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盟员随笔 >> 盟员杂谈
情留榕树下
作者:王家友   

                                                                                 ----川东北老区巡礼

   友人阿春的的故里在川东北营山县小桥镇基石板村,早在我们相识的日子里就听阿春深情地谈论他的故乡基石板,谈起他家背面那两棵历经明,清,民国,如今依然刚健,依然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当年他也曾邀请我去小桥做客,当然并不现实,但友人还是开过口。20多年过去了,阿春的殷殷之情尚在,阿春故居后山上的大榕树在我的记忆里更加清晰-----终于在2010年1月7日至10日我只身一人,冒着严寒来到小桥,走进李府,拜见了令尊令堂,目睹了根连根,枝靠枝的大榕树,终于偿还了我访友人故里的夙愿。

    营山通了火车是近年的事,7日那天,我乘K9496不足4个小时就抵达这座川东北的小城。虽说是隆冬季节,却并不寒冷,我的围巾和枫叶帽也揭去了,似乎暖洋洋的。的士车载我到小桥,然后打摩的到了基石板村。李老先生------阿春的爸爸在路边上等了我好久,不等我问路,李老先生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久仰的李老先生容光焕发,60多岁了,还有1.70的高度,爽朗健谈,我们一见如故,边说边笑来到家门口。阿春的院落面向北方,十分开阔。院坝也特别宽大,门对面是一排竹林,仿佛是一扇碧玉般的屏风。透过竹叶,可以望见层层梯田和那山丘上的柏树林。李夫人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着装很朴实,与普通的农家老太太一样,言语不多只是微笑,但从老夫人的笑靥里我隐隐见到她当年的丽质!李老先生和夫人带我走到家门院坝,老先生立刻指着左边小青瓦水泥房告诉我:“这就是我大儿子的房子,是他去福建打工寄钱回来修的,也算是他们当年结婚的‘新房’”。这屋子是阿春在打工岁月里挣得的“第一桶金”,当然是珍贵的纪念品。难怪阿春很钟情这当年的“新房”,声称就是永远作客他乡,也要保守好自己的旧居。李老先生把我引进右边的一座两层楼的农舍,这是九十年代他们的次子所修,两老和次子的一双儿女就住在这里。按照阿春的吩咐,李老先生为我在这屋子里布置了一间舒适的客房。阿春的平房长久闲置一边,我想住进去也不可能,里面堆放的是农具和杂物。李老先生夫妇应该是小桥一带的殷实人家了,但他们依然低调,保持古朴的农家本色。住在李府很温馨,阿春不时地来电话安排我的生活,就在我离开小桥李府,独自来到营山火车站候车室后,阿春还在打电话问我吃饭没有,叮嘱我一路要小心。

     在阿春家,李老先生陪我赶场。那小桥镇是营山最有实力的大镇,纵横好几条街。老房子没有了,街道和两边的楼房都比较新潮,但与平原上的集市约有不同,那就难得见到中青年人的踪影,放眼满目皆是银浪翻滚,那些老人或买或卖,加上我与李老先生也是花甲老人,这里成了老龄化社会的一个剪影。我因为要给民盟发文章,李老先生带我进了一家网吧。那家网吧老板很诧异,幸好有李老先生介绍才没有受阻。集市的赶集人虽然不年轻,但还是很热闹,歌碟行里不是飘来流行歌曲,也让这些近乎二战末期出生的“婴儿”们去感受2010的气息。从基石板到小桥步行单边大约要1个小时,我们来去都步行,我们一边看田园风光,一边交谈。当然,李老先生最兴奋的话题是说他的孩子们,我也最感兴趣的也是他讲说阿春童年的故事和青年时代的创业史。

     过去的阿春在我眼里是一首带有传奇色彩的朦胧诗,如今揭开了朦胧的面纱,凸现在我眼前的是中国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谱写的一部簇新的史诗啊!说起阿春,李老先生眉飞色舞,也有时低沉不语。李老先生曾经是只拿15元的村小民办教师,家里有人口6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老先生离开了三尺讲坛,一边躬耕农田,一边钻进粉末蒙面的打米房。改革开放了,青年阿春踏着改革的春潮来到广汉,又从广汉去了福州,又从福州去了上海。从青年到中年,二十多个春秋过去了,阿春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农民的奇迹。这奇迹,使李老先生夫妇长年冷若冰霜的面庞冰雪消融,终于绽开了春天般的花朵。

    与李老先生漫步在田间小路上,我感叹有那么多荒芜了的农田,我又惊叹有那么多的人家紧锁房门,门前已经杂草丛生了,我更不堪去目睹路边上的一对老年夫妇躬身用木桶从井里提水的特写镜头-----李老先生是向导,他热情地为我解说眼前他家乡的现况:中青年纷纷外出打工,有的人家多年未归,有的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也就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比比皆是,自然有的土地无人耕种。在外忙碌的阿春,二十多年来也很难在家吃顿“团年饭”,有时回家坐几分钟就又匆匆离去。现在家里也只有李老先生夫妇和他们次子的一双儿女,他们的田土也只能送给别人耕种或者放弃了。当然,我理解这种现象,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

     我也去大榕树下凭吊。大榕树有近千年树龄,树根盘根错节穿行好几里。两树之间至今还有一条青石板路,这是当年营山通往渠县的必经之道,我也听李老先生说阿春童年常常在树下玩耍,他们的家从后门上坡到大榕树只需3分钟。大榕树啊,你阅尽人间春色,也目睹了友人阿春的变迁!

     这阿春故里与渠县接壤。渠县是我乳娘的家乡,我在形如骷髅的乳婴时代,曾经在渠县度过了一年多难忘的时光,是我的外祖父请来了渠县的胖乳娘喂养了我!原来阿春故里尽然与我那么有缘分,从基石板到渠县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我立在大榕树前,燃起一瓣心香向我的胖乳母致敬!也向早已作古且给了我养育之恩的外祖父外祖母致敬!

     我在返回的途中专程下车去骆市烈士陵园凭吊民盟先驱,成都十二桥烈士之一杨伯恺先生,观览1948年中秋起义的宣传栏。

     火车开动了,我的思绪还留在大榕树下-------

上一篇:一路春风一路情
下一篇:写给一个少年志愿者
时间:2010/1/15 10:55:27      阅读:2329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