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民盟德阳市委:旌阳区统筹发展战略定位
   

民盟德阳市委:旌阳区统筹发展战略定位

 
城乡统筹扩权强县    旌阳统筹战略定位
 
                           -关于旌阳区城乡统筹的调研报告及建议
 
          民盟德阳市委
 
 
城乡统筹扩权强县 旌阳统筹战略定位
 
目    录
 
第一章   宏观形势背景
一、城乡统筹是历史的新机遇
1、从“效率”转向“公平”的制度变革  2、今年“两会”和谐统筹的重要议题  3、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意义 4、城乡统筹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二、“扩权强县”城乡统筹的主要措施
1、他山之石 2、发展趋势 3、扩权实质 4、试点选择
三、成都强势确立中心地位
1、探索突破 2、规划先行 3、强势推进
第二章  德阳市面临的选择
一、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二、工业强市着力抓好园区建设  三、统筹规划重点抓好战略调整
第三章  旌阳城乡统筹战略定位
一、旌阳基本条件概述  二、旌阳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1、经济稳步增长,财政实力增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3、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犹存  4、农村投入不足,农业发展乏力  5、农村劳力转移难,城市化进程缓慢
三、旌阳统筹发展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思路  (三)目标任务
1、经济发展目标: 2、城乡统筹目标: 3、工业发展目标: 4、农业发展目标: 5、人民生活目标: 6、社会发展目标: 7、科技发展目标: 8、生态环境目标:
四、旌阳改革与突破
(一)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 深化城乡社会事业改革  (三) 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五、几个需要说明的相关问题
1、 耕地减少农业增长  2、 市区互动周边互动  3、 旌阳三大片区建设  4、 农业产业带的规划  5、 工业集中园区规划
附件:关于指标体系的说明
 


