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两会提案
绵竹政协委员刘强提案: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民盟绵竹市总支部支委  政协委员 绵竹市发改局 刘 强)
 
一.震前概况
近几年,我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在旅游局的努力工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抓沿山旅游经济开发和绵竹年画产业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增长,在帮助沿山农民增收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2000年我市旅游收入约为1.4亿元,2007年增加到约8.98亿元,8年间增长了6.4倍,翻了两番半有余。游客由2000年的40.5万余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185.93万余人次,增长了4.59倍,也翻了两番多,这充分说明我市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存在的问题
就我市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地历史文化积淀来看,我市旅游业尚处在“乡村游”、“农家乐”这种低水平的发展模式中。旅游业没有起到也还不具备对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2008年,在我市的GDP中,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4.69:66.36:18.95,(而国家统计局08年9月公布的全国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72:49.22:43.54,全省的产业结构比例为19.91:43.74:36.34),我市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畸高,比全国和全省分别高17.14%和22.62%。而对环境影响较小且又能直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市民收入、方便群众生活的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却不足20%,又比全国和全省分别低24.59%和17.39%。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例严重失衡,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龙头--旅游业呈现严重发育不良的状况(其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仅约2.21%,在第三产业的GDP中也仅占11%)。这充分说明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过度滞后,产业结构呈畸形发展状态,与绵竹这个拥有“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且自然山水美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经济强市极不协调。
三.制约发展的因素
我市旅游业之所以发展缓慢甚至发育不良,其原因主要有:
1.我市区位条件的限制。境内既没有国道和高速公路,又没有干线铁路,也不是交通要道,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2.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落后。规划上没能突出主题,开发中没有体现特色,基础设施投入上欠缺力度。几乎所有的景点都是“素面朝天”,没有形成一个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精品。
3.专业人才缺位。我市旅游业不论是管理机构还是旅游企业,都存在专业人才严重缺位的状况,规划的品味、经营的模式和服务的水平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这必然制约我市旅游业向成规模、上档次和健康发展。
4.媒体对外宣传不力。虽然我们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缺乏必要的商业包装和策划,加之媒体对外宣传不力,甚至有不少成都人根本不了解绵竹地处何方?这次地震救援捐助中外界只知道德阳、什邡而不知绵竹就是证明。我市的旅游资源基本上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状况,客观上延缓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基础条件
1.文化积淀深厚
我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极为厚重。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南春酒文化天益老号”一处。有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有古蜀文化代表的“玉妃墓”、“蚕姑墓”,三国蜀汉诸葛瞻父子墓和“双忠祠”,唐代高僧“圭峰墓”,北宋雍国公“张咸墓”,南宋张栻、张浚的“南轩祠”,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的“杨锐墓”,革命烈士民盟先驱王干青的“干青墓”等著名历史人物及其遗迹;有以“严仙观”、“祥符寺”、“天主堂”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有“立善堂”、“紫岩书院”、“关帝庙”、“三箭水”、“射箭台”、“剑南春酒史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等等名胜古迹。
2.自然环境优越
绵竹在历史上有“洞天福地”之称,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拥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非常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但由于我市旅游业起步较晚,真正将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应该是在进入本世纪后的事了。旅游业的开发力度、深度、广度都不够,目前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在粗放的初级阶段。
3.新增优势
“5.12”给我市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但也带来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良性发展的机遇。我市旅游业碰上了前所未有的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首先,国家非常重视灾后重建中对文物古迹的重建和修复,我市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都纳入了国家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这是我市恢复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其次,“5.12”地震在造成灾难的同时,又留下了很多非人力所能及的令人震撼的遗迹,如东汽厂废墟、清平天池大大小小的堰塞湖、汉旺钟楼等等,极大的丰富了我市的旅游资源;第三,随着成-九-兰铁路、成-什-绵高速公路、绵-茂路的启动,绵竹原有的区位条件概念将被彻底颠覆,“死角” 将变为“通途”。届时,公路将使我市融入“成都一小时经济圈”,铁路更有可能将我市带进“成都半小时经济圈”。交通状况的改善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加之,年画产业园、马尾河艺术长廊、剑南古街、盛世华章、麓堂山温泉度假村、土门玫瑰园等一批旅游景点的建成,更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和腾飞插上丰满有力的翅膀。
五.加快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2008年5月12号,突如其来的 “汶川大地震” 使我市多年努力的建设成就毁于一旦。经济体系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三个产业均受到了严重的损毁,第二、三产业受灾尤为严重,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古迹无一幸免。随着灾后重建的开始,东汽厂已决定整体搬迁去德阳,这意味着绵竹工业的GDP大户(约占全市GDP的18%)将离开绵竹,三大支柱中的机械工业将随之南下,留在绵竹的机械企业将会大大的缩水,“三大支柱”的构成和排序也将随之改变。因此,加快旅游业发展,实现产业替补,应是我市灾后重建中刻不容缓的大事。
