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情况调查及建议
陈晓慈、徐春龙、巫尹燕(政协会议主席发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信用社改造重组、清理农村基金会、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地方金融机构获得了快速、稳健的发展。地方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相互依存和互补共生的关系,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以至于地方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地方经济也是地方商业银行发展与安全的重要依托,一方面地方商业银行在支持着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地方经济也促进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和地方商业银行的同步发展中做好协调工作,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商业银行的共赢发展。
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地方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当前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制约因素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与整改,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深化金融机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改革,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形成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体系,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要。大幅降低各级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在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及早推进并购重组和股权多元化,以控制和化解风险隐患。
德阳银行成立于1998年,是在当时城市信用社和城区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而 成的,是德阳唯一的市级法人银行业机构。当时组建的初衷是为了化解岌岌可危的城市信用社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德阳银行已发展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和方便市民金融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规模偏小,撬动能力较弱。要想在德阳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努力增强资本实力和优化股权结构,力争用尽快建成优秀的区域性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德阳银行的发展现状
1、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12年末,德阳银行的存款余额为303亿元,占全市全部存款余额的17.9%;德阳银行的贷款余额182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21.1%,存、贷款余额在德阳的银行业机构中均为第一,是支撑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在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上更有利于当地。由于体制和回报效应等原因,国有银行在当地吸收的存款有一部分被用于支持发展较快的区域和中心城市的建设,但德阳银行在当地吸收的存款基本上都投放在德阳。2012年末国有银行德阳分行的存贷比平均为41%;而德阳银行的存贷比为60%,高于国有银行德阳分行的存贷比19个百分点。
3、打造“亲民”品牌,专注“亲民”服务。重视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德阳银行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小微信贷工厂”、“会员制互助担保贷款”等业务品种,以及中小企业贷款中心、微贷中心等,受到了民营中小企业的欢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品牌。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份额及增速始终占据德阳辖区金融同业的首要位置。
二、制约德阳银行发展的问题
在德阳地方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阳地方金融机构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股权结构不合理,距离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还有距离。德阳银行地方政府持股比例较高,超过50%,其他股东的股份较小且分散,且缺乏具有金融专业背景的股东,企业特质较弱,政府色彩较浓,制约了“三会一层”作用的发挥。
2、市场定位不准确,存在很多中小型地方金融机构一样通病,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使地方金融机构难以形成自身经营特色。
3、资本规模不雄厚,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2012年末,德阳银行总资产达465亿元,比1998年增长58倍,从亏损0.4亿元到实现净利润8亿元。但总体规模偏小,总资产规模仅有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水平的55%。
4、传统业务占比高,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缓慢。受资本实力、市场准入、人才结构等因素的制约,一些现代金融业务还不能办理,如不具备开办证券资金托管,非金融企业债的承销,发行信用卡等业务。在经营上主要依赖传统业务,盈利模式单一,80%的经营利润来源于利息收入,金融营运创新不足。
三、加快德阳银行发展的建议
针对地方金融机构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国内金融环境的新变化,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将取决于自身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外部环境的支持。
1、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中小银行,主要作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当地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因此,德阳银行应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找准目标客户群,突出发展重点,有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乡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广大市民的市场定位,充分利用地方一级银行法人、地缘优势突出、运行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等优势,以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推进零售业务发展为基础,紧紧围绕基本市场精耕细作,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实力,提升抗风险的实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不仅是扩大资本规模、完善公司治理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而且事关股权结构的优化、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德阳银行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在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上,不仅要看重公司的实力,更要重视战略投资者的行业类别,做到引资和引智相结合,注意选择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业务类型近似、定位相近、有金融银行背景的、经营管理先进的、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先进管理水平的实体集团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进先进的风险控制技术和公司治理理念。
3、优化股本结构,经营管理上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现代公司制度包括三个方面:公司法人制度、公司组织制度和公司管理制度,其关键是公司法人制度。德阳银行目前一股独大的局面不利于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应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对现有的股权和股东结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境外资本入股德阳银行,降低地方政府持股比例。进一步完善“三会一层”的职责和分工,健全完善股东大会运行机制和董事会制度,进一步优化董事结构,充分发挥“三会”的决策、监督作用,实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高效运转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人力资源是银行发展之本,着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管理人才,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提高绩效管理的科学化、市场化水平。根据业绩完成情况来确定报酬,从而调动起全行人员的积极性,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增长。要建立薪酬的延期支付制度,避免经营行为的短期化。
