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盟员随笔 >> 盟员杂谈
乐山游学记
作者:王周菊   

古语有言:华夏风景之胜在西蜀,西蜀之胜在嘉州,嘉州之胜在乌尤。趁着春意正浓,我有幸参加了传薪书院的乐山游学活动,这次游学行程,就从乐山乌尤寺开始。


2014年4月17日 夜驻乌尤寺

下班后,驱车近3小时,到达乌尤寺时天已抹黑。停车山脚下,借着灯光,拾阶而上,到山顶,不觉已大汗淋漓。夜色朦胧,来不及观看周围景致,只听到寺院树林里单调的蝉鸣,闻到各种说不出名字的植物散发的香气。安排妥当后,匆匆在寺院客房住下。


2014年4月18日 寓文于景游古寺

凌晨五点在寺庙的钟鼓声中醒来,听到寺里僧人早课的唱诵,我们的游学也正式开始了。


旷怡亭外,可见川师已故“当代颜回”、国学先师杜道生杜老所提苍劲有力的旷怡亭楹联,黑匾白字十分醒目:“苏和仲山高月小  范希文心旷神怡”。此联来源于苏东坡《后赤壁赋》和范仲淹《登岳阳楼记》。


旷怡亭是抗战时期“马一浮先生讲学处”,遍能法师(乌尤寺已故方丈)所题匾额挂于亭内。马一浮先生是杜道生杜老的老师,近代最伟大国学泰斗。亭内有赵熙所题另一匾:“如此江山”,气势非凡。亭子不大,仅能容三十余人听课。我们百余国学爱好者齐聚在旷怡亭,追忆着当年马先生在此讲学的洪钟之声。


民国时候蒋公为了整顿党内风气,保存祖宗文化,出资礼请马一浮先生创建复性书院,便有了此讲学处。复性书院依寺而建,仅几间寮房,一个亭子而已,却培养了继承古圣贤文化的大批学者。马先生本人更是历经磨难上下求索,将古今中外文化汇通,讲学,刻书传承文化。在动乱时代坚守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气节,虽死不丧斯文。

乌尤寺风景之胜,人文之胜无与伦比。先有惠净法师结庐建寺,再有美男高僧船度飘摇乌尤。来此拜访的文人雅士岑参、赵熙等皆有事迹留传并撰题匾额。


旷怡亭的景色不愧是西蜀之胜,嘉州之胜。远望亭外,烟波江上有小舟泛流,飘飘似得道仙人;俯瞰亭下,三江汇流之处有薄雾笼罩,渺渺如青衣女神;翘崖绝壁之上是“中流砥柱”四个大字,只有泛波江上才能看到。两旁的古槐树已经开花,微风中散发阵阵花香。乌尤寺大殿和寮房基本保持原貌,墙上的壁画和题字有风化后修补的痕迹,寮房的木楼仍然踩得吱吱作响。可是整个寺庙依山而建,没有其他新修寺庙的金碧辉煌建筑,但有清秀动人的自然山水,有众多名人雅士题字题匾,让乌尤寺在西蜀古寺中一枝独秀。


这些著名的对联匾额值得我们在游中学在学中游,好好瞻仰,细细体味:

正山门前仰视,可见灰色沙土上的对联有些风化,不过还算清晰,青色竖排四个大字:青衣别岛。因乌尤寺所在叫青衣岛,又叫离堆别岛。

山门两旁石刻对联:古寺却回秦沫水  慈云常护汉青衣。沫水即是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之大渡河的古名。

