年底和2017年底,在两个新旧交替的迎春之际,为了增强这个由多个处室合并机构的凝聚力、加深互相之间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激发员工爱岗爱国,在党政领导的倡导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下,我主导项目、军工支会成功地策划和组织了“爱祖国、爱岗位” 迎春茶话综艺活动。整个活动氛围团结向上、欢乐明快 ,全员参与率高、不仅员工、而且全体中干和公司分管领导胡军、张绍先都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且亲身参与,展现了丰富的艺术细胞面和浓烈的家、国及公司情怀,我们诚挚祝福着家旺、国旺、公司旺。整个部门藏龙卧虎、综艺内容丰富精彩,大家相互之间了解加深,全员凝聚力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我的心终于再次有了着落,对这个团体的感情也日渐深厚起来。

其实我相信缘分,也很珍惜生命中遇到的那些所有心怀善意、积极向上的人和事,所以今天,对于在我身边出现的领导和同事,我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且行且珍惜!

十年,弹指一挥,刹那芳华。许多人的容颜已经老去,甚至有熟悉的人离开这个世界,但无论岁月如何改变,无论外面如何沧海桑田,有些人有些事却永远不会消散,真情永远常驻人间!

 


上一篇:大医院就医的困惑
下一篇:沉痛哀悼曾光宗老师
时间:2018/4/17 9:15:57      阅读:821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