5、贴近市场拓展业务,坚持特色化发展战略。一是开发特色化产品。立足区域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推进电子银行、社区银行和科技银行等专业分支机构的建设,努力满足市场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二是实行差异化经营。通过服务机构、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担保方式、信贷产品的创新,推行“错位”经营、“错时”服务等策略,贴近“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继续巩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品牌影效应的“小额信贷工厂”模式;三是全力打造流程银行。以客户为中心,重构业务和管理流程,通过业务前后台分离,再到集中化处理,专业化审核,实施全流程监督与控制等,建立高效、便捷、优质、安全的服务体系,打造高效营运的流程银行;四是优化业务结构。主动顺应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大力发展小微业务、个人业务,积极拓展金融市场业务,持续提高中间业务的占比。
6、用好现代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加快发展。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银行资本金,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增强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实力;积极探索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积极争取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的承销资格,通过短期融资卷、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和区域集优集合票据等工具帮助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提升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参与货币市场运作,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增强定价能力。
7、提高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水平。以互联网为依托,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业务发展结合起来,建立起覆盖所有业务种类的计算机综合业务系统和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构建安全、可靠、稳健运行的科技支撑体系,形成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终端、柜台服务相互交织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网络,为企业与市民提供24小时的、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8、各级政府应对城商行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作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其经营呈现“资本小、区域窄、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应给予适当的风险补贴和税收减免;同时,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地域局限性,决定了其吸纳组织存款较的能力不具有优势;又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与本地中小企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之于其他银行更高,因此,在存款准备金政策上予以优惠与支持,以保障城市商业银行满足小微企业有效的信贷需求的实力;市、县两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引导作用,通过风险补偿、担保基金、财政奖补等多种方式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和金融法治环境。
关于加快德阳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建议
魏陈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农村体制改革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中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并未根本改变,“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目前,德阳正处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解决好城乡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内涵
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内涵就是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其功能就是确立统一的政策框架,实现城乡各种要素自由流动。目标就是达到政治权利、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上逐步趋同。目前重点是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政治、经济、公共服务保障一体化,逐步改变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德阳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现状特点
德阳是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近几年,通过市县乡镇共同努力,德阳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城镇规模扩大、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城乡差异逐步缩小。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未能根本改变,城镇化率依然偏低,与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一)三化促进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仍然不高
2012年德阳地区生产总值1280.2亿元,比1983年建市增长76.9倍,年均增长10.9%,经济总量跃居四川第三位。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高0.7、0.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由建市时的“一二三”(52.1:32.8:15.1)发展为2012年的“二三一”(15.1:60.2:24.7)的格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半壁河山降至不足七分之一,实现了传统农业市到工业大市的根本改变。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依然不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仍高达15.1%,分别比全国、全省高5和1.3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业人员仍较大
(二)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城乡差距仍较大
德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53元,是1983建市时的24.8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差距逐渐缩小。但与成都相比(2012年成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5:1),德阳仍有差距。农民务工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比重大幅增加
(三)人口城镇化逐年加快,发展进程慢于经济发展
2000年开始,德阳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期,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达到41.3%,每年提高近一个百分点,近两年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更加快了城镇化进程,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4.8%,每年平均提高1.7个百分点,比前十年每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但城镇化进程仍低于全国(52.6%)7.8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全市农业人口仍高达281万人,占总人口的71.8%。
(四)土地城镇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尚未建立
德阳县域经济较为发达,六县(市、区)有四个县曾经多年进入四川省“十强县”行列,近两年什邡、绵竹先后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二十强。但县域经济优势近年有所弱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排位看,2012年与2007年比,旌阳、广汉、中江3地位次上升,什邡、绵竹、罗江3县位次下降,且下降的位次远远高于上升的位次。从公共财政收入看,仅有旌阳、中江两县位次上升,其余4县(市)财政收入排位均下降。旌阳、广汉、中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两百亿元以上,什邡、绵竹一百亿元以上,罗江仅不足七十亿元,县区间发展差异仍较大。
(五)小城镇基础较好,新型城镇化发展仍然不足。
2012年,德阳有99个镇,21个乡。5-10万人的镇有15个,4-5万人的有16个,2-4万人有61个。但除城区外,非农业人口上2万人的小城镇很少,难以形成与主城区相对应的人口和产业规模,导致主城区产业难以向小城镇疏散。2011年,全市近60%的镇公共财政收入不足500万元,三分之一镇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城镇规模偏小,产业和人口集聚力不足,对周边和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六)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推进,体系尚不完善