城乡统筹扩权强县  旌阳发展战略定位
 
 
第一章   宏观形势背景
一、  城乡统筹是历史的新机遇
1、       从“效率”转向“公平”的制度变革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制度变革。第一次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二次是80年代中期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次改革,是近两年实施的综合配套改革。前两次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创造效率,通过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前两次改革是“效率导向”的制度变革。而综合配套改革首先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次“公平导向”的制度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试验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以此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是最具“二元”特性的相对不发达地区,在中西部选择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突显了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心。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2、       今年“两会”和谐统筹的重要议题
中国改革发展到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逐渐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障碍,由此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城乡交流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直以来,我国城乡之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近年来也强调“三农”,但城乡分割的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此外,我国农村还有近3000万贫困人口。
具体来说,当前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五大失衡:一是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越来越大。二是城乡投资失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三是城乡劳动力需求与转移失衡,农民就业环境改善缓慢,城乡就业差距在扩大。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收入、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五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农村制度供给滞后,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中国的改革“试点”的政策导向所带来的具体利益是各地争相追逐的重要原因之一。最近各地争取“试点”缘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示范作用。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让人羡慕:今年3月底,上海浦东新区的行政审批事项从原有的724项缩减为220项,而新区的服务项目由原先的213项增加到680多项。天津滨海新区去年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29亿元,比上年增长24.7%,而基础建设规模则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开建64项工程。
于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许多城市都以人大代表议案或政协委员提案的方式向中央提出设立试验区的申请。会议期间,德阳代表也提出“成-德-绵”试验区的意见。但是,热门候选地为重庆、成都、武汉、郑州、湖南的长、株、潭等城市群等。
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表现尤为突出。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重庆代表团代表,通过了《关于批准在重庆设立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议》作为全团建议,提交大会。这是此次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唯一的全团建议。
武汉也不想错过机会。武汉的理由充足:武汉经济总量中部最强。像天津滨海新区辐射“东北、西北、华北”一样,中部的试验区需要辐射华中和长江中游地区。今年两会期间,来自湖北的38位全国政协委员向国务院建议:在武汉设立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的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湖南的代表和委员们也提出建议:将长、株、潭城市群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由此可以看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统筹发展的迫切愿望;对综合配套改革的具体政策的期盼。
3、       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意义
国家下最近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通知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成都、重庆试验区与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环渤海湾经济开发区的内容不一样,天津的重点是金融体制改革,上海的重点是立足行政体制的改革试点探索。这次设立的成、渝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战略层面上设立的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今年3月24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了国家在西部构建成渝等三个经济区的规划。今年6月7日,国家又同时批准成都和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现了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图,是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举措。无疑,成都和重庆两市同时获得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成渝经济建设将形成政策的叠加效应,这是四川和重庆共同的机遇。
成渝经济区是典型的双核经济区,占地面积15.5万平方公里,8000余万人,GDP约占全国的5%。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的两极,对于成渝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4、城乡统筹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要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重新规划、重新调整合推进我们的工作。此举将进一步发挥成渝特有的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和生态优势,强化成渝的带动功能和辐射作用,加速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相呼应的成渝经济区的崛起,完善国家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的重点任务有八个方面:
第一,        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
第二,        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        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管理体制、投入机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第四,        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第五,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第七,        健全基层自治组织。
第八,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关系和领导方式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二、  “扩权强县”城乡统筹的主要措施
1、        他山之石
早在1992年,浙江等地就实施了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相关权力,以使县级政府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从而为实现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职能奠定基础。这是最早的“扩权强县”实践。据悉,浙江先后于1992年、1997年、2002年三次出台政策措施,开展“扩权强县”改革。其客观效果是,在最近连续三年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浙江就占有25~27个席位。2006年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前十名中,江苏省占到7席。
重庆直辖后,也搞了“直管县”的改革试验,有了“扩权强县”的“重庆模式”。与四川邻近的潼南县,“直管”之后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1.9个亿,而我们省与之相邻的蓬溪县好像还不到9000万,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重庆扩大了潼南县的权力收到的良好效果。
2、        发展趋势
“扩权强县”不仅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扩权了,在财政审批、用地报批等这些经济管理权限上有更多权限,县里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就会更强。有了更多经济管理权限的县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上都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性。不但从宏观上看经济发展了,从微观上、民生上看,表现为当地百姓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早在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级的管理体制。发展区域、县域经济是全国的一个大趋势。