另有青色小篆对联:寺门高开洞庭野  苍崖半入云涛堆。两旁“法雨”“慈云”,皆佛家常用词汇。

穿过天王殿,弥陀殿,在青衣亭前小憩,一幅清新的对联映入眼帘:频来佛畔清香满 小住江心绿玉堆。

小憩之后,沿着江畔前行,一石门上有对联:孤峰卓立 阶循鸟道侵红藓  寺隐乌尤傍绿天。环顾此处的灵秀山水,动静景物,红绿色彩,足以入画。

穿过石洞,到正殿前广场时,已是艳阳高照,寺庙的金顶建筑有些晃眼了。镀金的题字虽经历年久,还是清晰可见:正觉禅林 地当迦叶佛时早见青衣开化 寺与涐眉山对西看明月高秋。寺庙唐时修建,禅宗盛行,故称禅林,宋时改称乌尤寺。

在正殿弥勒佛像前驻足,两边客堂的对联很有意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本无外贼唯防我  各有来因莫羡人”,佛家的对联和偈子总是这样文字浅显却哲理深邃,禅意在焉。


大雄宝殿前面的对联很多。历代名人贤士皆有题撰。

赵熙题:遍飞曼陀罗花唯我独尊天上地下  此即宝庄严土出门一望山虚水深。

太虚大师题:大雄包万化源法雨弘施草木昆虫沾利益  正觉超万乘表身云遍满虚空世界放光明 。


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宝殿确实广大雄伟,尽显佛法无边。


经禅堂、方丈室,到五观堂,佛寺里僧人用餐前需做五种观想,故曰五观堂。“进退雍容周礼在是 香饭饱满上方得来。”可见僧人们吃饭是多么庄严的事情,米饭是供养身体和修道的资粮,饭前观想德行是否配用,我们常人也需要这样。


罗汉堂里五百罗汉各具形态,也是人间众生百相。我为自己数了一个罗汉,面容慈祥安静,大头大耳端坐。很是欢喜。


旷怡亭旁边的尔雅台,相传是汉朝郭璞修《尔雅》的地方。“名字谁寻景纯上,江山如画聶阳西”尔雅台是乌尤寺最有名的名胜,因为先有尔雅台,后又乌尤寺。台内有文字记载相关考证记录。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郭璞修《尔雅》之事,但是《尔雅》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中国第一部工具书,对读书人学习儒家经典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穿过尔雅台,我们沿着石梯到了后面的偏能法师灵塔,偏能法师是继船度之后乌尤寺方丈,也是与竺霞法师齐名的近代高僧,都曾在汉藏教理院任教。塔上刻的碑文记录着偏能法师的生平事迹,非常可敬的一位诗僧。长满青苔的石路告诉我们这里平时也是人迹罕至。离开前我们以鞠躬礼祭奠法师——崇贤希圣的情怀在一言一行之中自然流露。

最后来到大殿后的一个小山洞,名叫“花雨洞”。洞子不大,仅能坐三四人,里面堆满了旧家具等杂物,很难联想到当时文人雅士们雅聚时来此纳凉和吟诗论道的情景。

游乌尤寺,才知道寺庙里原来有这么多值得品味的东西,并不是烧香拜佛才能来的地方,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此次乌尤寺一整天的游学,开启了我此生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游学。孟子言: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游览之乐是在一景一物之中,更是在一人一事之中。但愿今天来此游学的朋友们乐山,乐水,更乐学!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此段暂作这一天游学的结语。






2014年4月19日   廖平墓前弔经师

郭公故居论诗人


上午快10点,才到达乐山井研县廖平故里。县城外一个很偏僻的小山丘上,在荒草丛中看见有个石碑,刻有“廖平故里 同乡后学李一珉敬题”。再前行数十米,来到山坡上的廖平墓,只见墓碑上刻有“廖季平先生墓 井研县人民政府立 受业张秀熟题公元一九八七年七月” 墓碑前众人伫立数十分钟,默默吊念。 墓地非常荒凉,墓地周围的石碑也大多风化。只有几块碑文依稀可见。其中一联:大经师廖平 毓秀钟灵两间正气 解经释义一代儒宗。正在大家凭吊之时,一位七旬左右老妇人来到墓前,自言是廖平曾孙媳妇,与丈夫在此守墓,丈夫新死,妇人独自坚守墓地至今。听闻讲话声音,循声而来,见众人来此凭吊,非常感动,泪水盈眶。