灾后重建在不断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近年,德阳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启动并初见成效,交通、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城市保障服务水平差距仍较大,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三、加快德阳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与收入增长
要按照“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加快实施旌东和亭江新区规划,县(市)规划和重点镇等城镇规划,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思路,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发挥工业主导作用,以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大型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就业容纳器”的作用,实现更多就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观光农业的发展,加快构建城乡对接、产销一体的产业产业体系。
(二)加强县域经济,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着力在扩总量、调结构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重点抓好园区建设。要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做大、做强、做精、做美特色产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出规模和水平,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真正使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一方面,要跳出县域、放眼全球,通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要努力调动县域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
要以历史名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产业大镇等特色小城市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镇建设,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重点镇的发展定位、产业基础、特色优势以及发展需求,选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工业调整振兴、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支农惠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有重点地整合相关资金,集中集约投入使用,力争尽快促其做大做强。注重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三)加快统筹城乡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加快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变农民仅依赖土地生存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让更多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教育、卫生、生活基础设施、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缩小城乡服务保障差距,为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加快城乡户籍管理改革。加快出台农村户籍制度改革,解决长期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落户问题。同时抓紧研究制定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向城市居民和产业工人转换。继续开展农民工就业援助活动,切实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政策咨询、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转移就业。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面,提高保障水平,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分层、分类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研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办法,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补贴范围。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谢琼英
案由:
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每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关系整个民族的兴衰。正处在身心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小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长、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问题。尤其是留守学生群体、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情感脆弱,甚至产生仇视心理等较为突出,因各种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行为轻则厌学、逃课、离家出走,重则服毒、自杀、杀人等有可能发生。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人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约1/5有抑郁倾向,自闭自私,沟通交流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切实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政府和学校努力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据调查,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
1、学校、教师、家长认识不够。
不少学校的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对其产生的影响认识不足,往往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情绪性格思想化”的倾向,有的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为思想道德问题,反之把思想道德问题归为心理问题,由于认识不到位带来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很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关心不够、认识不当。因为身体不适,发烧感冒有明显的外在表征,容易被家长发现,只要及早治疗基本可以痊愈。而心理出现疾病的苗头不容易被发现,再加上一些家长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同时也害怕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导致心理教育干预无法进行,使心理疾病恶化甚至带来严重后果。
2、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队伍薄弱,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目前,我市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职人员很少,兼职人员较多。他们大多还承担着语文、数学、外语、班主任等教育教学工作,能挤出落实心理健康辅导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而且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由非心理学专业教师通过短期培训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专业素质不高、存在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手段单一等情况,影响了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3、专项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需要的机构是一个服务性机构而非经营性的赢利机构,因此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来支持它的正常运转。其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办公用品、图书资料、人员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开支,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了解到,大多数中小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没有专项经费支持,让这项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4、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制度规范及长远规划。