3、        扩权实质
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工作会召开后,就迅速启动“扩权强县”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开展扩权强县试点的实施意见》。“扩权强县”可以从“扩权”、“强县”两部分来看,“扩权”是前提条件,而“强县”则是目的。“扩权”既是赋予扩权试点县(市)与市相同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包括计划直接上报、财政审计直接管理、税收管理权部分调整、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等八个方面的管理权限。
意见规定,今后国家和省赋予试点县(市)的经济管理权限,扩权试点县(市)均可直接享有。八个方面经济管理权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减少审批环节,扩大县级自主权。扩大试点县(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基本方式是要逐步做到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原需经所在市审批和管理的,由县(市)自行审批和管理;原需经所在市审核、报省审批的,原则上由县(市)直接审核、报省审批,报市备案。
———调整市县间财政关系,实行市县统一的财政体制。省对试点县(市)实行统一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确保既得利益,实施增量调控。从2007年1月1日起,除中央、省按财政体制参与试点县(市)的税收分享外,所在市不再参与试点县(市)税收分享。在基数的核定上,以2006年为基期年,确保试点县(市)和所在市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失。同时在维护财政体制的稳定性、严肃性的基础上,将按原体制计算的增量在一定时间内按比例给予基数性结算返还。
———放管结合,责权统一。一方面,省级部门要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和经费安排补助方面切实加大对试点县(市)的支持力度,既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又使试点县(市)能够更好地自主安排工作。另一方面,按照权责统一原则,试点县(市)在享有各项经济管理权限的同时,也要求承担起管理所辖范围内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职责。
试点县(市)逐步具备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有利于探索改变县级政府权责不对等、经济管理权较弱的状况,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更多地获得支持力量;有利于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和行政成本,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扩权强县”试点启动,就是要把过去的具体措施上升为体制机制变革,激发内在动力,实现县域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在体制机制上破题,是此番改革的最大特点!
4、        试点选择
试点区域的选择主要有:经济强县,人口大县,类区优势县三大标准。从全省181个县中圈定了80个县(市)作为候选对象。而入围试点县仅仅27个。据统计,27个试点县包含了2600多万辖区人口,占了四川总人口的近1/3。同时,27个试点县的面积占可选择的80个县总面积的34%、总人口的51%。比如,入选的绵竹、什邡、广汉等是经济强县(为什么经济强县中只有德阳的3个十强县进入?),而安岳、三台、仁寿、中江是人口大县,而峨眉山、盐边属于山区县,从不同类区中选择一些县进行试点,这样符合我省人口多、自然环境各异、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7个试点县(市)即:绵竹市、广汉市、什邡市、简阳市、大竹县、仁寿县、南部县、射洪县、仪陇县、渠县、资中县、泸县、富顺县、宜宾县、安岳县、三台县、平昌县、中江县、岳池县、宣汉县、江油市、夹江县、威远县、华蓥市、阆中市、峨眉山市、盐边县。
三、  成都强势确立中心地位
1、        探索突破
四川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是四川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向这最大制约因素的核心部位发起进攻,对于全局的意义不言而喻。设立试验区,就是要鼓励试验区在一些重点领域大胆创新,探索实践,为区域乃至全国积累好的发展经验。当然,作为试验区,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试错权”。
成都的经济实力全国排名第19位,综合实力排名第11位。实力不够就需要跨越、就需要探索、就需要突破统。比如成都对一些涉及土地使用权改革的禁区进行突破。在一些县乡,农民以土地入股获得收益,这已经在事实层面突破了《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新农村建设开始之后,各地纷纷启动宅基地流转改革,成都也先行一步,具体办法是:集中农民手中的宅基地,按照“占补平衡”原则,为其他领域用地提供空间。而这在某种意义上也符合“村容整洁”的新农村要求。在成都方面提供的经验介绍中,这一模式被称之为“三个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早在2001年,为了改造老工业基地,有效缓解城市环境压力,成都对东郊工业区进行结构调整,到2006年3月,先后有12批共160户规模以上企业搬迁到城郊工业集中发展区。由于工业集中发展区很多都设在城郊,企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用工岗位,并有力促进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郊区城镇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自然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居住、生活,成都市规划出558个农村新型社区、167个农民新居工程、若干中心村聚居点,目前,入住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农民达14.7万人。随着农民生活居住的集中,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农民开始变成产业工人或参与服务行业,他们逐渐开始享受按照城市标准配套的居住和就业、社保等公共福利保障。有了可靠的社会保障,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了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多的土地被腾出来用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在这种有利环境下,成都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土地量化入股的方式促进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打造股份合作经济实体350多个,将农民手里大量的分散土地集约利用,既保证了农户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到2006年,土地规模经营亩产增值已达600元。
原先10%~20%的相对闲置的存量用地得到盘活。在实验的基础上,成都有意将全市范围内的“占补平衡”扩大,引导农民离乡离土、直接进入城镇。通过10年的努力,将150万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
2、        规划先行
经过探索研究,成都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城乡规划体系,制定了到2020年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把19个区县分成近郊、中郊、远郊三个圈层,第一次对220多个乡镇和2200多个村庄做了统一规划,完成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蓝图。初步形成了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与工业集中发展布局等专业规划相协调、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
要让成都成为全国最适宜居住的地区,土地空间是有限的,一些城市的空间结构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调整和优化,不能把城市建成一块“水泥板”。将新思路落实在具体政策上,成都一改过去农村“开发区”遍地开花的无序发展局面,统筹城乡发展,把城市和农村看作是一个整体,“城市规划”成了“城乡规划”。在划分三个城市圈层的基础上,推进城乡统筹有所侧重,采取“远郊统筹,近郊一体化”的不同政策。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成都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为机制,以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将城乡一体化视为统筹发展必然的历史过程。思路的变化,带来了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形成系统的、统筹的发展理念,具体做法是打破二元体制的分割。“三个集中”是成都市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有效经验。
3、        强势推进
①投资水陆空广开出川路
计划投资2357亿元,改善交通条件。
公路建设:5年间新增高速公路1401公里以上,投资:1453亿。
铁路建设:到2010年,铁路达到3837公里,投资:680亿。
民航建设:到2010年全省民航机场达到11个。投资:150亿元。
水运建设:完成长江干线(水富—宜宾—泸州段)航道整治工程,建设泸州港和宜宾港。投资:74亿。
图1、成都快速交通公路体系
②城乡统筹完善产业布局
在“三个集中”的理念指导下,完善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交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生态体系,形成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优化布局。在产业布局上不受地域的制约按产业的性质跨地域自然延伸。形成四个产业带,即:高科技产业带、现代制造业产业带、现代服务业产业带、现代农业产业带。
图2、成都产业布局图
③纵横扩展点轴结合
以成都为中心城市,以成(都)绵(阳)高速公路、成(都)雅(安)高速公路、成(都)乐(山)高速公路为轴线的点-轴体系,实现了多点多轴的网络体系;以成都为圆心,3条轴线为半径,实行横、纵向“点-轴”等级渐进式扩散开发,从而可以比较便捷地使要素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流动,不断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通过轴线的横向扩展,加快资金、技术、资源的快速流动与合理配置,推动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形成,从而达到统筹发展的目的。“点-轴”理论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原则。
        