廖平是中国最后一位经学大师,康有为也曾师从廖平,其维新变法思想来源于此。当年张之洞在四川做学正,创建“尊经书院”时,廖平院试第一名,深受器重。廖平先生最大成就就是经学六变。最后以“天人合一”将中国古代经学和医学等自然科学汇通。对今天的研究仍然有很大指导意义。廖平虽一身坎坷,屡遭排低、夹击,而始终心坚骨硬,他应当是学人的良师,治学者的楷模。这样伟大的经学大师在文革时也曾遭受掘墓抛尸,仅留下我们现在看到的衣冠冢。但是其学问和人格的光辉任何时代都无法淹没。



下午来到位于沙湾古镇的郭沫若故居,除了故居外,还修建了很阔气的纪念馆。

穿过贞寿之门,依次参观了故居里面的天井、书房、卧室、厨房、神龛和郭沫若儿时私塾绥山山馆。房间里面黑漆木质建筑透着浓浓的时代气息。郭沫若的夫人们,张夫人,于立群,日本夫人安娜曾经住过的卧室,也透露着那个时代女人的悲欢离合以及对传统婚姻的坚守。其父亲继承祖业,亦工、亦农、亦文,是当地望族。其母杜氏夫人出生书香门第,成为他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其兄郭开文善诗、书、画、篆刻,多才多艺,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给少年郭开贞带回了新思潮。其私塾老师沈焕章熟读诗书,为郭开贞奠定了中国传统国学的坚定基石。所有这一切,造就了这位文豹的成长。离开私塾后,少年郭开贞开始到乐山,成都求学。受大哥新思想影响,个性叛逆,多次被学校斥退。出于对国内学界的失望,加上对包办婚姻的反叛,1913年底,前往日本留学,学医从文。革命爆发后,郭开贞作为一个激情的知识青年,毅然投入革命洪流。所创作的诗集《女神》、《凤凰涅槃》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由于被蒋介石通缉,1929年-36年再次流亡日本,期间埋头著述,并破解甲骨之谜,成为“甲骨四堂”之一。抗战爆发后归国投笔请缨,以笔为戎,文化抗战。抗战时期的六部历史剧《屈原》、《虎符》等,成为宣传抗战的最强音。革命胜利后,参与新中国建设,成为共产党高级领导,战斗在科技文化战线直至终老。


郭沫若的生平围绕着文化和革命,充满着浪漫激情。哲学,医学,科学,文学,考古学均有涉及,被称为“球形人才”。 一生最崇拜诗人政治家型的伟人如曹操、毛泽东。然而曹操未能完成诗人和政治家的双重使命,只有毛泽东将诗人和政治家的情怀完美结合。所以郭沫若的偶像就是毛主席。他与毛主席周总理交往甚密而被世人讽为“御用文人”。对于郭沫若这样的大文豪,应该站在浪漫诗人和爱国主义者的角度理解才不会偏颇。所谓“投机取巧”实际是一个诗人政治家的激情使然,包括他的几段婚姻,我们普通人是很难正确全面地认识的。


游完整个故居和纪念馆,已是黄昏十分。工作人员要闭馆下班,我们师生百余人只好在纪念馆门口街边席地而坐,总结今天的游学。最后众人齐声诵读《凤凰涅槃》,读书声振聋发聩,响彻夜空!此情此景,开启了当今文界先河,也创造了古今杏坛奇观。我们以此革命的形式纪念这位革命的诗人,真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两天的游览结束了。作为一个国学爱好者,对巴蜀山水和人文充满了由衷自豪,吸引着我向着圣贤之道继续前行!




上一篇:第二篇 父亲的婚姻 续第一篇《父亲的爱情》
下一篇:免费的早餐
时间:2014/7/17 17:49:48      阅读:1996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