大部分高中、初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课未进入课程安排,或没有相对统一的心理辅导教材。心理健康教师编制、职称没有得到落实。现有专业职称评定系列中没有心理教师的职称系列,迫使中小学心理教师只能在心理学专业以外的学科中晋升职称,极大地挫伤了心理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5、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家庭、经济等压力同样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师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广大一线教师工作清苦,但仍表现出可贵的责任心,他们始终不忘为师之本,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也有些教师价值观缺失,甚至极个别教师还存在人格上的问题,人际关系紧张、教学态度不端正,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教育教学方式不妥当,教育教学成绩不理想等。因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统一领导,确保长抓不懈。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便于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建议成立市、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小组,层层落实,由市、县分管领导和宣传部、文明办、人事、编办、财政、教育等部门组成,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形成合力,确保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长抓不懈,持之以恒。
2、加大软硬件投入,建立健全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一是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及岗位设置。建议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分层督促各学校落实好配备1-2名符合条件(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学历)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和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建立一支稳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
二是尽早协助解决学校建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室)必需的办公设施设备。建议政府核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做到政府支持一部分,学校内部经费调剂一部分,尽早建好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室),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有利于学校持续有效开展好心理健康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预防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及心理问题。
3、加强培训、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建议一方面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80%的不良情绪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和任课老师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把师源性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降到最低程度,使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能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多形式、多渠道的技能提升培训,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功能,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加强家、校互动合力,不断提高家教水平
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校互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家长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学习,引导家长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打破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心理健康的旧观念,加强与子女交流沟通,努力形成家、校互动合力,提高家教水平,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5、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研究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建议市、县电视台、广播等媒体固定开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加强正面报道,消除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与社会氛围。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净化文化市场,严禁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电子游戏厅和网吧等经营性场所的管理。全社会要对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单亲和刑释的未成年人等)给予更多的关爱。消除中小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关于加大对“广汉汉剧”保护的建议
肖铁成、王家友
案由:
一、“广汉汉剧 ”,是晚清由陕西汉中一带,由民间艺人带入川西的一个地方剧种。近百年来,几经辗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落户在广汉,取名为“广汉汉剧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演出了大量传统剧目和适应时代的革命现代戏,为我市的文化教育事业以及经济发展作出了功不可低估的贡献。2006年被国家评定为德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改革开放初期,广汉汉剧迎来了她新一轮的鼎盛期,在省会城市成都的演出《走南阳》、《游西湖》等传统剧目轰动蓉城,川台、川报广为宣传,为我市争得荣誉。
三、现状却令人担忧。如今中青年演员各奔前程,留下的十余个老艺人都年老体弱,年纪最小的都是花甲老人,最高龄的艺人已经八十有余了。没有剧场,服装道具荡然无存,音乐人员稀缺,面对此情此景,传承“广汉汉剧”,仅仅靠几个老艺人是困难重重的,举步维艰。
四、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都强调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上。德阳是文化旅游城市,广汉汉剧,是我省唯一的落户德阳广汉的古老剧种,声腔优美,剧目纷繁且千锤百炼,是我国地方剧种中的瑰宝。因此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汉剧”的扶持,以利于其传承。才能做到保护我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我市文化内涵,与三星堆遗址,文庙等国际性旅游景点争芳斗艳,建设美丽德阳彰显软实力。
措施与建议
一、政府拨专项资金利用现有的汉剧艺人,搞一组有声有色的音像制品资料,对唱腔、音乐和优秀剧目保存起来,动态传承汉剧艺术;同时组织一个小型的写作班子,帮助老艺人写回忆录,整理汉剧传承的文字资料。为汉剧的研究与传承保留依据。
二、利用文化馆等场地,适时举办汉剧唱腔、唱段的培训班,有现有艺人到场对一些汉剧爱好者和青少年做讲座,动态传承汉剧。
三、适逢节日庆典,政府和文化部门多邀请汉剧艺人的演出,重视汉剧艺术的传承;
四、戏剧进校园。培养下一代对汉剧艺术的欣赏能力,提升青少年的戏剧人文品质。
五、利用电视媒体,更广泛传播汉剧文化。
关于进一步促进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袁秀丽
一、德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同时更是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发展德阳装备制造业,对德阳市在新一轮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更好的应对高科技时代的激烈竞争,加快德阳市经济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德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已达1470余家,拥有 中国二重、 东方电机、 东方汽轮机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 重装制造企业,形成了以发电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等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工业体系。同时,周边各县市区和乡镇又陆续投建了1000余家机械配套加工企业。全国60%以上的核电产品、50%以上的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以上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16%以上的风电设备由德阳制造,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石油钻机出口国内第一,先后被命名为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 产业示范基地、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2013年1月6日上午,重装之都德阳正式被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授予“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称号,这标志着德阳装备制造业发展迈上了新的更高平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要清醒的看到德阳在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链条延伸程度和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差。企业集群、区域集群仅仅是产业的重要布局,更重要的是产业链条的延伸。德阳装备制造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以承接“三大厂”(二重、东汽、东电)配套生产为主要业务,且多以来料加工方式,经营风险非常大,一旦下游采购企业出现生产波动,上游配套企业的风险系数将呈几何式增长,整体抗风险能力差。而且配套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造成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而且龙头企业产品链延伸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大企业追求自我配套,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充分,不能发挥集群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互补优势,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中小企业更是不适应产业链发展的需求。今年,由于受宏观经济和政策影响,“三大厂”装备制造业订单减少,生产经营困难,导致配套企业之间度日艰难。
