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我们道教的祖經,是我们常读常学的经书。
关于《道德经》的阅读,有人把《道德经》复杂化,他们或许看了一下,或听别人说了一下,认为《道德经》玄奥难懂,不好读不好懂,就拒《道德经》于千里之外。
我们认为,《道德经》并不是某些人说的那样玄奥难懂,《道德经》能读。《道德经》是周王室柱下史老子李耳所著,作为周王室史官的老子李耳,并不是神化了的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他跟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一样。《老子变化经》这样描述老子:老子行乎古昔,变化其神,脱胎于李母腹中,孕育72年乃降生楚国。老子生有异相,颜有三五大理,口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羊,手把天关。又说老子随世沉浮,退则养精,进则为帝王之师。自三皇五帝、夏商周楚以至秦汉时代,老子多次变化名号,降生人世,为帝王之师。这是神话传说,我们认识老子,学习他的《道德经》是不能取神话传说中老子的人物形象的。如果那样,老子就完全超越了我们普通人一切,我们就会觉得老子高不可攀。我们学习《道德经》,是学习凡人老子的著作。作为凡人老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人,他也有家室,有妻子儿女,他也有自己的事业,他也有成功与挫折,也有生老病死。他做官到周王室史官,也算辉煌,但他做官到晚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王室颓丧,政治昏暗,他的抱负不能施展,理想不能实现,这才不得已离开朝廷,隐没荒野。老子在出洛阳向西去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道他不是一般人物,要他留下点书面东西,不然就不放他过关,老子似乎是不得已而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老子活了130岁去世了,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孩子;有少年哭他,如同哭自己的父母;老子的朋友秦失去了,号了三声就出来了。有人指责秦失,秦失说,“人之生死寿夭皆禀受于自然,古时候称此为逃避自然的规范。正该来的时候,老聃应时而生,正该去的时候,老聃应时而去。安心时运而顺乎自然变化,哀乐便不能侵入心灵,古时候把这种解脱称为天帝解除人的倒悬。
老子的《道德经》是他一生社会经历阅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作为跟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的老子的真实思想的反映。作为出身平民睿智的李耳,做官到周王室,他对最底层社会到最高层社会各方面无疑是有全方位的立体的了解与认识,他的《道德经》的在当时的现实性与深刻性是非常自然的事。事情正是这样,老子是世界上公认的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什么叫伟大,伟大就是能处处与人民站在一起,处处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鼓与呼。老子是最具平民思想最能体恤民情的人,最关注老百姓心声与疾苦的人,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里全都是为老百姓说话的,都说的是与老百姓最贴心的话,都说的是老百姓的心里话。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看,没有比我们的老子说得更好的。我们随便举个例吧,老子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说显示国家统治权力的机器,千万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这话说得多好,那些手握权力的腐败分子不是曾经用权力来威胁压迫老百姓么,老百姓不是只有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有苦没法说,有冤无处申么?如果都按老子说的办,老百姓还会受这些苦吗?五千言里,可以说字字句句都是这些对老百姓非常有益有用的话。作为我们的祖先老子在《道德经》里为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说的话,我们有什么不能理解不能懂呢,《道德经》又有什么不可以读呢?
五千言的《道德经》可以说通篇全都是道与理,都是非常客观公正的话,都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在老子《道德经》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等级观念。用我们道观里某些老道的话来说,《道德经》里没有一点抬高一些人打击一些人的话.所以有专家学者称老子的《道德经》是全息逻辑理论,是哲学思想,我认为,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的这种哲学思想简直就是原生态的纯天然的没有污染的哲学思想。如果都按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去搞,无论什么社会都可以治理好,无论什么国家都可以治理好,老子的思想在两千多年前适用,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适用,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再过千年万年也是适用的。这是因为,老子的思想其实就是天地间存在的永恒的“道”,这个“道”,不仅在天地间永远存在,而且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在天地毁灭以后它也存在。可见我们老子思想的伟大,他的伟大正缘于他的接地气,他植根于人民群众,植根于老百姓的心里,所以他就有无比强大的生命里,所以他就能永恒。老子《道德经》的这种深邃清新的哲学思想,是我们道教这种宗教所独有,这是我们道教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骄傲自豪与自信所在。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有人推崇备至,现在有很多专家学者早就认识到老子思想的巨大价值,一直在呼吁对老子思想的重视。现在,国家已经规定今年秋季《道德经》进入全国高中二年级教材,以后高考也要考。可见国家对《道德经》的重视。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在研究《道德经》,都认为老子思想伟大,据说,世界上对经书的翻译数量,《道德经》仅次于《圣经》。可见《道德经》的重要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我们学习《道德经》, 就是要学具有平民思想的周王室史官老子的话,我们不应该把与我们息息相通的老子和我们拉开距离,望而生畏。伟人其实是最平易近人的,我们的习总书记不是当代最伟大的人吗?但他也显得可亲可敬,有时与我们普通人也没有什么两样,习总书记到了老农民家里和吃土豆,话家常,双手拉着大爷大娘,亲如一家,哪里有什么界限?习总书记见了年轻姑娘也像一般人一样喊“美女”,跟一般人哪里还有什么区别?习总书记的话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懂的吗?老子也是一样,他不过是两千多年前的伟人罢了。
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事后,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在这里,孔子把老子看成天上的飞龙,是永远见首不见尾的怪物(意即老子不是人,至少是不食人间烟火土的人,是方外之人,是我们永远不能信任和理解的人)。孔子这种对老子的看法,就把老子看成与我们普通人完全不同的另类,不可接近,不可认识与理解。像这样,我们就自然对《道德经》敬而远之,我们自然就和老子与老子的《道德经》隔绝开来,我们我们又怎么去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呢?孔子之所以对老子产生这样的看法,这是因为孔子本身就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说话行事,没有把握“道”的要义,他脱离了“道”,脱离了人民大众,他与老子不同道,所以他不能认识理解老子其人,这是毫不奇怪的事。
我们读《道德经》,首先要防止的正是孔子的这种倾向,不能认为老子和老子的思想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不能自绝于老子与老子哲学思想。我们只有不带任何狭隘偏见去学习领会老子的哲学思想,我们才会觉得,老子的思想与我们是那样的接近与一致,老子这个祖辈先哲,是那样的可亲可敬,老子的《道德经》原来是那样的通俗易懂,他一点也不生涩,一点也不怪异,他确实能使我们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