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看到初冬的第一场降雪,就沉浸在即将到来的春节兴奋之中。那时是战天斗地的年代,只有过年,才有欢天喜地、举家合乐。新衣美食、爆竹鼓声,驱散渭北高原穷冬裂风的嘶吼,迎接睡眼朦胧的春意。
七十年代乃至以前,关中平原的人居环境多以窑洞为主。渭北高原的窑洞有她独特的天然魅力,一年四季,不燥不潮、冬暖夏凉。多数人家以有三孔为标准规模,一作厨房、一作客房、一作贮藏室,其皆可人居。每孔使用面积均在六十平方米左右,孔高四米左右,面高二十米左右。窑洞的功能不同,但开掘方式基本相同,功能完全视其使用而定。开掘窑洞的选址很有其科学性,首要考量的是避风、向阳等地理因素。开掘后期的拱形成型、至关重要,非窑匠完成不可,其拱形曲面是当今许多建筑专业人士研究的课题;窑洞的上面夯以开掘所取粘土,上表不作耕种,植以花草,沿面花草生长悬垂延伸而下、甚至孔顶沿。窑前再辟以平地、打以围墙、开以户门、植以主人喜欢的果树,就成一院典型的渭北人家。院中加盖两三间瓦房,就是当时的小康水平了;院门上悬一“革命军属”的匾牌,那更是蓬荜生辉、荣光满门。窑洞的开掘往往自成一院,户户相隔,一字排列,便成一自然村庄。春暖花开至秋风寒降,门前、院内、屋面、窑上,异花绿草、次第开放,凤落筑巢、百鸟朝鸣。真可谓花香绕庭院,人居花丛中。
厨房、是每户人家最为重要的地方。“民以食为天”,作为厨房用窑洞的开掘布局、比起其它所用很体现有效利用能源观念。一家餐食所需器具,皆置其中,从袋中粮到碗中餐,均可在厨房内制作完成。厨房必不可少的是灶炉,灶前制以土炕,烟囱通过土炕与灶炉相连,伸出屋外。日生三炊,所产烟热通过土炕爬出烟囱,绕缭屋外,热留炕内。灶炉和土炕之间加装窗户,木制典雅,一作安全之用,一作置放照明器具,高灯低亮,一烛点着,满屋通明。寒冬季节,厨房土炕通日热暖,是一家人用餐的绝佳场所。
村户人家,屋内活动,尤以厨房为多。日炊月餐,烟雾缭绕其中,尘灰悬附其上,一年下来,土白的厨壁已经黑黄。每到春节前夕,必找一日,全家动手,要对厨房及内器具作以彻底打扫,准备过年,俗称“扫舍”。冬日天短,扫舍之日,全家老少早早起床,稍事简食,即行其事。首先烧一锅热水备用全天,同时把厨房内搬得动的东西全部搬将出来,摆在院子,不能搬出的加以遮盖。然后用竹帚﹑大手笔﹑大刀阔斧地对室内壁面彻底挥扫,烟熏﹑翘皮均不堪一击,纷纷坠地。壁面位置不同,作业也有程序,先高后低,先里后外,以保清扫质量。高处垫桌搭凳,方可扫及;低处站在地面即可。这一操作往往由家中男主人完成,作业时穿戴严装实裹,挥洒自如。同时女主人和孩子们洗拭摆在院子中的厨具。当时三秦大地的冬天,降雪极多,晴日极少,偶尔的太阳高照也异常寒冷,洗拭物品要用热水进行,而且要不断换用。如连日不晴,冒雪也要进行,例行其事,不得有误!孩子们的参与更是热情高涨,力所能及﹑积极有效;不能参与的小孩也在一旁欢呼雀跃,赶前跑后,呼朋唤友,前来观战。或追逐嬉闹﹑或挥鞭赶猴﹑或拾材引火﹑或燃放爆竹。向往过年的喜悦早已使他们迫不急待﹑冷暖不顾!柴米油盐,香飘四溢,鸡犬相闻,不出觅食,时而围转相戏,时而吠鸣相唤,伺机偷嘴。
清扫室内完成大即上午十一时左右,之后男主人稍事禅洗休息,便外出继续准备年货。女主人放下手中的工作﹑进行室内壁面的涂装,相当于今天装修的屋面处理。所用的涂料是一种当地的白土,研细﹑拌水和稀,用帚把一把一把地涂浆壁面一遍。一样要严装实裹,一样要垫桌搭凳,但不潇洒,没有大手笔,动作小,密度高,是整个扫舍工作中最为艰巨﹑耗时最长的作业。这一同时孩子们继续手中的工作直至完成。
涂装完成以后,接着是清理室内地面上的垃圾和洗拭未搬出的大型厨具,主要仍由女主人和孩子们完成。清理洗拭干净结束,室内弥满泥土的清香,白亮沁心。这时已至下午三时左右,然后把院子里的厨具分检淘弃,回归原位。最后洗涤一天工作污脏的自身衣物。一切完成之后,清扫院落,运走垃圾,整个扫舍才告结束,这时已近下午五时左右。
整日的里里外外,此时方可埋火生烟,午餐晚餐,同时进行,时已日暮掌灯,男主及归。一天的饥累冷倦荡然无存,全家人在干净亮堂的厨房里欢歌笑语﹑共进晚餐,等待春节的到来!
扫舍,涤除去岁的陈旧,满怀来年的祝福,喜迎新春的到来!
时移境迁,渭北高原已是房楼遍布,窑洞早已难觅,然扫舍的风俗仍在继续,只是现代化的厨具使扫舍变得简单易行,美食新装也不再是过年才有。
又是一个即将到来的春节,又将束装就道﹑携妇将雏,北上宝成铁路,沐享关中春韵,示儿渭北秦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