(二)生产设备结构和核心技术不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近年来,虽然各大企业的生产设备水平和新度系数总体提高,且有的处于国际同内领先水平,但落后的技术和设备所占的比例仍然很高。虽然龙头和大型企业的成套研制能力已显著增强,但许多核心技术仍受制于国外,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对外依赖度较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较少。另外,中小装备制造企业普遍自身创新动力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且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差。以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在全区102家装备制造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仅14户。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能力偏低,企业间也缺乏技术协作来解决共性、战略性的技术问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是5%-10%,而德阳经开区区域内装备制造业企业科技投入平均仅达到2%左右。
(三)协作配套不足,部分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较多。德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水平相对并不算太高,骨干企业之间协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原材料本地化供给不足,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较低,大部分企业各自为战,形不成专业化的生产优势,一般性产品能力过剩,多数以对外承揽加工为主,长线拳头产品少,同行业间恶性竞争频繁。
(四)企业人才结构和发展战略不适应国内外重装市场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高端技术性人才缺口严重。多数企业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并存在高端人才流失现象,恶性竞争导致的区域内同行业“挖才”现象普遍,企业发展所需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技术工人的供给存在结构性问题,高技能人才短缺。中小企业普遍对技术工人培养不够重视,忽视技术工人的重要性,高级技工已成为目前的“稀缺资源”。同时,人才培养也存在大专院校与企业对接不好等问题,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学校培养不足。
(五)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总体要求。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德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产品品种单一,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和成套设备制造能力不足,产品结构偏于低档化,中小企业自主产品少,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六)政策争取的力度和各项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大和完善。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主要以重要装备制造业为主要特征,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德阳作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应充分意识到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在政策的支持力度上还有待加强,各项保障制度应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三、对策及建议
(一)以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为平台,促进产业链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产业链和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及产品作为重点。继续重点促进三大优势传统产业链(发电成套设备产业链、冶金成套设备、石油化工设备产业链),积极培育六类新型装备产业链(数字化自动控制仪表和系统产业链、工程机械设备产业链、环保节能设备产业链、新型特种电线电缆及其制造成套设备产业链、军工配套产品产业链及其它新型设备产业链),同时重点建设以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三个特色装备制造业工业园区及相关配套产业园区,促进装备制造业产品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集中发展。
(二)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提高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生产设备水平,进一步加快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项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依托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提高企业原创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特别是要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研发工作,掌握核心技术,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形成,创建一批知名品牌。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应变能力,实现企业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推进企业研发、物流库存的变革。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本企业实际,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改造工艺技术和装备,大力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财务、物流、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的应用。
(三)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做好转型升级和发展配套产业集群。一是要把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始终作为提高德阳经开区竟争力的战略产业,认真贯彻好国家调整和振兴装备制造业规划的精神,针对德阳实际,制定加快德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保障措施等。加强政策的研读和分析,利用好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政策引导资金,推动区内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二充分发挥产业优势,通过提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整合产业资源,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外包配套和社会化协作,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配套,降低成本,带动配套企业及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产业集聚,积极发展若干分工和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产业链和产品链,推动重装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以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为载体,提升竞争力。要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坚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推进“双百工程”实施力度和广度,加强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引导企业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进一步加强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建设,以良好的条件吸引、稳定和培养技术管理创新人才,加同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积极开展定向及岗位培训,使企业工人从单一技能型向技能复合型转变。充分利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学院等高职院校加快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满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装备制造业产品和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再创新和自主创新;通过与国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合作,广泛开展联合设计、联合制造,逐步实现自主制造的目标;全面提升机械装备的制造水平,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一步提高装备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发挥德阳区域优势,整合装备制造业资源,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产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大企业、大品牌、大项目重点突出的装备制造聚集地。