图3、点-轴结构图                    图4、东南西北延伸图
 

第二章  德阳市面临的选择
根据四川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德阳已经被确定为发展水平较好的省级试点。试点的优势在于:在中央和省委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允许在政策上先行先试,大胆尝试各种改革。在发展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试点权”和“试错权”。
在“城乡统筹”成都不断强势扩展延伸的情况下;在“扩权强县”德阳实际行政力受到一定削弱的情况下,德阳的干部要正视大势所趋的客观现实;遵循统筹发展的普遍规律;借鉴“三个集中”的成功经验;结合德阳区县的具体实际;坚持改革创新的光荣传统;探索适合德阳的发展模式。
一、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在成渝经济圈中德阳与其它城市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技术装备制造业。根据成渝经济区空间分布图的描述,德阳的产业特征和差异优势凸显,如图5所示。
  
图5、成渝经济区产业空间分布图
进入新世纪,国家又提出“振兴装备工业”,德阳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周边又陆续投建了18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械配套加工企业,致使德阳重工业化倾向近十年仍然有增无减,这进一步固化了德阳机械产业集群的产业特征,如表1。
表1                  1996-2006年轻、重工业状况表(亿元)
 
96
98
2000
2003
2004
2005
2006
工业总产值
134.20
155.02
173.25
281.55
380.42
520
691.25
轻工业 %
44.4
41.04
39.20
35.82
31.79
27.3
22.87
重工业 %
55.56
58.96
60.80
64.18
68.21
72.7
77.13
注:98年以后是500万元规模以上指标
德阳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的35.5%,资产总量占全市工业的42%。2003年德阳GDP增长12.3%,而工业总产值增长21.13%;2004年全市GDP达424.8亿元,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6亿元,增长29.5%;2005年全市GDP达到462.17亿元,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17,增长27.6%;2006年全市GDP达539.21亿元,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1.30,增长25.7%。
近年来,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二重、东电、东汽等骨干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协作更加紧密,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的增长率在50%以上。装备制造机械工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由此可见装备制造业在德阳占有举足轻重的位势。支持德阳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工业,而工业当中又主要在装备制造业。
由于骨干企业的强势拉动,机械集群得以迅猛发展,使整个机械加工制造产业形成本地区的工业经济特色产业。在国内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德阳的比较优势也许就在装备制造业。以重大技术装备机械制造业为代表的支柱产业既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国家安全的资源性装备产业,也是德阳经济的重要支撑,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加快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基地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德阳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推进德阳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协调发展,通过工业化促进农村城市化,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共荣”,进而推动整个德阳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业强市着力抓好园区建设
1、建设工业园区是加速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德阳工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在生产要素(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密集程度上没有体现技术集约化的特征。企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水平相近、产品雷同,缺少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产业水平长期滞后国外,形成国际竞争乏力,国内竞争激烈的局面。工业园区的建设就是要在产业链上形成产业集群特有差异化的模块效应,通过整合高度技术集约化的专业技术模块来实现产业的提升与优化。
2、建设工业园区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需要。德阳工业尤其是机械工业大而全的结构,致使形成已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自我配套”理念,单件小批量特征决定了规模效益低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该树立在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协作观念,通过协作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建设园区就是为了通过外协把一些产品的实现过程转移到企业外部,在减少生产过程复杂性的同时,使主导企业的各项活动在空间上是分散的,在时间上可以实现并行,于是简化内部管理,减少管理层次,降低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时拉长产业链,辐射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产生规模效益。
3、建设工业园区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平台,集群是由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序模块在产业链上分布的。一方面,加强了共性技术的传播与共享;另一方面,专业化的分工也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深化与优化,使各个模块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于是,通过工业园区这个平台协作、配套、集成的成套装备整体技术质量水平得到提高。同时,集群内企业的模块化结构的专业化确保了良好的自由度,在市场原则下,对各自在优势领域的资源有效地进行重组,以适应新产品的制造流程,加快研发进度,新产品的开发进程得以加快,提高集群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4、建设工业园区是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需要。中央要求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其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各区域特色产业的优势,要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德阳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装备制造企业相对集中。近几年得到良好发展,是发展最快的产业。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受主导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近几年共新建规模以上企业200余家。但是,这些配套企业大部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较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工业园区建设就是要将自发行为与行业引导结合起来,全面规划、统筹资源,在产业链上有序协调地构建产业集群,通过集群效应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5、建设工业园区是促进资本结构调整的需要。德阳的骨干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资本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方面,国有资本比例高,其他经济成分较低,经营机制不灵活;另一方面,不同的经济属性、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经济壁垒和行政壁垒,使优势得不到互补与整合。建设工业园区就是要采取切实措施降低民营资本准入门槛,加快民营资本的融合,加快资本结构调整。通过资本结构的调整,带动市场观念、经营理念的转变,从而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推进工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三、统筹规划重点抓好战略调整
在“城乡统筹”和“扩权强县”的大趋势下,我市辖区的绵竹、什邡、广汉、中江分别列入“扩权强县”的范畴。按照权责统一原则,这四个县级政府将更多地享有省级政府的直接支持和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同时,原有的财政体制发生变化,德阳市不再参与这四个县的税收分享。于是,德阳市实际有效财政关系和施政空间就仅限于旌阳区和罗江县(实际上在2003年以前是一个县)。
 

图6、德阳区县边界关系图
旌阳区辖总面积648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32万人)。2006年三产比例为:11.54:55.05:33.41。可见旌阳区工业基础较好,是以攻为主的区域。截至2006年底,旌阳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各类企业274户,工业企业占80%,规模以上企业47户,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企业7户,形成了电线电缆、机械加工、天然气开发利用、新型材料、食品加工、鞋业制造、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
罗江县在千年历史中时并时撤,但全县疆域都比较明确,东西距58里,南北距60里。1959年,罗江和德阳并入县。1984年,撤销德阳县建立德阳市中区;1996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德阳市中区,建立罗江县和德阳市旌阳区。1996年12月10日,罗江县正式挂牌建县。罗江县面积447.88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三次产业结构为:39:38:23,是以农为主的经济区域。
旌阳和罗江两个区县在产业上有互补性,地域上相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本次“城乡统筹”、“扩权强县”的规划当中,德阳市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关于:“以2006年为基期年,确保试点县(市)和所在市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失。同时在维护财政体制的稳定性、严肃性的基础上,将按原体制计算的增量在一定时间内按比例给予基数性结算返还。”的政策,将“限时政策返还财税”用于旌阳区和罗江县的战略调整与转型中去。
 

第三章  旌阳区城乡统筹战略定位
一、旌阳区基本情况概述
旌阳区辖总面积648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32万人)。2006年三产比例为:11.54:55.05:33.41。旌阳区工业基础较好,工业集中度较高,是以工为主的区域。截至2006年底,旌阳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各类企业274户,工业企业占80%,规模以上企业47户,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企业7户,形成了机械加工、天然气开发利用、电线电缆、新型材料、食品加工、鞋业制造、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
2006年经济发展状况:
l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0.58亿元,同比增长14.50%;
l       财政总收入4.01亿元,同比增长22.8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56亿元,同比增长41.13%;
l       区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8亿元,同比增长1.00%;
l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4亿元,同比增长14.50%;
l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40元,同比增长9.39%;
l       农民人均纯收入4288元,同比增长7.52%;
l       城市化率达到55.%。
2006年区属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快,效益好:
1.区属全部工业总产值98.86亿元,同比增长14.65%,其中:区属规模以上54.03亿元,同比增长14.20%;
2.区属全部工业增加值24.24亿元,同比增长13.20%,其中:区属规模以上13.77亿元,同比增长11.20%;
3.区属全部工业销售收入95.20亿元,同比增长14.50%,其中:区属规模以上51.30亿元,同比增长13.40%;
4.区属全部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60亿元,同比增长23.00%,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22亿元,同比增长22.80%;
5.区属全部工业实现利税总额7.25亿元,同比增长16.20%,其中:区属规模以上3.85亿元,同比增长15.00%;
6.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13.00%,同比提高3.10个百分点。
2006年旌阳区经济基本情况表-1
 
