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你的位置:首页 >> 盟员随笔 >> 盟员杂谈
透过《论衡》读王充
作者:高万勇   所属支部:中江总支

 

温馨导读:

东汉历经二百年。王充生活的那些年头,社会相对繁盛。然而鬼神迷信、怪异奇闻却潜滋暗长,形成风潮。尊神重巫左右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大有鬼神昌盛为人间主宰的势头。博学多才,傲岸不群的王充激愤之余,思想激荡,才情勃发,耗时三十年著一部《论衡》名世,雄峙千古。在王充心中,劲健高扬的是的天道无为,“疾虚妄”,“务实诚” 的旗帜,与“天人感应”、“王权神授”等唯心主义神学论猛烈对抗。他在反神学迷信及文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思想家泰山般不可动摇的位置。

 

一  时运磨雄才

生世

翻阅《论衡•自纪篇》,眼前出现一个命运多舛的王充。

从浙江百官镇出发,沿舜江南行不远,就到了中游河谷地带。这河谷向前延伸八十余里。四明山支脉和会稽山余峰以东西环抱之优雅姿势,将一方四十余平方公里沃土圈定,叫做章镇盆地。

王充,就出生在章镇一农人家。他的名字是父母想了又想才取下的。也许,父母在给他定名时,是想到了王家昔日的辉煌,来日的中兴。

王家并非本地人。《史记》中“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表燕赵之风之句所写之地河北邯郸大名县,才是王家祖籍。生活在这样一种尚武慕侠的风俗之中的王家祖辈血脉中,就奔流着燕赵男子强悍好勇的习性。

王家一代又一代应征服役,没立下大功,没当上大官。到王充的曾祖父王勇一代,战争稍歇。因几代从军有功而 “封会稽阳亭”,相当于成了一个村长,算是个中小地主吧,可以坐收其成。只是过于刚性的脾气,在处理一些事务中丢掉了地位,成了一般种田户。就是这样也不得安生,争强斗勇结怨多多还在荒年杀人越货。西汉末年动乱之际,王充祖父恐惧报复只好席卷细软,弃阳亭而奔会稽,再滞留钱唐县,做点小生意为生意养家糊口。

王充的父辈王蒙、王诵承祖辈好勇任气有过之而无不及,又结深仇,不得不举家迁入上虞。王诵与当地一女子结婚,方使家人在章镇有一安身立命之地。

王充在这个当儿来到人世上,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他不仅“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还得背上“宗祖无淑懿之德”之恶名。

 

早慧

王充早慧。小小年纪就表现出大人才有稳重沉静,懂得礼数。

王充性情中有太多地方像母亲,闲静温和。南方水乡的柔媚,总是让王充入迷。当别的孩童顽皮耍闹得鸡飞狗跳,王充却在村头田间凝神看景,想着一些别人不想的问题。

也许,王充那会儿时常凝神于自然风景,是在领受天地精华的沐浴濡染。可以假想,这是他成人后主张的天地元气说的萌动期。

尽管家道不兴,父母还是早早地就让王充识字写字了。

八岁那年,他被送进书馆。在书馆里一百多个同学中,他是唯一没受过老师的责罚鞭打的人。初级认字写字课程很快被王充习完,转向了儒家经典的专经学习和儒家道德的修炼。熟读成诵《论语》和《尚书》就成了王充童年时的快乐。

十岁时,其父去世。王充以一般少年没有成熟,处理好父亲的后事,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得到邻里交口称誉。

一个潜质中带着北方剽悍雄强基因的少年,身体与精神一起,穿飞在章镇云霞雨雾间,他听到了自己身体拔节的声音。

求学京都

汉光武二十年,王充18岁时,因其学业超凡,乡里保荐,顺利地来到京都洛阳太学深造。

那会儿的太学已经好生了得,上万饱学之士会聚一处,形成了一个好大好大的研习学问的磁场。王充一进入那个特定的磁场,就感应到一种向上升腾的力量把他托举起来,让他眼界大开,学问大增。18岁是多么好的年华,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段,家境贫寒的王充硬是凭自身的优势,紧紧抓住了命运之舵。

在太学学习,总的来讲,王充是愉快的。唯一让他感觉头痛的是,那会儿太学把今文经学看得重,讲究章句之学,家法师承,章句旨意不可逾越。而光武皇帝整日沉迷纬书谶记,神学充斥学园。方法生硬僵死,内容虚幻荒诞。

好在,他在京都求学期间正是汉代学术成熟期,诸子百家,融汇一炉。他的目光所见,已经不止儒家典藏了。如他自己所说,“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别通篇》),

王充虽然对太学所授课程不满,但他用水一样的柔性抵销掉了来自教坛的锋芒,最大限度地张开了自己的智慧之网,吸收云集京都的文化精髓。他变位探索着世间万象。

值得王充庆幸的是,他在太学结识了号称大儒的郑众、桓谭、班彪等古文经学家。

王充还认识了曾为官兰台的贾逵、傅毅、杨终等。在东汉的皇家图书馆和国家史馆纸墨常备,实在是读书作文的好处所。

王充在那里饱览群书。

 

三 天道无为“汉高于周”

王充虽然“涉世落魄,仕途黜斥”,(《论衡•自纪篇》)却高举“疾虚妄”、“求实诚”的旗帜”,涤荡着世间的愚昧思潮。

不难设想,在鬼神信条写进国宪,御用学者鼓舌如簧为之摇旗呐喊的大环境里,王充却因“世书俗说,多所不安”,而硬是要“幽居独处,考论实虚”,得需要怎么样的大智大勇。

王充清醒地认识到,与神学迷信对抗,除了胆识之外,就得靠明白晓畅的思辨。他在《论衡•谴告篇》驳斥:“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人事不能感动天,天也无从干预人事,所谓“天谴”、“天怒”、“天罚”等等自然就是无稽之谈了。

他在《论衡•物势篇》对天置疑,上天如若有意志,要造就该造个完美的世界,又何必造个“相贼害”的世界呢?