国际上通常将第三产业发展的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达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的货物流通、资本进出、人才的去留、就业岗位的多少、投资环境的好坏,进而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和市民生活的质量。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在经过自然经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后,特别是在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无不将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和度过危机的支柱。而旅游业又是反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浓缩的核心。旅游业实际上就是“吃、喝、玩、乐、观、购、住、行”的综合体,他的发展能带动餐饮、娱乐、购物、交通、宾馆、会展、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它又对第一、二产业具有反哺作用,能够促进或阻碍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市旅游业起步晚、发展慢、档次低、不配套等原因,没能起到第三产业龙头的作用。随着灾后重建的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拉动内需、提供就业岗位、控制通胀、活跃市场、改善环境、优质服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稳定等等无不与之发展休戚相关,在当前面临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其作用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在灾后重建中应抓住机遇,因势利导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鼓励、扶持、培育和促进旅游业健康、高效、快速发展。
六.发展目标
根据我市的现有条件和历史积淀,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拉动内需等几方面出发,我们认为我市在灾后重建的3-5年内,将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08年的14.69:66.36:18.95调为:10:52:38较为合理。其中:旅游业在全市GDP中的比例应不低于20%(目前只约占GDP的2.21%,尚需在此基础上翻三番以上)。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目标,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产业比震前缩小1.58%。主要是考虑到震后几个山区乡、镇受地质结构变化的影响而不得不部分迁居和改变谋生方式,加之灾后重建会占用大量农田,可供农民耕种的耕地将越来越少,所以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也将随之缩小。因此,今后几年内应鼓励农民进行土地适度流转,发展规模农业;大力发展绩效优质、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第二产业比震前缩小16.63%。是因为随着东汽厂的迁移,其原来所占GDP的25.78%将至少会带走18%,加上适当压缩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部分磷化工业和矿山企业(减少5%左右),加起来总共减少GDP约23%。考虑到灾后重建急需水泥、砖瓦等建材,适度发展技术含量高、规模大、能耗低、污染轻的建材企业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填补6-7%的GDP。继续做强、做大剑南春集团为龙头的食品酿造业,整合壮大机械加工业,在有效治理污染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附加值高的化工业。
第三产业比震前扩大18%,是我市灾后重建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灾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汇集,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是一个既不影响环境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它将必然的且无可选择的肩负起经济发展的重担(远期达到GDP的38%以上),在我们面临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的形势下,政府更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而无论是拉动消费还是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都将扮演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所以期望其占GDP的份额应不低于20%。
七.加快发展的措施
1.抓住机遇,打造精品
在灾后重建中要充分用好外援资金,抓住有利时机打造一个让游客游得过瘾、玩得高兴、吃得可口、睡得舒服的大手笔的旅游精品景点,解决我市旅游业多年存在的“留不住客”这个致命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尽快启动以下优势旅游项目:
(1) 汉旺地震遗址公园:将其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减灾避险培训基地,与汶川、北川、都江堰联合打造成国际知名地震遗址旅游线。
 (2)沿山乡村旅游观光带: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恢复、提升沿山乡村旅游设施,打造沿山休闲旅游产业带,将土门麓堂山温泉项目和国际玫瑰博览园项目优势整合,建成国家5A级景区,把遵道棚花村和九龙清泉村现代高效观光农业园区等,作为延长沿山产业链的重要补充;
(3)绵竹城市文化休闲旅游区:尽快恢复和推进剑南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后期建设;加快双忠祠蜀汉文化景区、茶盘街年画一条街、祥符寺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年画博物馆、剑南春酒史博物馆、孝德年画村、严仙观、吉祥寺、三溪寺等文化项目建设;尽快启动“马尾河畔文化艺术休闲长廊”项目的规划建设(该“长廊”的意义、方案和筹资途径等详见于63010多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签名提交给市委、人大、市府、政协的《关于提请将“城区马尾河两岸艺术(年画)长廊”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建议》中,已被纳入国家和省、市规划。附后)。通过资源整合,打造城市文脉景观旅游线,形成绵竹城市文化观光、休闲度假、旅游00购物等于一体的城市精品旅游区。
2.广选人才,壮大队伍
要使我市旅游业健康、高效、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培养一支本领过硬、思维创新、吃苦耐劳、善打能拼、品质优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要达此目的,就得广开才门,招贤纳士。从规划、管理、经营、礼宾、导游、厨艺等各方面充实和壮大人才队伍,以适应成规模、上档次、有影响的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突出重点,强化宣传
首先,建议改版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尽可能以鲜明的个性、较大的版面宣传、介绍绵竹旅游资源。
其次,要加强广告宣传攻势,尤其要通过电视、网络、路边、站旁等有效场所加大宣传攻势。
第三,要利用绵竹年画、剑南春酒、赵坡绿箭名茶等知名品牌和其他可利用的载体交叉宣传绵竹的特色旅游资源;
第四,要尽可能扩大声势、营造氛围,动员所有绵竹籍在外谋生、求学的人和他们的亲朋好友及关心、帮助和支持绵竹的人,广泛宣传绵竹的历史文化和秀美山川,让全社会都知道绵竹、关注绵竹。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每一个绵竹人同心协力,与热爱、关心、支持绵竹的人团结奋进,振作精神,挺起不屈的脊梁,心想绵竹,情系绵竹,为绵竹的崛起而不懈的努力,绵竹的明天就一定会更美好。
 
 
上一篇:绵竹政协委员刘强等提案:关于启动城区马尾河
下一篇:委员李银凤提案:工农村老街改造问题
时间:2009/3/13 11:04:35      阅读:2475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