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GDP
1305750
150727
718803
625217
436220
增幅
15.1
4.8
21.1
23.0
10.0
增加值
582050
56234
302078
244523
223738
 
 
2006年旌阳区从业人员基本结构表-2
总计
企业
事业
机关
95257
70115
17557
7585
 
 
2006年旌阳区从业人员分类结构表-3
总计
制造采矿
建筑房产
公共管理
科教文卫
服务业
农林牧渔
95257
34926
22129
14406
12761
10899
136
 
2006年旌阳区土地面积基本情况表-4        (公顷)
总面积
耕地
村镇工矿
林地
水域面积
园林
交通运输
57924
34860
11364
6442
2664
1836
758
 
二、旌阳区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1、经济稳步增长,财政实力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旌阳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01年到2006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5.77%、26.86%、22.41%、16.27%和20.60%集中体现出了投资的拉动作用和工业的带动作用,地方财政增长显著。如表、图5所示。
表5.         2001~2006年旌阳区主要经济指标(亿元)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平均增速
GDP
61.46
68.23
77.96
95.01
111.25
130.58
16.27%
工业总产值
74.41
83.86
99.93
141.35
192.78
243.9
26.86%
工业增加值
22.75
24.29
29.32
38.94
49.87
62.52
22.41%
固定资产投资
21.89
26.32
27.62
35.3
43.66
45.52
15.77%
地方财政收入
1.0142
1.0147
1.2513
1.5543
1.8124
2.5873
20.60%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旌阳区改革开放初期尽管已经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但国有经济几乎垄断了工业。农业也仅仅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都不尽合理。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都朝着合理的方向不断优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二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带动了一、三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养殖业超过传统种植业,农业结构也得到优化。如:表6、7、8;图6、7、8、9、10。
 
 
 
表6.              2000-2006三次产业增长变化(亿元)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平均增速
GDP
57.1
61.46
68.23
77.96
95.00
111.25
130.58
14.78%
一次
9.16
9.03
9.78
10.68
13.30
14.14
15.07
8.65%
二次
25.93
28.03
30.61
36.11
46.31
58.12
71.88
18.85%
三次
22.00
24.40
27.81
31.16
35.40
38.99
43.62
12.08%
 
 
表7.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表     (亿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GDP
61.46
68.23
77.96
95.00
111.25
130.58
民      营
24.91
28.58
33.44
41.95
50.31
58.21
所占比例%
40.53
41.89
42.89
44.16
45.22
44.58
 
表8.      不同经济属性工业产出变化(当年价  亿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平均增幅
工业产值
74.41
83.86
99.93
141.35
192.78
243.90
26.80%
国    有
14.62
14.84
14.83
23.81
35.73
47.93
26.80%
集    体
10.15
9.88
10.02
5.18
6.070
6.78
-7.5%
民    营
49.64
59.14
75.08
112.36
150.10
189.18
30.68%
 
      

交点

3、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犹存
旌阳区的经济尽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凸现为制约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旌阳区有一个十分特殊的人口与经济的结构现象,就是:“五个一半”,即“男人女人各一半;城乡人数各一半;城乡收入增长差一半;城乡消费增长差一半;一半养活另一半”。
   
 
 
表9.                        职工与农民收入情况对比(元)
 
97
98
99
2000
01
02
03
04
05
06
平均增幅
职工
7454
7789
8576
9911
11711
13339
14945
17756
21641
24513
14.14%
农民
2401
2532
2623
2709
2792
2947
3111
3634
3988
4340
6.80%
倍数
3.11
3.10
3.27
3.66
4.20
4.53
4.80
4.89
5.43
5.65
6.86%
 
表10.             旌阳区城乡消费水平比较(元)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平均增速
城镇
6862
6941
7018
7178
8012
8991
10116
8.07%
农村
1797
2018
2383
2704
3258
3548
3707
15.58%
平均
3876
4201
4608
5030
5873
6542
7315
11.17%
 