(六)以建立完善保障体制为手段,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给予资源要素支持。对先进装备制造业及国内外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优先配置土地、资源的政策,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切实做好生产性企业日常水、电、气和交通运输等生产要素协调。二是给予财税、金融支持。对列入国家、省、市的重点项目给予贴息支持,推动项目快速发展壮大;以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并购重组;金融部门对装备制造业项目予以优先贷款。三是给予专项发展基金支持。装备制造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要用好用活产业发展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和专利资金,引导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的发展。四是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以德阳今年被列为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将对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企业重大自主创新项目、重大技改项目给予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对国家级企业级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几何量计量中心建设给予重点支持。五是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德阳市重装联合会、机械同业商会等行业协会工作机制,开展定期培训、交流、紧密合作制度;各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建立市场供求、生产能力、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发布和行业预警制度,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反映行业动向,提供政策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六是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四川省驰名商标,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七是强化协调,完善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完善德阳市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德阳重装基地建设发展情况;建立市级相关部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市级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落实各县(市、区)、市级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制。完善重装领导小组与重装企业间的联系沟通机制,加强重装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合作、交流;完善重装企业的生产、效益、产品性能、技术状况等指标的统计分析工作,科学、准确地把握重装基地建设发展情况,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关于提高德阳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建议
魏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德阳市提出了提前2年(201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近十年德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但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仍有一定压力,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收入。
一、德阳城乡居民收入现状特点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高
城乡居民收入居全省前列。2012年德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953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67元和195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十年保持全省第三位和第二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近十年,德阳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统筹城乡工作的推进,使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12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收入之比),城乡差距比2002年缩小0.37,低于全省2.9:1和全国3.1:1的比例。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近十年,德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的1.96倍和2.4倍,年均增速均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4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03%。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近十年,德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快,年均增速达13.03%,高于全国(12.33%)0.7个百分点和全省(12.75%)0.28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速1.57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增幅低于经济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低于经济增长。近十年,德阳经济长足发展,地区生产总值(GDP)2012年比2002年增长3.41倍,年均增长16%(现价),人均GDP2012年比2002年增长3.65倍(现价),年均增长16.61%(现价)。城乡居民收入虽保持较快增长,但增幅分别低于全市经济增速4.54和2.97个百分点。
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差距大于全国。2012年,全国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3.09倍、2.18倍和2.2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5.12%、12.3%和12.33%(现价、下同)。全国人均GDP增速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2.82和2.79个百分点。而德阳人均GDP增速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5.15和3.5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差距分别高于全国2.68、0.79个百分点。
4.城乡居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城乡居民收入由工薪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部分组成。德阳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整个收入的比重在90%以上,其中工薪收入占65%以上。2002年到2012年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年均增长11.5%,低于全部收入增幅。农村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90%以上(两项收入各占45%),十年两项主要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3.3 %、11.9%。可见,城乡居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源增幅不快。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建议
