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盟员随笔 >> 盟员杂谈
生活在别处(演讲稿)
作者:彭千里   所属支部:中江总支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那就是“父母在,不远游”。这个传统像一把利剑斩杀了多少人的美梦,又制造了多少人间悲剧啊!

我有个同学的大伯是他们家族中的才子,15岁时就考上了当时的州立高中,但她的奶奶坚决不准其外出求学,理由就是“‘父母在,不远游’,此乃古训”。不久,还给她大伯讨了个婆娘,把她大伯牢牢地拴在他们那个叫做“母猪窝”的乡土上,让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贫若素的农夫生活。后来,在1950年秋天,她奶奶又准备如法炮制她父亲的故事。但正好遇到国家招收志愿军。她父亲发誓不走哥哥的老路,于是就在初中学校报名参军,直接去了朝鲜前线。58年她爸转业回家,凭着初中文化当上了小学教师,成了吃皇粮的国家职工,每个月都拿钱回去给老母亲花,母亲才最后原谅了小儿子当年的离经叛道。现在,我同学老爸已80多岁了,退休工资3000多块,小日子过得可滋润哪!而她大伯却穷苦一生,最后以63岁的重病之躯,怀着对母亲的无限怨恨告别了人世。两相对比,能不发人深省吗?

万不料,这样的悲剧竟然还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的中国大地上续演。日前,央视《今日说法》栏目就播放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姑娘大学毕业去外地打工,爱上了同厂里的一个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在他们就要谈婚论嫁时,姑娘却突然离开小伙回到了老家。原因是姑娘的妈妈供她上大学不容易,所以母亲不准其在外地处朋友。而法盲小伙子气不过,竟然亲自买辆摩托车,找到了姑娘,而且一错再错地连续制造血案,残忍地杀害了姑娘家的奶奶、母亲以及年幼的弟弟。这法盲小伙因爱生恨,灭绝人性的蠢举该受到法律严惩,自不必说。但这起悲剧的始作俑者的母亲呢?又该当何罪?当然,她又是受害者,可以凭一死而不了了之啦!

演讲到此,令我突然想到了法国著名诗人兰波那一句“生活在别处”的名言。后来,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则以这句话作为小说的书名!米兰•昆德拉精心地塑造了一个诗人主人公雅罗米尔,他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阴影里,母亲玛曼用深深的母爱抚养他长大成人,却又用深深的母爱控制着他,不许他离开。而雅罗米尔深深地觉得:对于一个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来说,周围是没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这正是青春的底色!生命的本色!

令人吃惊的是,西方母亲与我们的东方母亲在对子女的禁锢、压抑、控制甚至是以爱的名义去迫害时,竟然是惊人的相似!

君不见,古今中外,凡成大事的仁人志士有哪个不是秉持着“生活在别处”的生命理念,高举着青春、激情与奋进的旗帜,大胆地冲出思想的牢笼,去创造生命的辉煌,去谱写人生的华美乐章的呢?请问,又有几个人是在自己的鸡窝边、屋檐下、竹林外书写青春的诗行,创造人生的神话的呢?

“生活在别处”,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命题!它是兰波对生命的呐喊!它又经过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而更响亮地响彻整个地球的上空!今天,让我们高扬起这面生命的大旗吧!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们大胆地放手吧。孩子们的成功,不就是我们的荣耀;孩子们的幸福,不就是咱们的心愿吗?愿天下所有的年轻人都应当永远秉持兰波和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的坚定信念,在心中时常装着父母冷暖的同时,更应当扬起生命的风帆,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去创造生命的精彩与辉煌!并用我们事业的辉煌业绩和生命的全部幸福去回报那殷殷期盼的江东父老!这样,几全齐美,何乐不为呢?请让我们:

牢记“生活在别处”,潇潇洒洒走江湖。

善待自己孝父母,大家都好最幸福。

 


上一篇:中国历史(外一章)
下一篇:写在“世界读书日”
时间:2016/6/10 15:21:33      阅读:1179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