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通过电视明星陈道明及英达等领略了《围城》的精彩,知道其作者是钱钟书仅此而已,没有进一步深究他其他的作品,更没有兴趣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一次偶然机会经朋友引荐读了《杨绛传》就一发不可收拾,看了她的《我们仨》、《洗澡》《干校六记》……,越看越喜欢。从此才知道杨绛是钱钟书的爱人并与其齐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中学课本中的《堂•吉诃德》竟出自她之手,对于这位依然健在的103岁老人敬重之心油然而生。我从小喜欢看名人传记,对名人更多的是崇敬,觉得他们与我们的生活很远,从来没有产生对杨绛这样的崇拜和敬重!她是一位被大家成为“先生”的女性,足见其造诣至深。从她的传记可以知道名人的生活也可以很有趣、名人的生活也充满常人烦恼和常人面对的困难和无奈、令人震撼她深陷凌辱保持不可侵犯和乐观豁达的态度、佩服她八、九十岁独自淡然面对家里仅有的两位重病亲人的忙碌状况、崇敬她一位百岁老人独自淡然面对人生,总之她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
这是中国现代一个不平凡的家庭,三个人三个知名教授学者,女儿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知名教授。通过几部著作了解了她那不平凡的人生。钱钟书的外号是“阿痴 ”属于读书的人,对于生活经验可以说一无所知,而杨绛却欣赏他这个“痴”,有一天杨绛竟然吃到钱钟书给他做的早餐,他像个孩子样得意地告诉她,“他会划火柴了”,杨先生非常享受他这样的“痴”,我们现代的夫妻真是要学学。在那个颠倒黑白的“反右”年代,杨先生作为备选的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被派去打扫厕所,按理一位六十多岁的学者被夺去研究的权利,而被派去打扫厕所,这是怎样的一种境遇落差,一般人肯定受不了这样的侮辱,成天可能沉浸在悲哀之中,去扫也可能限于威严应付了事,而杨先生却不是这样,她找到她的领导(一个原来从事扫地的妇女)领来洁厕的物品,用小刀等工具把厕所的陈年尿垢、污渍打扫的干干净净。在文革中,有一次她被批斗并剃成了阴阳头,这是对人多么大的侮辱,况且她是一位非常讲究生活品味的并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女性知识分子,从小也过着大家庭生活并有在国外多年的学习经力,如何忍受这样的耻辱,文革中多少人为此自杀,然而杨绛等待批斗完,回到家没有沮丧而是连夜用以前剪下的头发赶制了一个头套,第二天带着头套照样挺起胸膛出门。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呀!在九七年钱钟书和她们的女儿钱媛重病同期住院,她一位九十几岁、此时需要子孙照顾的老奶奶,却每天带着自己熬制的营养汤北京城东西两头奔波没有半点怨言,只有对亲人的眷恋。更令人震撼的是,当钱钟书在弥留之际,迟迟不愿意离去,杨先生此时低头附在丈夫的耳边,轻轻的说“有我呢”,钱先生此时才放心的离去。在办理钱先生后事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杨先生的坚强、淡然和豁达。她尊重钱先生的遗嘱,一切从简仅仅三天就把丧事办完,办完丧事她没有低沉,而是说他们两个都先她而去,留下她打扫“战场”,她把钱先生几麻袋的手稿整理成册并出版,这是两位巨匠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财富也是精神财富。对于荣誉她的态度更是超脱,她写完了书,出版社说要搞一个仪式,她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还要出泡泡”。她把三个人的稿费全部贡献出来建立了清华“好读书”基金,资助那些贫困学子圆梦。
杨绛的散文、杂文、回忆文章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从大白话中显现出的智慧”,正是这些支撑她能够以103岁超然的态度独自面对人生,正如她对自己一生提炼的四个“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自处超然、群处蔼然!她的生活态度将会是我一生的追求目标!祝老先生健康长寿!
|