德阳提出2018年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全市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2年翻一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4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元。要实现这一目标,2013年—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将达到12.25%,超过前十年年均增速0.7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2.34%,略低于前十年增速。2002-2012年德阳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2008年地震后恢复性增长的共同拉动,使德阳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到达了省内较高水平。但近两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逐年回落,2013年1-3季度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为8.7%、12.7%,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快速增长,德阳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1、高度重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政府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重要工作。要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研究政府和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不同类别居民收入提高的具体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工工资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离退休人员社保标准和低保人员的保障水平,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奠定基础。
2、加快经济发展、稳定就业收入。坚持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用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工业的持续较快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同时,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渠道,拓宽收入来源,为保持城乡居民工资收入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3、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根据各地特点科学布局发展高效油菜、蔬菜、 林果等经济作物,加快发展特色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高收益养殖产业,通过农村专合组织和粮油畜禽农副产品深加工农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4、加快金融业发展、增加居民投资收益。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投资收益逐步成为居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金融业的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机制的改革,促进民营金融企业的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安全的投资渠道。
5、加强职工工资监管、缩小高低收入差距。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和监管,完善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 收入,有效缩小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合理调节行业 收入分配,加强对 垄断行业和收入过高企业的工资内外收入的监管。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治理整顿不合理收入,依法取缔 非法收入。加大监察力度,严格执行 最低工资制度,禁止拖欠、 克扣工资等侵害职工利益的行为。
关于大力支持促进德阳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建议
魏陈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大企业大集团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为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增强企业发展竞争力和带动力,近年,德阳积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对全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从全市大企业大集团数量、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地区(行业)分布观察,发展差异较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培育发展一批有规模、科技含量高、行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有效的促进和带动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德阳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现状
2012年,德阳市工业、建筑、房地产、批零住餐大企业大集团共59户,其中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26户。资质等级一级以上的建筑企业11户。资质等级二级以上的房地产企业16户。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的批零住餐企业6户。工业和批零住餐企业分别比2010年增加9户和1户,建筑企业减少1户,房地产企业数持平。进入全省100户重点大企业大集团的有7户,均为工业企业。
(一)工业大企业发展良好、带动力突出
2012年德阳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企业26户,比2010年增加9户,其中:机械行业1户,食品行业1户,化工行业3户,医药行业1户,建材行业2户,采掘行业1户。2012年26户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16.32亿元,比2010年增长39.68%,2010-2012年均增长18.18%,发展势头良好。对全市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作用突出。
2010年—2012年德阳主营业务收入上10亿元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单位:亿元
|
户数(个) |
资 产 |
主营业务收 入 |
利 润 |
利 税 |
从业人员
(人) |
2010年 |
17 |
1280.35 |
656.03 |
48.55 |
108.25 |
62663 |
2011年 |
21 |
1409.28 |
872.40 |
61.19 |
134.00 |
72973 |
2012年 |
26 |
1440.63 |
916.32 |
58.68 |
150.66 |
75275 |
2012年,26户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从业人员分别达到916.32亿元、58.68亿元、1440.63亿元、7.53万人,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077户)的比重为41.7%、39.5%、53.2%、64.5%、32.1%,工业大企业的发展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力强。
从全市大企业大集团的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工、食品三大支柱行业,其中机械8户、化工8户、食品5户,分别比2010年增加1户、3户、1户,2012年三大行业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占26户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的比重达92.5%、87.2%。企业的不断成长发展有力的促进了三大产业的发展,机械、化工、食品三大行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 %,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成效突出。
(二)建筑、房地产大企业总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2012年德阳本地注册一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11户,比2011年减少1户,比2010年减少2户,企业户数呈逐年减少。2012年11户建筑业大企业实现总产值115.13亿元,比2010年下降24.12%,年均下降12.89%;2012年实现利润1.31亿元,比2010年下降65.54%,年均下降41.30%;2012年从业人员2.69万人,比2010年减少1.88万人,下降41.18%,年均下降23.31%。全市建筑大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近两年企业效益下滑严重,全市最大规模的建筑企业四川川交路桥2012年实现总产值比2011年下降23.14%,利润下降34.71%。
2010年—2012年德阳一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主要指标
单位:亿元
|
户数(个) |
总产值 |
利 润 |
从业人员
(人) |
2010年 |
13 |
151.74 |
3.81 |
45711 |
2011年 |
12 |
160.38 |
1.62 |
30562 |
2012年 |
11 |
115.13 |
1.31 |
26888 |
2012年德阳本地注册的二级以上资质的房地产企业16户,比2010年减少2户。2012年16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85亿元,比2010年增长9.00%,2010-2012年均增长4.40%。
从近年数据显示, 全市11户建筑大企业实现总产值115.13亿元,仅相当于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16户二级房地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85亿元,仅相当于森普管材一个企业。建筑、房地产大企业数量减少,行业和企业经营规模都较小。致使本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强,本地许多项目和工程被外地企业中标,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经济效益逐年下滑。
2010年—2012年德阳二级以上资质房地产企业主要指标
单位:亿元
|
户数(个) |
主营业务收入 |
利 润 |
从业人员
(人) |
2010年 |
16 |
14.54 |
1.57 |
992 |
2011年 |
18 |
22.11 |
0.92 |
948 |
2012年 |
16 |
15.85 |
0.92 |
1366 |
(三)批零住餐大企业规模扩大,行业支撑力增强
