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菊
钟立英
一
陶潜,一个普通的农民,在乡村过着贫穷的日子,他的心中却有一个勇猛的志向,那就是像曾祖父陶侃一样,为国家而战。
遥想征西大将军陶侃当年,煌煌军威,赫赫战功,天地英雄,国家栋梁是也。
江北,征服者肆意狂欢,掠夺。江南,逃亡者的队伍宛若被打断脊梁的长蛇,如断如续。
313年,祖逖率军北伐,没有成功;349年,殷浩乘中原有内乱之机北伐,没有成功;354年至369年,桓温又三度北伐,依然没有成功。偏居一 隅的东晋王朝似乎已经认命,躲在一边歌舞升平起来。
我就要做曾祖父那样的人。我身上流着这样的血液。
捧书的手拿起剑来,很沉。
他的剑在心中。英雄的血液时刻奔涌着。
但,没有谁给他权力,没有人给他亮剑的机会,他的剑一直出不了鞘。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似乎有机会。在他刚刚当上江州祭酒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桓玄篡位,他耻为新朝廷卖命,走了。刘裕,后来的宋武帝,在刀光剑影里打拼出来的一代雄主,对他非常赏识,请他来作军事参谋,共同讨伐桓玄。他心中一阵激动,猛然觉得,自己已走在曾祖父的道路上。刘裕的野心很快暴露出来,陶潜为自己助纣为虐的行径感到羞愧,他自动走开,选择做一个普通官员,他去彭泽当了县令。干了八十多天,耻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人,彻底伤了心,从此远离官场。
刘裕杀了桓玄,自立为帝。他的愤怒如火山爆发。
他恨。他恨自己手无缚虎之力。他恨手里没有一兵一卒。他的剑化作一股英雄气,在书卷与山水间飘荡。
二
时移世易。十二世纪的南宋王朝。风波亭在西子湖边成了一个鲜红的符号,它告诫主战派将士,这,就是你们主战的下场。
军人辛弃疾很郁闷。词人辛弃疾也很郁闷。
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闲居江西上饶近二十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镇江知府,他心潮澎湃,激情洋溢,他知道,这是难得的机会。他要好好珍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6岁的老人,剑气如虹。每每读到这首词,我都会感动,为他的生命力,为他的爱国热情,为他的战斗精神,为他的阳刚诗性。
辛弃疾本色是一名军人,血性男儿。其次才是词人。他渴望在战争中度过一生。
20岁,他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
他手持利剑,飞身入金营生擒张安国。
他指挥若定,打败耀武一时的“茶商军”。
他治军有方,亲手创置了湖南“飞虎军”。
然而,写完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第二年,因为没有得到朝廷的信任,他含恨辞世。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剑在手,剑在胸,剑在江湖风雨中。飞来飞去的剑,穿过岁月,让一些人在梦里远望沙场,让另一些人在沙场远望梦乡。
三
陶潜与辛弃疾,在我指端闪出的瞬间,令我想到了很多。我固执地把他们放在一起,是因为看到了他们穿越时空,一直在对话。
辛弃疾披挂上阵,持剑征战,驱逐侵略者,恰是陶潜年轻时的梦想。
陶潜归隐南山,荷锄松菊间,饮酒赋诗,则又是辛弃疾常有的向往。
他们的对话,用了一生的时间。剑与菊,一齐迎风挺立,飒爽而清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不满足于粮食,虽然他的粮仓从来就没有满过。他要的是生命自在流动生辉的感觉。
生命的光芒不仅仅附着于粮食上,对于农民陶潜来说。
我们要把他放置在众多农民为粮食而终生劳碌的大背景里,才能考察出这个农民在粮食以外所进行的思考及行动的意义。
秋天,树叶枯了,草儿黄了,满山遍野一派萧索,唯独菊,在瑟瑟秋风中绽放,顽强地昭示着生命的力量。他发现了这个后,心里无比喜悦。 夜,冷月,菊花亭亭玉立。山上山下,溪左溪右,房前屋后。没有丝毫倦意。晨起,菊花含露欲滴,清新动人。诗人和菊在一次次对望中,生成了诗意的默契。
本来,发现菊可以对话的人是屈原。但屈原的心太忙太杂了,他要思考的事太多了,没有在菊上作过多停留,虽然他也曾品尝过黄昏时飘然落下的菊之美,苦苦的,涩涩的,生生的,清香的。但屈大夫最终步履匆匆,没有时间为菊花迷醉。陶潜却有的是时间,他对菊极尽豪奢,他用了大把时间品尝菊,与菊对话。所以瓦雷西羡慕不已,说他奢侈。
四
菊花自从邂逅陶潜,便扮演着心灵使者的角色。它开始环游心灵世界。
它走进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走进李商隐:暗暗淡淡香,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走进李山甫:陶潜殁后谁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走进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走进陆游: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枝弄秋光。
当然,它重重地走进了辛弃疾:岁月何须溪长记,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落职,旋即回江西带湖新居,自号稼轩居士。
他的剑被取消了。
菊花,开满他的新居。
他多次与陶潜对话。“渊明谩爱重九,胸次正崔嵬”;“爱酒陶元亮,无酒正徘徊”;“待学渊明,酒与诗情不相似”;“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君莫赋幽愤,一语试相开:长安车马道上,平地起崔嵬。我愧渊明久矣,犹借此翁湔洗,素壁写归来”;“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与诗情不相似”;“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比着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有人统计过,他直接写陶潜的词作有60多首,历时三十多年。这就是说,半生在官场兼战场中打拼的辛弃疾一直都在向陶潜靠近。
在他放下剑的时候,他的眼,他的心,都正对着菊花。
生命有了菊,就有了方向,就有了宁静和尊严;而在剑的舍身护卫下,菊更会昂首向天,怒放妖娆。
自古英雄,山河绚烂。大地秋凉,我却看见你仍放不下心上的岁月。菊耶?剑耶?也许只有你知道。
(作者简介:钟立英,女,德阳中学语文教师,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德阳作家协会会员,有教育教学论文及诗文数十万字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