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盟员随笔 >> 盟员杂谈
关于泸州报恩塔的前世今生
作者:王家友   所属支部:广汉支部

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让孝道文化在年青一代人心中萌生,最近泸州市非遗传习所编排了新编民间故事戏《报恩记》且聘请泸州籍梅花奖得主孙永波、王玉梅领衔主演 。一时街头巷尾都在热议报恩塔,一出借古喻今的川剧高腔《报恩记》,使九百岁的报恩塔重放光辉。

泸州南宋报恩塔屹立于长江和沱江交汇口,历经元、明、清政权更替的刀光剑影,饱受了民国风云和外族入侵的空袭,躲过了“十年浩劫”中被横扫的漫漫长夜。报恩塔傲然屹立,“风雨不动安如山”!

到了今天,政府重视保护文物,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赐予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钢打铁铸政令,报恩塔身份不凡。报恩塔,一次又一次“整容”,从内涵到形体都焕然一新了。

历经数百年狂风暴雨的炼狱,报恩塔没有被摧毁,我想,其中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孝道,本可以超越一切,高于一切。“百善孝为源”,儒家的经典遗训约束了人们非人性、非理性的粗暴行为。即使岁月留痕斑斑点点,还是幸存下来了,甚至还加以修复、维护;

二是在“文革”中,报恩塔成了造反派的舆论阵地。“红旗派”是当时的一个庞大的群众组织,它由社会成员和红卫兵组成,叫“红旗造反司令部”,他们强占了白塔制高点。在那塔身四周都悬挂高音喇叭,几乎二十四小时都在“呐喊”,吵得市民人心惶惶,电台取名为“炮打司令部广播台”。白塔“古为今用”了,高唱“造反有理”、疯狂了的造反派们,没有去炸毁,报恩塔侥幸保存下来了,虽然伤痕累累,“弹洞”塔身。

三是长江由岷江与金沙江汇聚于宜宾之后一泻千里,沿江商埠码头多有白塔立于江边。千帆过后,塔影憧憧。自古就是文人眼里的好风景,写诗作画的好素材。但更多的建塔意义,应该是为水上运输船队寻找一种朦胧的“安全感”。有人说白塔不为雅士,专为江畔纤夫。有良知的人,怎么忍心去摧毁一座座孤零零的白塔?

关于泸州报恩塔的故事最权威的版本是说:南宋绍兴年间,泸南安抚使冯楫,在自己生日宴上施粥于贫民。在前来领粥的人群中,冯楫意外寻找到离散多年,如今沦为乞丐的母亲。

于是,冯楫接回母亲,每日“跪舔母目”,祈祷上苍,此举感动神灵,母亲重见光明。这是一则知恩、感恩、报恩,弘扬孝道文化、感天动地的民间传说。

报恩塔的价值就在这里:倡导孝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意识形态超越“孝道”二字?还有什么比这母恩更高远的意境呢?

为报答母亲恩情,冯楫为一方父母官,愿做表率,建造报恩塔,以弘扬“百善孝为源”的儒家理念,教化百姓,纯洁民风。在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冯楫出资修建的报恩塔落成。

报恩塔是是万里长江上保存最完整,被伤害程度降到最低的一座南宋时期的古建筑。经现代修葺技术的完善,泸州报恩塔愈加光彩夺目,雄伟挺拔!

报恩塔通身洁白,如一尊东方圣母。

有无数小铜人挂于塔身,像风铃。每当风儿吹过,即可隐隐传来叮当--叮当清脆的铃声。那铃声与插入云端的钟鼓楼,那报时钟声遥相呼应,是酒城市民梦里的天籁之音。

巍巍报恩塔,日日夜夜俯视浩浩荡荡的长江,把长江上纤夫们的川江号子当做美妙的《安魂曲》,任凭人世的喧嚣与静谧,它永远安详;报恩塔,背负郁郁葱葱的忠山。忠山上的香樟林、成片的松树汇成碧波万顷的树海,掀起的涛声与长江、沱江的浪涛又是一部交响乐。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报恩塔就在如此美妙的江山如画中,头枕山麓,沉睡了九百年。

九百岁了,报恩塔对每一个在他身边留下足迹的市民、游客、飘泊他乡的游子,甚至无家可归的乞丐,都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人们会长久地咀嚼逝去了的岁月!