从表9和表10可以看到:一方面,职工与农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从97年的3.11倍扩大倒2006年的5.65倍,而且这个倍数的增长速度(6.86%)大于农民增收的速度(6.80%),也就是说,在现有体制下农民们的收入永远不会超过上城里人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农村的消费水平增长速度(15.58%)却超过了城镇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8.07%)。农民收入增长慢,消费增长快的现象正好揭示了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内在原因。
4、农村投入不足,农业发展乏力
农业投资不足,在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政府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比例不足3%,还低于农村农户的投资比例。基础设施脆弱,连续几年水库、引水渠、机电排灌站、机电井等都没有增加,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也不断减少。传统种植业增长速度缓慢。
表11.     农业农村投资及机械化情况(万元)
年    度
2004
2005
2006
完成全社会投资  *
112800
130500
140100
农业基础资  *
2800
2.48%
2301
1.76%
2886
2.06%
农村农户投
4629
4.10%
6010
4.61%
9283
6.63%
机械作业面积(万亩)
108
103
77
机械灌溉作业面积(万亩)
58.95
50.02
34.00
机械植保作业面积(万亩)
90.62
82.04
82.00
表12.         1997-2006年间农业增长情况(亿元)
年  度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增速
小农业
7.00
7.11
7.01
7.02
7.06
7.35
7.90
9.39
9.91
10.31
4.40%
牧 业
5.41
5.77
6.12
6.30
7.10
7.64<, /DIV>
8.25
10.04
10.89
11.6
8.84%
大农业
12.64
13.15
13.42
13.6
15.00
15.97
17.27
20.73
22.25
23.54
7.15%
5、农村劳力转移难,城市化进程缓慢
旌阳区另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是:总的从业人员从1998年的37.86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3.09万人,其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几乎等比例下降。如表12、图17所示。
表13.             从业人员结构比例关系&n, bsp        (万人)
年    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从业人员
37.86
35.47
35.09
34.98
34.79
32.16
32.71
33.5
33.09
一    产
12.21
11.4
11.51
11.42
11.1
10.59
10.45
10.22
10.16
二、三产
25.65
24.07
23.58
23.41
23.69
21.57
22.26
23.28
22.93
在正常情况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同向变化的,即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城市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进而提高城市化的水平。旌阳区的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近年来分别达到18.85%和12.08%,理应吸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但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分析,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思考的:
l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未能实现规模化经营,比较劳动生产率低(0.376)[产业比重÷从业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释放劳动力的潜力较小;
l       二、三产业有发展,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还不足以有效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l       目前的农村土地的流转机制与城市人口管理体制不利于农村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l       经济制度改革起源于农村,但改革的成果享受滞后,体现社会福利的农村社会保险机制不健全。
综上所述,当前旌阳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五大失衡:一是城乡基础建设失衡;二是城乡投资失衡;三是城乡就业失衡;四是城乡收入失衡;五是城乡保障失衡。
看社会是否公平,首先要看农民是否得到公平待遇,生活是否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改善,社会地位是否有了与城里人一样的变化,农民利益是不是得到了有力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否得到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的分享。
看社会是否稳定,首先是看农村是否稳定。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稳定了,农民安居乐业了,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社会全局的稳定。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旌阳统筹,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马克思曾说:“城乡关系的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因此,应该将农村和城市共同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框架中,形成城乡共荣的发展格局。
当前,城乡统筹所表现出的主要矛盾在于农村,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就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和谐的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三、旌阳统筹发展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旌阳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旌阳健康、和谐、文明、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二)发展思路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城乡统筹为主线,三产互动城乡共荣,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以统筹试点为契机,市区互动邻县联动,因势利导共谋发展;
以制度改革为动力,大胆改革勇于突破,探索实践创新举措;
以科学发展为支撑,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以职能转变为关键,勤奋高效公正廉洁,亲民施政服务经济;
以园区建设为重点,改善环境筑巢引凤,引导工业集中发展。
(三)目标任务
通过十年努力,实现“农业基地进退有序、三个片区协调发展;重装基地西部领先、六个行业快速发展;以工哺农带动三产、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巩固旌阳在德阳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交通与信息枢纽的地位;把旌阳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美好家园。
1、经济发展目标:
全区GDP突破550亿元,是2006年的4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5000元(约10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5:64:30.5(基于农业劳动力转移,一产业发展速度有所降低;二产业基础好,有快速发展的条件;三产业受城市流动人口较少,旅游资源贫乏的限制)
2、城乡统筹目标:
着力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和政策制约,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低保制度。引导农民居住社区华、从业社会化、服务公共化、生活城市化、生产集约化,实现城乡生活条件基本同质化。通过10年努力,逐步转移消化1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缩小到2:1以下,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
3、工业发展目标: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发展机械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电线电缆;着力培育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工业集中度达到85%;工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是2006年的5倍。
4、农业发展目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坚持“优化种植业,提升畜牧业,发展果林业,加速水产业”的思路,鼓励推行公司加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步发展农业。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种、养殖比例达到40:60;粮、经比达到30:70。
5、人民生活目标:
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8%~9%;快速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0%~12%。
6、社会发展目标:
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医疗、公共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其中重点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双百工程”的全面普及,建立农村就业培训服务的畅销机制。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小学、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7、科技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促进发展的原则。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确保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率达到75%以上。
树立城乡统筹扶农为先的观念,大力推进“2112”科技富农工程,着力抓好农田集约化、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左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左右。
8、生态环境目标:
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因地制宜保护区内自然生态。从源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鼓励节能降耗、清洁减排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材的产业,防止限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市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0%、企业排放达标率100%、区域噪音达标率8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0%、垃圾无害户处理达标率70%,饮用水达标率超过90%。
四、旌阳区需要的改革与突破
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公平导向”的制度改革过程,与前几次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更具广泛性、系统性、综合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因此,要实现旌阳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就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以下改革与突破。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将政府职能真正转变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社会经济环境创造者、公民权利维护者。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分开,着力解决好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
坚持依法施政,构建法治政府,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透明度与公众的参与度,完善政府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过程。
深化乡镇综合改革,精简机构减少乡政府直接参与经济事务,重点抓好农村公共管理与服务。根据城乡统筹的发展进程,适时进行村组调并,条件成熟的可以试点成建制地转化为社区,首先消除“城中村”撤村建社区。
(二)深化城乡社会事业改革
着力消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约束,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低保制度。通过财政的适度倾斜和机制创新,强化农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居住社区华、从业社会化、服务公共化、生活城市化、生产集约化,实现城乡生活条件基本同质化。
1、        探索公共服务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新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激励、市场运营”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民办公助、公私合营、财政补贴、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为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开放经营性社会公共服务市场。积极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城乡供水、供气、交通、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经营。
2、        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对中小学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保障责任,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城乡学校对口交流师资,教师晋级必须有农村支教经历(北京已经从2005年起实施);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农村适龄儿童(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
3、        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中心医院(区人民医院)建设,发挥中心医院的指导、辐射功能,合理配置城乡医疗资源,推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区、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区域。
4、        完善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按照“以政府为主体,鼓励社会参与”的原则,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建立新型的覆盖城乡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在确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落实“五保户”供养政策基础上,提升“老、弱、病、残、孤”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着力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福利、保险、救助体系:
①积极探索建立城镇无固定职业人员和丧失劳动力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②积极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逐年提高最低保障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最低保障水平差距;
③切实研究将失地农民和农转非人员全部纳入社保范围,以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④加强城乡基层劳动保障站、所的建设,探索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得建立,在全区城乡街道(乡镇)建立劳动保障所,在社区、2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
⑤研究对城镇和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区的低保家庭实施廉租住房制度。
(三)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充分利用德阳市在作为省内试点城市的机遇,在中央和省委、市委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各种改革。
土地是农业的最基本资源,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最根本制度,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关键的是缺乏适度的土地流转机制。德阳有“敢为天下先”的农村经济改革勇气,使农民第二次获得解放。今天,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村经济模式,造成土地分散闲置,流转性差,土地配置效益低下等等,这已经成为新时期影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削弱农村经济活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三次解放农民”已刻不容缓,德阳应该走在改革的前沿。
第一,      统筹土地、有效利用
在旌阳区内统筹规划土地的开发与使用,在确保总体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面积不减的前提下,借鉴成都“占补平衡”经验,实施区内的“并、转、割、补”有效促进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      合理流转、集中利用
探索对农民手中的自留地、承包地有效流转机制;试行土地量化入股的方式,促进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将农民手里大量的分散土地集约利用,既保证农户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对承包土地撂荒2年以上的,发包方可以暂时有偿收回转包他人经营,原承包人可以保留回收承包地的权利。)
第三,      城乡统筹、有效转化
根据“自愿、有偿、稳定”的原则,探索宅基地流转改革,集中农民手中的宅基地,修建农民集中居住区,为其他领域用地提供空间。结合城乡统筹规划搞好农村新区布局,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结合,引导农民向中心村相对集中建房。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化。
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农民身份有效转化,区政府也可以通过试行“两放弃、两获取”来实现。即: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取社保医保;放弃宅基地,获取市民身份(包括相应比例面积的城镇住房)。当然这需要在小范围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推广。
在现行物权法的原则指导下,探索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所有权进行登记确认,为下一步建立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五、几个需要说明的相关问题
(一)耕地减少 农业增长
一般意义上讲,土地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基本资源,耕地减少会降低农业的产出。但是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减少了对土地的绝对依赖,土地的减少与产值增加已经不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如表13、图18所示。
 