今天,边远穷地区就不说了,在发达地区,在统治阶层,竟然都还有愚昧的封建迷信活动。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古国,要根除一些在人们脑里的毒瘤谈何容易。

面对崇古非今,今不如昔的谬论,王充以“周时戎狄攻王,至汉内属,献其宝地”等为据,提出了“汉高于周”的社会进化思想。今天我们都不得不感叹王充学识的渊博与思维的超前。

四 王充的文学理论

 

一部《论衡》,就有《自纪》、《对作》、《佚文》、《艺增》、《超奇》等二十多篇涉及到文学理论话题。

他说:“故夫贤圣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论衡•对作》)。文章应当有为而作,应当有益于世。王充的这类主张,无疑那些死守经书,迷信神力的社会丑恶现象,有着积极的针砭意义。

说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他说,“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论衡•超奇》)

《论衡》一书,“疾虚妄,务实诚”贯穿始终。呈显出王充作《论衡》的根本目的就是“疾虚妄”,倡“真美”。王充这种疾虚妄,务实诚,倡真美的积极现实主义文学观,就是对当时神鬼猖獗社会状貌的一种大无畏冲刷。

针那些复古模拟前人的现象,王充主张艺术创新,“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辨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论衡•自纪》)应该彰显自己的牲。

有人说,“口辩者其言深,笔敏者其文沉。”(《论衡•自纪》)似乎文字越艰深晦涩水平就越高。王充指出:“夫文由语也,……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语言同趋,何为犹当隐闭指意?”(《论衡•自纪》)因此,“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论衡•自纪》)至于古人之书所以深奥难懂,并不是因为古人特别有才气,而是古今语言差异所致。

王充说,作家创作个性既取决于先天的“才”与“气”,又受制于后天的“学”与“习”。而才能则是创作的关键,“才力不相如,则其知思不相及也……其才劣者,笔墨之力尤难。”(《论衡•效力》)“连结篇章,必大才智鸿懿之俊也。”(《论衡•超奇》)当然,仅有“才”还不够,还应博学,“才智高者,能为博矣。”(《论衡•别通》)

王充的文学批评主张“事尚然而不高合”(《 论衡•自纪》),认为“充书不能纯美”,反对求全责备的批评态度。

 

二 辉耀千年的珠贝

 

慢慢地翻阅《论衡》,心里时不时被触动。

熟知王充的人,都知道他才高八斗,胸有丘壑,谈吐思路锐敏而清晰,但是他却不会轻易提笔写作,不会随便与人论辩。人们感受到来自他骨子深处的孤傲冷峻。然而当碰上了志同道合者,他打开话闸就会滔滔不绝。

王充自信坦荡,是因为他的精神一直上扬,飞翔在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的独特空间。他不会去理会别人会对自己的文章怎么看怎么说。

所以,他写祖辈的荣耀也写祖辈的劣行。他写他做小官的事儿,写他自己的品德操守。

一天,一个朋友问王充,你的文章总是那么浅显,是你才能有限吗?王充回答说,美玉隐藏在石头里面,珍珠蕴藏在鱼腹。

他衿才自负,仕途总是不顺,但这却成就了他。

他没有像《论衡》中那则寓言故事中的周人因数度求官不得而哭泣,而是恬淡地在《论衡•逢遇》中说:“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

王充回到家乡,为了生存,去县衙等官场当过幕僚一类的小官。凭他的学识,他是完全有能力把官做得大一点的。只是他思想怪异,见解新奇,角度独特,锋芒凌厉,阻碍着他前程。

“章和二年,罢州家居。年届七十,时可悬舆。”(《自纪》)

他成了普通平民。一边讲学,一边写作。

在茶楼酒肆,作坊村舍,山道田间,常有他的身影。大量散失民间的思想火花,珍稀史料,被他收入行囊中。民间老百姓在神学、养生、朝政等方方面面的认知与趣事轶闻,成了他珍贵的写作资料。

《论衡》初成之后,为了专心修正,他竟然闭门谢客,室内遍置刀笔,形成一个只有他自己的精神张扬着的自由空间。

《论衡》功成,竟然大音稀声,并不为常人看好,因其 “违诡于俗”,“不类前人”而遭非难。谢承《后汉书》记载幸得蔡邕、王朗二人的赏识与看重,在王充死后100余年,《论衡》一书方流传开来。

一部融汇生活经验与思想结晶,包罗万象的奇书,里边许多经典的语句所承载的哲学思想光芒,至今都在照耀着人类。

施政满年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上看望政协委员时,就随口说到过王充《论衡》中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句话挺精彩,说《论衡》近2000年间“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

 

 

 

 

小资料:

《论衡》分为30卷,共存篇目85篇,其中《招致》一篇只存篇目,故实存84篇,总计30万字。涉及到天道观、无神论、认识论、历史进化观、人性论、伦理思想、逻辑思想等,是一部反对封建迷信、实事求是的哲学著作。

 

主要参考书:

(1)《后汉书•王充传》

(2)蒋祖怡《王充卷》

(3)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

(4)黄中业陈思林《论衡选译》

(5)金春峰《汉代思想史•王充思想剖析》

 

 

 

 

 

 

上一篇:阳台晨语
下一篇:树与木
时间:2015/6/26 16:32:04      阅读:1548 次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德阳市委员会 | 网站管理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江东路101号    电话:0838-2502193
蜀ICP备090101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