泸州,原本不是我的故乡,家庭的变故使我成了“泸州人”。

初到此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当时被几个戏园子、电影院、茶馆酒肆、古玩书店和典当商铺包围的报恩塔。

我们的家在西门明代古城垣下的机房院,步行到报恩塔不足十分钟。院子里的人最钟情报恩塔对面那个“公共食堂”挑出来的“杂羹汤”。一大勺子仅收一分钱,饥渴中的市民把这当着美味佳肴“打牙祭”。

离开通滩老鹰崖寨子,我们来到泸州。

初次走到报恩塔前,觉得那白塔多么伟岸,一个四岁的孩童眼里的任何事物都是新奇的。傻呆呆,目不转睛地盯着报恩塔,数着小铜人,望着塔尖上的红五星,自己多么渺小。

仰望白塔,那时白塔尖顶上有一颗红五星。每当夜幕降临,塔尖上的红五星便在夜间闪闪发亮。当然,那时的我,并不清楚这红五星为什么会安放到古代的白塔之上?长大后,才明白,那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的一种符号。

那时,报恩塔下坐着许多闲人。他们之中,有的眼神有点惊慌失措,有的耷拉着头,在不停地唉声叹气,有的面带愁容,衣冠不整,有的大概是伤兵,脏兮兮的军装已百孔千疮,有的倒像斯文的读书人。后来才知道他们多数是被时代边缘了的或者失意的人们。

报恩塔对面,那由治平寺改建的公共食堂热闹非凡,餐厅里衣著鲜亮的食客们猜令划拳,酒醉饭饱后又谈笑风生,与白塔石栏杆台阶上那些蹲着、坐着的闲人们迥然不同,那些食客离去之后,白塔下的闲人指示他们带来的小孩涌进食堂,争抢桌上的残汤剩水。这些孩子很有孝心,他们把获得的残食装进碗里,端出来递给他们的父母,这些可怜巴巴的人啊,守住报恩塔,就是在守护自己的生命。

报恩塔对面的公共食堂,相当于现在的星级酒店。进去用餐的人,绝不是“引车卖浆者流”,更不是白塔四周蹲着或坐着的闲人们能去的地方。母亲常常对我讲“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不用眼红别人,人要有志气”,这些家训,使我受益匪浅,淡泊人生才活得轻松。

公共食堂里的残菜剩汤被称为“杂羹汤”。“杂羹汤”被挑夫们担到平民区兜售,价廉物“美”。西门明代古城垣上有一个专卖点,顾客会早早地定时排队等候。

“文革”中,报恩塔附近可热闹了。郊区学校红卫兵组织在市区纷纷设立“联络站”,报恩塔附近集聚了好几个学校,似乎要打一场“持久战”。化专“九.一五”强占了电影院的票房,我便作为“笔杆子”派遣到报恩塔身边。日日夜夜听“炮打司令部”的嘶喊,在爆炸式的高音喇叭下,为《血染红旗》写文章。年少时,心无牵挂,任凭炮声隆隆,任凭高音喇叭声嘶竭力,依然沉入梦乡。

后来,毕业了,惜别了报恩塔,我要去远方谋生。

一别就是四十多年。游子的乡愁,就是这座报恩塔。

每次探亲回泸,都会陪亲人,陪友人在报恩塔前或拍照或沉思或漫步:在报恩塔下追忆童年,在报恩塔前寻找在“文革”中遗逝在那间票房里的梦境。

今日的报恩塔变作了文化广场,视野更加开阔。剧场、电影院和茶馆酒肆都无影无踪。报恩塔敞开襟怀,满眼绿茵。一尊东方圣母---报恩塔,笑迎天下有孝心的孩子,等待远行者归来。


上一篇:成都人民北路中学“网络学习实验班”观摩课总结
下一篇:重返大巴山怀旧之旅有感
时间:2016/10/24 10:20:42      阅读:1187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