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义:方寸之间 容纳大千
王道义:男,民盟德阳市委委员,德阳市政协委员,国家级篆刻家
近年来一个陌生的名字渐渐被人们熟悉,篆刻界一颗新星正苒苒升起,他就是德阳民盟盟员、国家级篆刻家王道义。
王道义居住的那条巷子叫桂花巷,据说巷子里是有桂花树的,年年八月都馥郁满巷。造访王道义是在阳春三月,这时的桂树刚发出新芽,倒有几枝妖冶的桃花从巷子两边的院落伸出。王道义走在一行人的最后,因为谦让,因为走在最后才有慢慢欣赏桃花的机会,才有吟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心境。
王道义心里确有很多的诗句,有古人的,也有自己的。他师从何崝教授和伍仕谦教授学习古文字学和文史学。王道义从《四书》《五经》读起,各代诗词文赋均有涉猎。“还我庐山真面目,爱它秋水旧丰神”。他以此为内容创作的篆书作品捧回了第十二届“群星奖”金奖。文化积淀,生活积淀,他胸中自然有了诗句。王道义更喜欢用自己的联句或诗词为书法篆刻创作的内容,那橛,笔尖九锋就有了构造自己生命的感觉。
王道义是个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他对工作对生活对朋友对亲人和对他的艺术事业,都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他今年三十六岁,正是担负工作重担和家庭大梁的时候,他想把工作干得更好,想把家庭料理得更好,想让双亲生活得更舒心,想让妻子更满意,想让儿子学习上有更多的进步,想使自己的事业有更大发展……种种思考,种种追求,让想沉浸艺术的他有了烦恼,让想宁静致远的他也有了浮躁,他本想步履轻盈生活闲适却总是行色匆匆,他追求生活和艺术之完美却常留下遗珠之憾。
书法是精致的艺术,篆刻更需要方寸之间容纳大千。王道义对书法篆刻艺术几十年的追求让他有了追求完美的习惯。其实,完美的作品完美的事情和完美的人都不存在,但正因把可望而不可及的“完美”作为目标,所以才有了永远向前的动力。1995年,王道义的系刻作品入选“西泠印社篆刻作品展”,那是篆刻界的荣誉。王道义没有因此而停滞,1998年、2001年、2002年,王道义的作品数次入选西泠篆刻展并获奖,2003年,他的篆刻作品荣获四川省第四届“巴蜀文艺奖”。
正是因为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艺术独特的感悟,王道义感动了书法篆刻界的大师,他因此获得好些名师的指点。
“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王道义认定名师会出高徒。二十余年前,在广汉师范学校读书的王道义冒昧求教广汉书法篆刻名宿李君炜,儒雅博学的李君炜老先生欣然允应,王道义在李君炜悉习指点下踏进书法篆刻艺术的大门。1988年,正处于摸索阶段的王道义冒昧写信向国内书法篆刻界名家徐无闻求教,却意料收到回信。此后鸿雁往来,徐无闻的指点让王道义逐渐拨开迷雾,得到了篆刻艺术的真谛。后来,王道义还师从罗永嵩、何崝、徐正廉、郭强,问道于潘主兰、黄原、何应辉等诸位先生。好些人说王道义万分幸运,却不知道,幸运是自己创造的。
那年,王道义捧着徐无闻回复的第一封信,心潮澎湃,他怀着感恩的心情,采撷了一朵带着阳光色彩的金菊,夹在信中,然后一并珍藏于柜中。恩师们的信物,王道义悉心珍藏,恩师的教诲,他总记在心上。王道义爱说李君炜老先生的风范。李君炜不管多忙,每次都把王道义送到巷口。王道义忘不了,他走了好远后,回着看见一袭长衫的李君炜向他挥手的情景……王道义从老师们那里学到书法篆刻的技艺,学到古文字学和文史学的知识,更习得一身书卷书。正因如此,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才有了难得的书卷气息。
生活中,温文尔雅的王道义决不是张狂的人。他鼻梁上架着眼镜,言谈中时时引用诗词佳句,待人处事极其谦逊诚恳。但在艺术上,王道义广纳博采之后正努力独立特行。他的书法篆刻正逐渐形成秀而能朴、精巧渊雅的独特风格,而且他的几乎所有的书法篆刻作品,都以自已创作的联句或诗词为内容,因为这样,才能最恰如其分地表达他自己的感情和心境。艺术所要表现的主题,正是创作者自己。
王道义是位优秀的青年篆刻家,同时也是我们民盟德阳市委委员、德阳市政协委员,民盟广汉支部副主委、他对盟的工作同样热心负责,尽管本职工作十分繁忙,艺术创作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但他毫不迟凝,任劳任怨地为盟作贡献,为此,在盟内也获得了很好的赞誉,所以他又是一位优秀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