2012年德阳营业收入达10亿元的批零住餐大企业6户,比2010年增加1户(四川洋洋百货股份有限公司)。6户企业均属于批发零售业,资产总计71.22亿元,比2010年增长69.35%。6户大企业户均资产达11.87亿元,比2010年户均资产增加3.46亿元。2012年6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4.18亿元,比2010年增长21.29%,年均增长10.13%,6户大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限上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0.4%,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四川大洋贸易、中国航油四川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四川德阳销售分公司,三大公司年销售总额均在30亿元以上。6户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亿元,比2010年增长16.3%,占全市限上企业利润的78.1%,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6户批零大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行业支撑作用增强,但住餐行业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2010年—2012年德阳营业收入上10亿元批零住餐企业主要指标
单位:亿元
|
户数(个) |
资产 |
主营业务收入 |
利 润 |
2010年 |
5 |
42.05 |
118.87 |
4.31 |
2011年 |
5 |
45.51 |
169.03 |
4.66 |
2012年 |
6 |
71.22 |
144.18 |
4.95 |
(四)大企业整体数量少,规模偏小
企业的实力决定了其市场竞争力。2012年德阳规上工业企业1077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26户,仅占全部企业的2.41%,26户企业中,企业资产超过300亿元1户,100-200亿元企业4户,50—100亿元企业3户,10—50亿元企业10户,3—10亿元企业8户,企业户均资产55.41亿元,资产最大企业与最小企业差距为130倍。2012年全市资质建筑企业211户,其中一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11户,占5.21%,11户企业中,40亿元以上资产的1户,10—20亿元2户,3—6亿元5户,亿元以下的2户,企业户均资产8.23亿元。 2012年全市资质房地产企业168户,其中二级以上资质的房地产企业16户,占9.52%,16户企业中资产超过100亿元的仅1户,50—100亿元企业2户,10—50亿元企业9户,10亿元以下企业4户,企业户均资产34.03亿元,资产最大企业10.60亿元。2012年德阳限额以上批零住餐法人企业326户,其中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企业6户,占1.84%,6户企业中资产上100亿元企业2户,50—100亿元企业1户,50亿元以下企业3户,企业户均资产142.43亿元。德阳主要行业的大企业数量较少,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企业之间的实力差距较大,整体竞争能力不够强。
(五)在省内比较差距较大
德阳近年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虽然卓有成效,但在全省比较仍有一定差距。从企业规模看,2012年全省重点支持发展的100户大企业大集团,德阳统计的7户,分别是四川金广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四川龙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宏达(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益海(广汉)粮油饲料有限公司。企业个数仅次于成都(62户),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总部在外地的有2户(宏达、二重)。德阳7户大企业资产总计1007.6亿元,次于成都(19888.3亿元)、攀枝花(1952.1亿元)居第三位。德阳7户大企业营业收入846.6亿元,居第三位,比第一位的成都市(12506.9亿元)少11660.3亿元,比第二位的绵阳市少224.7亿元。全省100户大企业中,排位前20位的企业大部分为成都的企业,绵阳长虹集团以800余亿元营业收入居第4位,宜宾五粮液集团营业收入600亿元居第9位,德阳宏达集团营业收入360亿元位居16,泸州老窖集团340亿元居19位,前20强中德阳仅占一席,其他6户大企业分别居28—84位之间。
从企业发展看,德阳大企业大集团2012年比2010年减少2户,分别是四川金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蓝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德阳7户企业营业收入2012年比2010年增长24.99%,比全省100户大企业增速低 个百分点。2012年德阳7户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9.99亿元,居全省第8位,低于成都攀枝花、内江、乐山、绵阳、宜宾、泸州,大企业投资力度不大,致使企业发展较为缓慢。
从企业效益看,2012年德阳7户大企业利润总额37.35亿元,低于成都、宜宾、泸州、达州居第5位,7户企业税金20.55亿元,低于成都、宜宾、泸州、绵阳居第5位,7户企业出口创汇6.80亿元,低于成都、绵阳居第3位。
从企业行业领域分布看,德阳7户大企业大集团分布在三大工业支柱行业,其中机械(3户)、化工(2户)、食品(2户)。大企业集中在工业行业,行业分布比较单一。
二、影响企业发展壮大的因素
(一)政策支持不够
德阳市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近年先后出台了一些支持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缺乏系统完整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的文件和政策,致使各行业间企业发展很不均衡,特别是本地建筑、房地产、批零住餐行业的企业发展积极受到制约影响,导致一些本土大企业外流。如中铁二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1990年从广西南宁迁到德阳,建筑资质为特级,2011年外迁至成都青羊区,迁出之前行业主管部门全然不知。该企业在德阳年实现建筑业产值39.26亿元,占全市建筑业增加值的14%左右,企业迁出每年使德阳税收减少近1.3亿元。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在本地的投资不能享受外来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也影响企业在本地的投资发展,致使部分企业的投资流向外地。
(二)投资发展环境制约企业的发展
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是吸引和促进企业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我市部分企业对土地、资金、用工等发展要素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一些政府部门的服务作风、服务效率、服务水平离企业和群众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有的部门工作简单以罚代管,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与周边成都的县区比较有差距,投资软环境的不足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企业负担较重
近年,政府各种行政管理收费项目逐步取消和减少。但据调查,企业每年需上交的固定税费少则十余项,多则几十项,一些临时性收费项目增加,少数部门的隐性“吃、拿、卡、要”现象仍存在,增加了企业经营管理成本。一些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界定不明,行政审批事项不规范,检查多,增加了企业的工作负担和费用成本。加之原材料、人工成本的持续上涨,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使企业利润空间大幅缩小,
三、促进德阳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引导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政府的发展引导,按照德阳产业结构特点和产业发展规划,市县政府应研究制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系统性文件和政策。加强交通、电力、能源、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培育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和物流运输等生产要素市场,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规范市场行为,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机制和制度保障。激发企业发展原动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是影响企业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德阳要继续抓住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和成德同城化的发展机遇。一是对接国家政策,明确发展方向。二是主动加强与成都的合作。在交通通信、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尽快与成都实现同城化,进一步提升德阳的区位优势。三是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以服务企业发展和民生为宗旨,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投资软环境。三是建立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为企业发展构建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依托产业差异化发展
德阳六县(市、区)经济各有特色,全市要统筹产业规划,结合各地的地域、产业优势特点,确定重点发展行业领域,在一、二、三产业培育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如:旌阳区、市经开区应注重重装制造、服务业大企业的培育。广汉重点关注石油装备、粮油加工等行业大企业的发展。什邡、绵竹重点培育食品、化工行业的大企业。中江重点支持农副产品深加工大企业的发展。罗江要依托白马关、庞统祠等历史文化古迹,大力培育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大企业。通过骨干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各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