表13.      耕地面积与农产值的变化关系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平均增幅
农林牧渔总产值
15.00
15.97
17.27
20.73
22.25
23.54
9.43%
耕地面积(万公顷)
2.73
2.67
2.61
2.59
2.54
2.52
-1.6%
 
目前耕地面积少于5000亩的有:城北、城南工农街道办。分别为:4597;211;3235市亩。目前粮食总产量低于10000吨的有:城北、城南、工农、新中、和新、东湖,分别:3575;145;2949;5913;4985;8860吨。这就为我们对有效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相对较低的乡镇的土地的整合、成建制转化提供了想象空间,可能实现“体内损失体外补”。
(二)市区互动周边互动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问题上,旌阳区要与德阳市的规划部门互动,要与周边相邻区县互动。比如东山片区的发展规划定位问题;旌阳三大片区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带的规划;工业集中发展取得规划等等,都需要同德阳市、罗江县、经济开发区进行协调与互动。
(三)关于指标体系的说明
1、经济发展目标:
全区GDP突破550亿元,是2006年的4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5000元(约10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5 :64.0 :30.5(基于农业劳动力转移,一产业发展速度有所降低;二产业基础好,有快速发展的条件;三产业受城市流动人口较少,旅游资源贫乏的限制)。
①  06年三产比例:  11.54 : 55.05 : 33.41;
GDP=130.58,近几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6.27%;
设定:基数取整为GDP=130;增长速度小于原有速度15~16%。
则:10年后GDP达到528.26~573.48亿元。取中间值550亿。
目前人口64万,人口自然增长1%;
人均产值达到74260~81120元。取保守值75000元。
②  2006年二产业71.88亿;近年增速18.85%;
设定:以06年为基数;增速为16~18 %(基础较好,但遇结构性调整);
则:10年后二产业达到317.1~376.2亿元,取中间值350亿。
占GDP总量的60~68%;      取中间值64%。
③  2006年一产业15.07;近年增速8.65%;
设定:以06年为基数;增速为6~8.5%(考虑土地减少,劳动力转移);
则:10年后一产业达到26.98~34亿元,
占GDP总量的5~6.2%;   取中间修正值5.5%。
④  2006年三产43.63亿;近年增速12.08%;
设定:以06年为基数;增速12~15%;
则:10年后三产业达到135.5~176.5亿,
占GDP总量的24.6~32.1%;  取中间修正值30.5%。
通过取整处理,10年后三次产业比:5.5:64:30.5
2、城乡统筹目标:
着力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和政策制约,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低保制度。引导农民居住社区华、从业社会化、服务公共化、生活城市化、生产集约化,实现城乡生活条件基本同质化。通过10年努力,逐步转移消化1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缩小到2:1以下,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
目前64万人,32万城镇人口,狭义的城市化率50%。
人口自然增长速度1%,通过10年消化15万人(两放弃、变身份,获社保,有工作)。总人口达到70万,城市人口达到50万,狭义城市化率=71.4%。
2006城镇可支配收入10740,农村人均纯收入4288。
设:城镇增长速度8.5%(考虑了农民进城,降低城镇平均数),农村增长速度11.5%(考虑了土地规模经营、税费减免、人数减少、均值提高)。
10年后城镇约25000元,农村约12600元,二者比值小于2:1。
3、工业发展目标: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发展机械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电线电缆;着力培育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工业集中度达到85%;工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是2006年的5倍。
工业集中度主要描述的是以定规模企业所占的比例,所以在规模以上的企业数、产值、增加值的比例是能够达到85%的;
2006年工业增加值62.52亿,近6年平均增长速度22.41%。
设:以06年为基数,速度17~19%,10年后达到300~355亿。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达到255~300亿元。
4、农业发展目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坚持“优化种植业,提升畜牧业,发展果林业,加速水产业”的思路,鼓励推行公司加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步发展农业。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种、养殖比例达到40:60;粮、经比达到30:70。
06年大农业总产值23.54亿,其中小农10.3亿,占比43.8%;
考虑到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退耕还林,以及有少量的“城中村”土地的转化,对总量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于是农业尤其是传统种植也趋于“稳”,主要发展经济作物(油作物、疏菜)和养殖业。
设:大农业增长速度2.8%,10年后农产值达到30亿元,占GDP5.5%。
近年来小农业平均增长速度4.4%;总量比例也不断下降,年均-1.5%。
设:小农增长速度1.015%。10年后,传统种植业产值达到12亿元,种养比例达到40:60。
5、人民生活目标:
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8%~9%;快速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0%~12%。
2006年城镇可支配收入为10740,同比增长9.39%;而近年来消费增长仅8.07%,按照收入与消费增长基本匹配的原则,并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实际收入低于城市平均水平,降低总体平均水平,设定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为8%~9%。(9.39+8.07)/2=8.73
2006年农民纯收入4288,同比增长7.52%;而消费增长水平达到15.58%,按照收入与消费匹配原则,并考虑政府的政策扶持、农业结构的变化,收入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的减少,均值的提高,设定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为10%~12%。(7.52+15.58)/2=11.55
6、社会发展目标:
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医疗、公共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其中重点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双百工程”的全面普及,建立农村就业培训服务的畅销机制。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小学、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对第2462号建议给我的回函中明确表示,在2020年以前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保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筹资机制的新型农村社保制度。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业观念的转变失业率将会控制在4%以内;“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毛入学率能够达到设定要求。
7、科技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促进发展的原则。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确保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率达到75%以上。
树立城乡统筹扶农为先的观念,大力推进“2112”科技富农工程,着力抓好农田集约化、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左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左右。
“狭义科技贡献率”——为了简化科技贡献的计算,经常使用技改基建投资比例来描述科技的贡献率。一般来讲,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和基建投资的比例客观上反映了技术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所以技术改造一般对经济增长是正贡献,主要表现为推进经济增长。
近三年总投资及技改基建投资比例表
 
2004
2005
2006
平  均
总 投 资
352946
436582
455159
414896
技改基建
227652
312272
311417
283780
比    例
64.5%
71.5%
68.4%
68.4%
旌阳区一方面要加大投资总量,依靠投资拉动经济总量提高;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大技术改造投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随着工业的集中度的提高,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产品的技术含量将会得到提升;
农业要达到指标必须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
8、生态环境目标:
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因地制宜保护区内自然生态。从源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鼓励节能降耗、清洁减排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材的产业,防止限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市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0%、企业排放达标率100%、区域噪音达标率8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0%、垃圾无害户处理达标率70%,饮用水达标率超过90%。
强化新上项目的环境评审,从源头限制对环境的破坏;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兼顾退耕还林;
加大投入,强化水源保护、污水治理、垃圾处理,上述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上一篇:民盟德阳市委:中江县统筹发展战略定位
下一篇:陈晓慈:发挥资源优势和装备优势着力打造航空产业链
时间:2008/12/22 18:06:38      阅读:2718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